《商鞅,公孫衍,張儀,範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統一貢獻最大?》 眾所周知,秦國是到了秦始皇時期才完成的統一大業。嬴政13歲即位秦王,在公元前238年,在秦國舊都雍城舉行加冠成人禮後,鏟除長信侯嫪毐、相邦呂不韋等政治勢力集權,開始親政,隨後便開始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經過多年的戰前准備,從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攻打韓國起,秦滅六國之戰(秦國統一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之後用時十年,於公元前221年,秦國出兵齊國,齊王舉國投降結束,秦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歷史開啟了新篇章。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出自《過秦論》 雖然秦統一天下的大業是秦始皇用武力所完成,但其並非是秦始皇一人之功,也不是某一文官武將的功勞。歸根結底,秦始皇最終能用武力統一六國,源自於秦國幾代先君的積累,和歷代臣子,以及秦國全國百姓的努力匯聚而成。 從西漢名士賈誼的《過秦論》中的“上篇”不難看出,秦國能一統六國非一人之功。秦國早在秦孝公時期,就已經開始奮發圖強,秦孝公即位後,自知秦國勢弱,便想恢複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秦孝公也有吞並天下的野心,為此頒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以求人才入秦,行富國強兵之策。 秦孝公得商鞅輔佐,秦國經過強有力的變法改革,秦國自秦孝公時期國力日益增強,後又經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秦莊襄王幾代秦君的經營,秦國從戰國初期的一西北邊陲的諸侯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秦國湧現出很多能力出眾的能人賢士,如: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時期的公孫衍、張儀;秦昭襄王時期的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呂不韋;秦王嬴政時期的李斯等人,他們都對秦國的統一進程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商鞅,公孫衍,張儀,範雎,呂不韋,李斯六人中,要說誰的貢獻最大,三言兩語難下定論。我們可以先從秦國圖強、再到崛起,最終統一的整個進程中,看看他們對秦國做了哪些貢獻,從中在衡量評定,誰對秦國統一進程的貢獻最大。 秦國圖強、崛起、統一的過程 秦孝公時期——商鞅的貢獻 “奮六世之餘烈”中第一位秦國君主——秦孝公,秦孝公繼位後,此時的秦國經歷了幾代君主的動蕩,國力大為衰減,魏國更是乘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秦國更是雪上加霜。加上秦國地處偏僻的西北地區,被地處中原的諸侯列國所疏遠,雖然秦人並不是戎狄,但卻被看待成夷狄一樣。 秦孝公從小便出生在戰亂紛飛的時代,知曉只有國富兵強才能抵抗外敵的侵犯。秦孝公繼位後,便采取實際行動讓秦國圖強,為此發布了《求賢令》,身處魏國相府的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廣納人才的消息後,便西行投奔秦國,用“富國強兵”之策打動了秦孝公。 兩人幾日暢談,一拍即合,在解決國內的守舊派後,以《墾草令》作為變法預案,在秦國拉開了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是以提高農業生產為主等一系列改革,刺激農業生產才能使秦國變得富強,只有國富才能再行強兵之策。 《墾草令》成功實施後,商鞅擔任左庶長,開始實行第一次變法,此次變法依然是促進生產,並獎勵耕織,其次實行了新的律令,如輕罪用重刑,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頒布了按軍功賞賜的“軍功爵制”等一系列改革,此次變法使秦國擴大了賦稅和壯大了軍事實力。 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是:廢除貴族的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開始普遍推行縣制(秦獻公時期已經對秦國部分地區實行),並規定秦國內居民登記各人戶籍,發明了一種叫“照身帖”的身份證件,類似於現今的身份證。強行推行小家庭政策(對第一次變法的補充),規範社會風俗。 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秦國經過全面徹底的變法改革後,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確定“軍國主義”思想(耕戰政策),秦國的經濟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在軍事上使軍隊戰鬥力不斷提升,使秦國成為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 經過變法後的秦國變得繁榮昌盛,商鞅便向秦孝公提出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攻打魏國,占據黃河和崤山,以險固的地勢,退可守,出可以控制崤山以東諸侯列國。可以說,商鞅輔佐秦孝公,在秦國實行變法後,使秦國的國力日益提升,為秦國之後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在秦孝公之前,秦獻公已經在國內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有推廣縣制、編制戶籍、實行連坐法等,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一定基礎。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廢除人殉制度,也是這一條使秦國的人才得以保留,不然甘龍等重臣有可能就在秦獻公死後就為之陪葬了,人殉制度的廢除,也為外來人才入秦提升了一定保障,不然國君一死,就得陪葬,如果沒有秦獻公廢除人殉制度,商鞅入秦的概率就要少一半了。 秦惠文王時期——公孫衍、張儀的貢獻 張儀和公孫衍都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張儀主外交、謀略、公孫衍主軍事。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雖然商鞅被秦惠文王滅族,但依然實行商君之法。在鞏固權力之後秦惠文王,繼續東進攻打魏國,而出生於魏國的公孫衍,此時已經在秦國參軍多年,並因功升為將軍。秦國攻打魏國之際,公孫衍投身於秦魏之間的河西之爭。 秦魏兩軍兵至洛河兩岸,此時已經實行軍功爵制多年的秦國,號“首功之國”,因殺敵斬首一人便能獲爵位一級,使秦軍作戰格外勇猛,最終魏軍大敗,雕陰之戰之戰後,河西地區的實際控制權以為秦國所有。(第五次河西之戰)兩年後,秦軍接著攻打魏國,魏軍又敗,不得不向秦國割地求和,至此,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歸於秦國。 公孫衍對秦國最大的貢獻就是收複了河西失地,公孫衍也被封為“大良造”(當時秦國具有實權的最高爵位)。此時縱橫家張儀入秦,被秦惠文王賞識,先任命客卿、後任命為相邦,而此時的公孫衍被魏王重金賄賂,被張儀得知,最終被排擠離秦,失意離秦的公孫衍,先後出任魏相、韓相,對秦國的統一進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最終於晚年又歸於秦,在蜀地上發光發熱,了卻餘生。 此時的秦國,經過變法改革的發展,開始興興向榮,處於崛起之態。張儀本就是當時著名的外交家,善於用“連橫”的外交策略,張儀出任秦國相邦後,開始遊說各國,使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晤,先後讓魏國、韓國、齊國、燕國奉事於秦國,不費一兵一卒為秦國獲取了數十座各國城池。 張儀用連橫之策分化瓦解,破了六國的合縱,為秦國外交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也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最終張儀在遊說各國回秦國複命,還未走到秦都鹹陽,秦惠文王已經去世,繼位的秦武王本就不喜張儀,張儀為了保命不得不離開秦國,最終死在了魏國。 秦昭襄王時期——範雎的貢獻 秦武王因舉鼎以外而亡後,其弟秦昭襄王即位秦王,秦昭襄王即位近40年後,魏國人範雎在魏國被權臣構陷,幾乎喪命,經人獲救,隨秦國使者前往秦國,開始侍奉於秦昭襄王。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不斷蠶食各諸侯國的土地,之後又瓦解各國合縱。在秦國統一天下大業的“重要決戰”(長平之戰)中做出重要貢獻。 長平之戰起因源於韓國的上党之爭,最終演變成秦趙兩國大規模的戰爭,秦國戰將白起(後換)對戰趙國老將廉頗,二人皆為戰國四大名將,在兩國參戰兵力也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誰贏勝負猶未可知。最終秦國將主帥偷換為白起,而範雎則使用反間計,使趙國將老將廉頗換成未經沙場的趙括(閼與之戰主將馬服君趙奢之子),最終趙軍慘敗,元氣大傷,秦國統一大業可謂使萬事俱備,只剩時間問題。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範雎輔佐秦王遂廢宣太後,驅逐四貴(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加強王權,在範雎策略下,秦國不斷蠶食各國土地擴張領土,用計輔助擊敗了最後強有力的對手趙國,使天下皆畏懼秦國。不過範雎的提議使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後,沒能派兵一舉滅亡趙國,實為可惜,最終拖到秦始皇時期才將趙國滅亡。 秦莊襄王、秦王政時期——呂不韋的貢獻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的衛國大商人,通過低買高賣,積累其千金家財,通過“奇貨可居”,扶植為之於趙國的質子嬴異人成為秦王,之後拜相封侯,權傾朝野。呂不韋對秦國的主要貢獻就是攻滅東周國,攻取趙國、衛國的土地,為秦國積攢國力,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鋪平道路,解決後勤上的一些問題。 秦王政時期——李斯的貢獻 李斯原為楚國人,早年在齊國求學,後來入秦投身於相邦呂不韋門下,後佐於嬴政。李斯為秦國統一大業所做的貢獻就是出謀劃策,建議先攻打較弱的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而李斯的丞相一職也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命的。在秦始皇親政時期的秦國,滅亡六國就算不是手到擒來,也相差不多。李斯相比其統一後所做的貢獻,如:廢分封、統一文字等舉措來說,在秦國統一進程上,和其他幾位的功績還是有所差距的。 總結: 通過以上對商鞅,公孫衍,張儀,範雎,呂不韋,李斯六人的表述來看,從六人為秦國所做的貢獻也能看出一些。雖然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果,但要從以上六人選出貢獻最大者,個人看好商鞅,商鞅當時所在的秦國,是六人中秦國最弱的時期。當時比秦國強大的國家比比皆是,而後期,秦國是在商鞅變法下逐漸變強,超過各國,最終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好比一個人在不富裕的處境下,想要獲得財富不是一件易事,要想獲得大量的財富則更為困難。而一個國家亦是如此道理,國家在弱小時,圖強發展時也是艱難的,而在強大後,往更為強大的方向發展,就較為容易多了。商鞅入秦時,秦國還只是西北邊陲一個為他國忽視的諸侯國。商鞅最終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秦國才在全面徹底的改革煥發生機,變得朝氣蓬勃。 沒有商鞅在秦國實行改革,秦國一直無法廢除舊的制度,而舊的制度遲早會將秦國拖入深淵,即便當時的守舊派領袖甘龍也對秦國的貧弱有清醒的認知,秦國不推行新政,依然守舊,遲早會走向滅亡。因此,甘龍雖然反對變法,但和其他守舊派並不相同,不是一味反對,而是主張有限變法,在不觸動祖制的情況下,支持有底線的變法。 如果沒有秦孝公和商鞅合作下的實行全面徹底的變法改革,就沒有之後強大的秦國。公孫衍沒有戰鬥力強悍的秦軍支持,也很難打敗魏國,張儀沒有秦國強大的國力支持,也難以遊說各國奉事於秦國,沒有商鞅變法後日益強盛的秦國,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也難以實施,還何談長平之戰的勝利呢!秦國不強大,作為商人的呂不韋,估計也不會發生“奇貨可居”的行為,更不會花費大量錢財,扶植質子身份的嬴異人。 大家認為,六人中,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呢?下方留言探討。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謝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商鞅,公孫衍,張儀,範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統一貢獻最大?》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商鞅,公孫衍,張儀,範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統一貢獻最大?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