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故宮專門尋找大師複刻緙絲國寶!大師說:我弟子去就行!》 1963年,故宮博物院想要複刻一件故宮的鎮館之寶——南宋緙絲名家沈子蕃的傳世作品《梅雀圖》,但是故宮這麼多專家竟然沒人懂緙絲這項技術!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不同於刺繡或者織錦,緙絲通過特殊的通經斷緯的手藝,使得絲織品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歷來是極為貴重的物品。 在宋元時期以後,緙絲一度成為皇家禦用之物。 明清時期皇帝的龍袍袞服、宮闈之內的日用品、官員等級象征的標志——官補,無不是緙絲中的上品佳作,被稱為“一寸緙絲一寸金”。 緙絲這種耗時極長,易學難精的技術其實流傳已經有了千年之久,專家估計至少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代,而且緙絲藝術品因為它複雜的工藝可以說極少有仿品出現。 而故宮想對南宋緙絲名家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梅雀圖》進行複刻,難度很是不小。 沈子蕃的這副《梅雀圖》,很好地體現了原畫稿疏朗古樸的意趣,畫面生動,清麗,典雅,是南宋時期緙絲工藝傑出的代表作。 《梅雀圖》下方緙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蕉林梁氏書畫之印”、“果親王府圖書記”、乾隆帝禦筆“樂意生香”,並鈐有“乾隆宸翰”、“乾隆禦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石渠定鑒”、“寶笈重編”、“石渠寶笈”、“乾隆鑒賞”、“嘉慶禦覽之寶”、“宜子孫”、“重華宮鑒藏寶”等印記,可見這幅作品在清皇室藏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但是經過清末以來的戰亂,緙絲大師非常罕見,幾乎都在民間。 當時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吳仲超等人,經過多方打聽,專程來蘇州,打算邀請年逾八十的緙絲名家沈金水赴京修複。 因為沈金水身體欠佳,就推薦自己的徒弟王金山等幾人北上。 王金山來到北京後,反複查看原作,沒有現成的色線,乾脆自己染色;仔細分析原作絲線經緯的密度,制定織造順序,打制小樣織造。 為了凸顯原作的古舊氣息,王金山還大膽進行了一番特殊加工處理,使全幅畫面呈現出一派古舊氣息。經過一年多的精心複緙,這副《梅花寒鵲圖》終於複緙成功,並受到故宮吳仲超院長的高度評價。 2004年年12月,王金山又在故宮博物院成功地修補了多處破損的清乾隆緙金十二章龍袍,獲得了故宮博物院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頂級緙絲大師”。 而緙絲這項中國傳統工藝也在2006年正式成為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年後,又升級為世界級別的”非遺“。 但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緙絲這項技術易學難精,耗時長,成果慢,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乾,手藝瀕臨失傳。 現年48歲的範玉明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範玉明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金山先生的弟子,現在是蘇州市非遺項目蘇州緙絲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範玉明一直在考慮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緙絲、喜歡緙絲。今年春天,在當地區文化局的介紹下,範玉明注冊了一個“緙絲大師”的號,把自己的作品發了上去,沒想到短短8個多月間,就吸引了17萬粉絲,獲贊百萬,也使得緙絲技藝快速走出蘇州,被全國各地的網友所熟知。 “還有很多人給我評論、私信說想跟著我學藝,一些近處的粉絲甚至直接找上門來,讓我教教他們。”範玉明透露,除了被大眾看到和接受,互聯網電商還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收獲。 可以說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許多中國傳統非遺的傳播和傳承打開了一扇窗戶,你願意去了解這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1963年,故宮專門尋找大師複刻緙絲國寶!大師說:我弟子去就行!》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1963年,故宮專門尋找大師複刻緙絲國寶!大師說:我弟子去就行!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