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棉鞋的恩情:多年前老師寄20塊錢買鞋,後來學生回饋她一套房》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鄭燮 有關中國教育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有虞時代的舜時期,舜所開設的“庠”是後來公學教育的雛形;而相傳出現於夏朝的“序”,則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官方學校。 到了春秋時期,儒學開創者孔子開始興辦私學。據傳,他門下從師者多達三千人,而其中的佼佼者又有七十二人。至此,孔子也成了中國教育史上的“至聖先師”。 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中,中華民族也形成了獨特完備的教育體系。無數名師先人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並竭力扶持後輩成長。 而在四十多年前的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就有這麼一位無私奉獻的好老師。 而她的奉獻也在多年後有了回音,曾經受她資助的學生給她買了一套房子,還留下一句話——“我給您養老”。 報之瓊瑤:一份10萬元的生日禮物 2007年,是張秀榮花甲之年的大壽。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她將畢生心血都放在了學生身上,不辭辛勞地為祖國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所以在她60歲生日這天,很多她教過的學生都不約而同的跑回武川縣來為她慶生。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家挨個為老師送上了祝福。 而在這場生日宴會中,有一個最應該來的學生卻沒有到場,這讓大家感到有些意外。他叫陳志德,是武川縣第一小學初中部1979年的畢業生,同時也是張秀榮在這個學校帶的第一批學生。 看著眾人有些不解的神情,張秀榮笑著解釋了緣由。陳志德因為工作原因在外面出差呢,這幾天還真趕不回來。不過他在電話裏答應了張秀榮,等忙完之後會立刻回來為她補過一個生日。 面對這種承諾,在場的大部分人都沒放在心上,他們都只覺得這是一句客套話。但是張秀榮不這麼覺得,這些年來,陳志德對她的好她是看在眼裏的。他說會回來,那就一定會回來。 不過令張秀榮沒有想到的是,陳志德居然偷偷為她准備了一份生日禮物,而這份禮物的金額高達十萬元。 忙完工作的陳志德在第一時間趕回了武川縣,他輕車熟路的敲響了老師家的門。而張秀榮在看到門外風塵仆仆的學生後,立刻笑著迎了他進門。 寒暄過後,陳志德從手提包裏拿出了一摞現金,全是嶄新的百元大鈔。他把錢塞到張秀榮手裏,誠懇地說道:“老師,這是10萬塊錢。是我攢下來給您買房子用的,過幾天咱就看房子去。” 手上猛然多出來10萬塊錢,這可把張秀榮給嚇了一跳,她趕忙推辭道:“你這是做什麼?好端端的給我買什麼房子?你快收回去,這錢你自己留著用。” 而坐在一旁的張秀榮老伴也趕忙回絕了陳志德。他們老倆口在這平房裏住得挺好的,日常生活也沒什麼不習慣的,實在用不著去買新房子。 但陳志德可不聽他們的勸說,轉頭又把錢給塞了回去,一臉堅決地說道:“房子我已經讓同學幫忙看好了。縣城裏的新樓房,有電梯有獨立衛生間。過幾天就帶您二老過去看看,不許拒絕。” 說完,他還佯裝生氣起來,唯恐張秀榮夫婦還要拒絕他。 看著手上的現金,再看看面前的學生,張秀榮心裏一酸,差點落下淚來。她早知道陳志德是個知恩圖報的好孩子,但他能做到這一步,實在令自己沒想到。 可在陳志德看來,他為老師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因為如果沒有張秀榮,那就不會有他如今幸福順遂的人生。在陳志德的心裏,他早就將老師當成了自己的母親。 而要說起這師生倆的緣分,還要回到1977年的秋天。 春風化雨:無微不至關懷學生 張秀榮畢業於師範專業。1977年,她被調到了武川縣第一小學任職。說是第一小學,但實則裏面既有小學部又有初中部。而張秀榮就負責初二一個班級的數學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這個班級裏一共有50名學生,都是來自於附近的幾個村莊,家裏也都一樣的貧困。不過,正是因為家境貧寒,所以這群孩子才更加珍惜坐在課堂裏的機會。 在張秀榮的寬嚴並濟和悉心教導下,這些學生的成績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但在一個班級裏除了拔尖的學生,自然也有墊底的學生。有些孩子縱然很努力,可成績卻並不是很理想。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什麼課外輔導班或是線上輔導課程,孩子所有的學習情況都是歸學校老師管的。所以每當下午6點半放學以後,張秀榮都會擠出額外的時間來為學生輔導功課。 很多離得近的或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就經常留下來補課,但在這些孩子當中有一個“例外”。 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很好而且家離學校也很遠,但他每天都主動留下來補課,他就是陳志德。 其實,在剛開始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張秀榮就已經留意到這個學生了。 在班級裏,陳志德的成績是屬於上遊的,並且他的學習態度也很端正,每門課都認真聽講。但是,這個孩子十分沉默寡言,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 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家庭狀況似乎是所有學生當中最困難的。出門來上學,學生們肯定都會穿自己最體面的衣服,但由於條件艱苦,身上偶爾有幾塊補丁那是正常的。 可陳志德的衣服上全是補丁。不僅如此,他僅有的那兩件衣服都已經洗得發白了,腳上穿的鞋子也是不忍直視。張秀榮每每看到他,心裏都心疼不已,所以也總是多關照他一些。 不過,那時的老師都還沒有什麼家訪的概念,學校裏一年到頭也不會召開家長會。因此,張秀榮沒有途徑也沒有時間去好好了解一下陳志德的家庭情況。 她所能做的,就是在課堂上好好傳道授業解惑,課間再抽空關心一下學生的心理教育。不過,這些關懷並非只針對陳志德一個人,她對所有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 從1977年的秋天到1978年的夏天,她陪伴50個學生走過了初二的一年。而經過這一年的相處,細心溫柔的張秀榮也得到了所有學生的喜愛。 在往後的許多年裏,她也是一如既往地對待著每一批學生,這也正是學生們時隔多年仍然尊敬愛戴她的原因。 張秀榮真正做到了“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不負師恩:金榜題名出人頭地 暑假時光很快就過去了,這些孩子也都迎來了初三。初三是無比關鍵的一年,它關乎著大家能不能考上高中;說得再遠一點,它甚至能決定很多人今後的命運走向。 在上世紀的貧苦鄉村,教育是唯一一個能改變家族命運的機會。很多人家哪怕是砸鍋賣鐵也想讓孩子出人頭地;但同樣的,有些人家就算是變賣家產也供不起這幾年的學費。 因貧窮而早早輟學的孩子不計其數。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不是不想讀書,而是真的無能為力。陳志德,就差點成為這其中的一員。 站在講台上看著底下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張秀榮的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她一邊含著笑,一邊對學生們進行點名。可當她念到陳志德的名字時,下邊沒有傳來回應。 張秀榮迷茫的抬起了頭,突然發現有一個座位是空著的。那應該是陳志德的位置,可他為什麼沒有來呢? 她用眼神掃了一遍整個教室,但還是沒看到陳志德。聽著底下眾人的竊竊私語,張秀榮開口問道:“陳志德怎麼沒來上學呢?有誰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但其餘學生也全是一臉迷茫的樣子,沒有人知道陳志德怎麼了。因為新學期開學有很多工作需要處理,所以張秀榮只能先按捺住自己的困惑。也許,他明天就來了呢? 不過一連幾天過去了,陳志德還是沒來學校報到。這下張秀榮徹底坐不住了。挨到周末放假後,她在幾個學生的帶領下騎車趕到了陳志德家。 他家位於尹家溝村,是一個距離武川縣城5裏遠的小村子。一進村,張秀榮就感覺到了這兒的貧窮與落後。 而當她七拐八拐找到陳志德家時,映入她眼簾的情形更是慘不忍睹。放眼望去,幾間簡陋的房屋內簡直是一貧如洗,連僅有的一些家具用品也早就破落得不成樣子了。 雖然在來之前,張秀榮已經想象過陳家的家境了。但親眼所見之後,她還是大受震撼,也大概猜到了陳志德這次輟學的原因。 看到老師親自上門來找他時,正在乾活的陳志德明顯地局促了起來,甚至不敢直視張秀榮。他知道老師對他的好,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根本不敢和老師提輟學的事。 在和陳父溝通過後,張秀榮這才徹底了解他們家的情況。陳志德一共有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上頭的哥哥早就輟學打工了,下面的妹妹們都還小。 而且,陳母身體不好,隔三差五的就臥病在床,一大家子全靠陳父一個人撐著。夫妻倆也是沒辦法了,所以才打算讓陳志德出去打工掙錢。 陳父說完之後就耷拉著腦袋坐在了門檻上,而一旁的陳志德也是低頭不語。聽到這,張秀榮也明白了這一家的難處,但她今天的來意還是想勸陳志德回去讀書。 如果就此輟學,那麼孩子將會延續父輩的貧窮與苦難;如果不能靠知識走出這個小縣城,那麼陳志德的未來也只能是靠出賣苦力為生。 在張秀榮苦口婆心地勸說和權衡利弊下,陳父最終答應了讓兒子上學一事。其實,他何嘗不想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呢?如果陳志德能考上高中的話,那他肯定支持孩子讀下去。 而另一邊,回歸課堂的陳志德在學習中拿出了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不想讓父母失望,更不想讓張秀榮的一番苦心白費。 第二年的夏天,一所縣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送到了陳志德的手上。這個世代務農的家庭,終於出現了一位知識分子。 但是不久之後,陳母因為重病撒手人寰了。這對陳志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一邊是繁重的學業,一邊是喪母的悲痛,兩邊的壓力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這時,站出來給予陳志德精神支持的人又是張秀榮。每逢放假,她都會去看這個孩子,不僅給他思想上的鼓勵,還會在物質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張秀榮的這些付出,都被陳志德牢牢記在了心裏。他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考一個好大學,將來找一個好工作,用實際行動回饋老師。 經過三年的寒窗苦讀,陳志德果然金榜題名了。在那一年全縣的高考喜報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 後來據張秀榮的回憶,過了一段時間後,各個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都相繼寄到了縣裏。陳志德拿著自己的錄取通知書,連午飯都沒顧得上吃,一路小跑著來給她報喜。 “老師,我的錄取通知書到了!我被長春地質學院錄取了,您快看!” 看著面前興高采烈的陳志德,張秀榮也不禁落下了眼淚。就算時隔多年,她也還是會堅定當年的選擇。是啊,她親手挽救了陳志德的人生,她親眼看著這個孩子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投之木桃:一雙棉鞋恩情 馬上又到了金秋九月,一年一度的開學季正式來臨。陳志德背著簡易的行囊,帶著老師長輩的諄諄教導踏上了前往長春的旅途。 在出發的那一天,他穿著的還是一身舊衣裳,但上面的補丁已經比以往少很多了。張秀榮目送他遠去,就仿佛是在送自己的兒子一樣。或許在她的心裏,她也早就把陳志德當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了吧! 孤身求學的陳志德懷揣著70塊錢來到了千裏之外的長春。這70塊錢,包含了他的學費和後續的生活費。再往後,家裏已經拿不出更多的錢了,一切只能靠他自己。 而陳志德也不想再給家裏增添負擔了,他一邊省吃儉用,一邊利用空閑時間打零工掙錢。那幾年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可生性要強的他沒跟任何人訴過苦,包括張秀榮。 長春的冬季從每年的10月中旬就開始了,還要一直持續到次年的4月左右。而在這段漫長的嚴冬時節裏,陳志德卻連一雙厚實的棉鞋都舍不得買。 一開始,張秀榮是不知道這件事的。她偶爾會和陳志德通電話,在電話裏就像個絮絮叨叨的母親一樣,對著陳志德千叮嚀萬囑咐。而陳志德每次都會讓她放心,說自己過得很好。 直到有一次,她從其他學生的閑聊中得知了陳志德的近況。張秀榮坐立不安了一整天,隔天就從自己的工資裏取出了20塊錢,寄給遠在長春的陳志德。 那時候,張秀榮的月工資也不過37塊錢。但一想到受寒受凍的陳志德,她二話不說的拿出了一大半的工資資助他。 所以,這20塊錢不能用現在的物價水平去衡量,更不能用金錢的多少去衡量。 在之後的通話中,張秀榮隔著電話數落了陳志德很久,埋怨他不知道照顧自己。還告訴他等錢到了,馬上去買一雙質量好點的棉鞋穿上。以後再有什麼困難,要馬上打電話告訴自己。 電話那一頭的陳志德聽著老師的“數落”,咬著嘴唇流下了眼淚。就在前不久,他的父親也去世了,他本以為自己從此以後就是個孤兒了。 可沒想到,張秀榮還是一如既往的關心著他,甚至還拿自己的工資補貼他。從那天起,他就決定要把老師當母親一樣孝順,以後老師的生活和養老,他都不能缺席。 大學畢業之後,陳志德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慶石油研究院,在這裏,他一路從碩士讀到了博士畢業。靠著這個高文憑,陳志德找到了一份優渥的工作。 反哺之恩:“我給您養老” 父母亡故後,其餘兄妹接連離開了家鄉,陳志德也早已娶妻生子。但無論多忙,他每年都會抽時間回武川縣看望張秀榮。在外出差工作時,他也會買很多東西寄回去給老師。 在張秀榮60歲生日到來之前,他因為工作原因沒法趕回去,只好先在電話裏祝福老師。但是另一邊,他早就和在房地產行業工作的老同學打好了招呼,讓他幫自己留意一下小戶型的樓房。 後來,陳志德訂下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屋,樓層朝向都很適合老年人居住。辦完這事後,他就馬上帶著錢去找張秀榮了。 在陳志德的軟磨硬泡下,張秀榮老倆口還是收下了這份彌足珍貴的“生日禮物”,不久之後就在眾人的幫助下搬到了新房子裏。 張秀榮每每提及這事,心裏總是很感動。她當年大力支持陳志德讀書、資助他完成學業,只是出於一個老師的責任,並不是為了以後收獲這些物質回報的。 但這個孩子的反哺之心,實在出乎她的意料。他的這份孝心,有時候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女都有所不如啊! 在搬到新房子後,老倆口的出行生活是方便了很多,但張秀榮又患上了高血壓。隨著年齡的增長,症狀還越來越嚴重了。 這令陳志德擔憂不已,每隔幾天就要打電話回去問候一下,還買了很多進口的降壓藥寄回去。 而每當這時,張秀榮的心裏都很高興,可嘴上還是不忘說他兩句:“不用再寄了,我這藥店就能買到。我現在身體挺好的,不用老惦記我。” 而每次,陳志德也總是嘴上答應她,過了一段時間還是照寄不誤。除了藥,其他的年節禮品也都回回不落。 就這樣一直到了2016年,張秀榮的丈夫因病去世了,兒女也都不在她身邊。陳志德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老師接到自己身邊來,在長春給她養老。 在電話裏,他用商量的語氣問道:“張老師,我接您來長春行嗎?以後,我給您養老。” 聽著這話的張秀榮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早知道這孩子孝順知恩,但她還是婉拒了這份善意。其實兒女也跟她提過這事,但自己現在還能自理,就盡量別給孩子添麻煩。 既然老師不願意,那陳志德也不能強求。他只好在其他方面多盡一份心力,算是報答老師多年來對自己的幫攜扶持。 結語 有人說,張秀榮用當年的那幾十塊錢換來了如今的一套房子,實在是不虧。但這話,卻是抹殺了她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生付出的心血。 她對陳志德的付出,不僅限於課堂上的授課。是她,在陳志德最絕望的時候將他拉出了深淵,更在陳志德人生的每個迷茫階段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說一句“亦師亦母”也不為過。 同樣的,陳志德在心裏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才決定用往後餘生來回報自己的恩師。 而張秀榮的一生,也無愧於“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這一形容。 《一雙棉鞋的恩情:多年前老師寄20塊錢買鞋,後來學生回饋她一套房》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一雙棉鞋的恩情:多年前老師寄20塊錢買鞋,後來學生回饋她一套房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