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潛規則,總是去爭對錯,說明自己太傻了》 人和人之間,有的只是利益之爭,很少有對錯之別。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由生活的那個環境所導致的,就像老話說的,物質決定意識。 在一個人看來很正常的事情,也許到了另一個人的眼中,就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果。 所以啊,如果總是去和別人爭對錯,那只能說明自己太傻了。 1、清楚自身目的 李舟聽很多人說,上班是為了理想,想實現自己的抱負。 其實啊,隨著年紀的增長,大家可能就會發現,理想只會離自己越來越遠,甚至會逐漸成為一種空想。 那我們上班的目的是什麼呢? 說來也很簡單,那就是為自己多獲取一些利益,直白點說就是為了多賺一點錢。 所以啊,想清楚了這點,那麼誰決定你的收入,誰能給你帶來更多的利益,就應該向他靠攏。 而不是靠情緒做判斷,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最後卻成為了炮灰。 2、不要隨便用人情 很多人非常傻,認為和對方有交情,那麼遇到事情了,就喜歡去動用人情,來讓別人幫他辦事兒。 人情雖然能換成錢,但錢卻換不來人情,而且錢是越存越多的,但人情卻是越用越少的。 成年人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因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的人情消耗了。 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我們是人情社會,只要有人情在,對方在你困難的時候,可能就會幫你一把。 但如果你由於芝麻綠豆的大的事情,就把這次機會用了,那對方就會感覺已經把人情還給你了,自然也不會再有虧欠,以後再想他幫你啊,就難於登天了。 3、不要習慣性付出 都說好人有好報,但老好人或者是爛好人,肯定是不會有好報的。 那些認為自己一味地付出,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讓別人感激的人,這樣想啊,那肯定是你太天真了。 李舟之前也是一個不懂拒絕的人,但後來發現這樣下去完全就是錯的。 為啥? 只有當你在幫別人時,也要讓他付出相應的代價,才會讓他珍惜後面的結果。 如果對方什麼都沒付出,完全就是在白嫖你,那只會讓他接受得理所應當。 要是你不再幫他了,還會導致他的心理失衡,感覺你欠他的一樣。 所以呀,面對那些只會消耗我們的朋友,或者是親人,一定不要走得太近,離得他們遠遠的,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4、利益上的考量 李舟很早就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大多數人啊,在沒有利益牽扯的時候,都能夠相安無事,表面上一團和氣。 這不過是最基本的社交禮儀罷了。 想要判斷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一定要在涉及利益時,看他是如何選擇的。 但我們必須要記住,不要輕易去考驗別人,最後的結果,都只會讓你非常的失望。 沒辦法,在這個世上啊,沒有人經得起利益的考驗。 只要籌碼足夠大,曾經的山盟海誓,各種向你拍胸脯保證的諾言,也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我一直說,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思維的差距。 面對同一件事,不同思維的人看到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 普通人只看是非對錯;能者看利益得失;智者看到的則是整體和布局。 普通人爭對錯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老教授和學生去買魚。挑了半天,選了一條刺少的清江魚。 魚販子嘲笑教授說:“這種魚肉質不鮮美,我給你挑一條鮮的。” 老教授笑著說:“不用了,這條就行。” 魚販子調侃說:“讀書人就是讀書人,只會讀書,挑魚還是要看我的。” 一旁的學生聽不下去,和攤販爭執起來。 教授一看勢頭不對,趕緊把學生拉走了。 學生問:“這魚販這麼無理,您不生氣嗎?” 教授說:“他是魚販,當然知道什麼魚更鮮美,但是他不知道哪種魚刺更少,更適合我這樣的老年人。” 身份不同,立場不同,選擇自然不同。 這種情況下,爭論再多也是自說自話。 所以古人說:“智者不辯。” 層次高的人,都不喜歡與人爭是非,論對錯。 清末梁啟超開展維新運動,很多人維新派人士經常上門拜訪。 他的父親梁寶瑛是傳統文人,對兒子搞的這些很不感冒。 對於很多維新人士的做派,他也很反感。 梁啟超曾經和父親爭論過幾次,誰也說不動誰。 最終,梁啟超不再爭辯,單獨給父親開了個院子。 他談維新,父親講古書。 兩個人求同存異,互不打擾,一家人反而其樂融融。 作家金老師說得好: “你絕不能靠爭辯就能改變一個人,就像你不能讓桃樹結梨,也不能讓梨樹結桃。” 不是所有魚都活在同一片海裏。 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立場和環境。 立場不同白費口舌,環境不同爭論無益。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學會換位思考,明白別人和自己的不同,接受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 思維在什麼層級,人生就在什麼樣的高度。 高手講利益 作家劉潤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在飛機上,有個大媽占了一個青年的座位。 青年說:“麻煩您讓一下,這個座位是我的。” 大媽特別蠻橫地指著自己的座位說:“我的座位在那邊,我和你換。” 青年說:“你知道嗎,如果飛機出事故了,我們肯定燒得面目全非,家屬是按照座位號來認領骨灰的。你希望你的孫子孫女,以後都對著我磕頭嗎?” 大媽一言不發地回到自己座位上去了。 劉潤說:“你要是給她講道理,多半是行不通的。但是關系到她自己切實的利益得失,她馬上就做出了改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利益和觀念一樣,都是維系社會的紐帶。 觀點可以不同,但是利益卻是實打實的。 一個人想要成事,畫再大的餅,談再多的情懷,都不如利益來得實在。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話:“利不可獨,謀不可眾。” 清末湘軍戰鬥力是全國之最,一方面和曾國藩的帶兵能力有關,一方面也是因為曾國藩足夠足夠慷慨。 在曾國藩的軍隊裏,一個普通士兵一個月五兩銀子,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 一個中級軍官,一年的收入接近一千八百兩,相當於正規軍裏的高級軍官。 所以每次湘軍招兵,招一千人,來一萬人,那些曾經在別處謀生的高級將領,也紛紛投往曾國藩的麾下。 得益於此,曾國藩的實力逐漸壯大,最終平定叛亂,立下不世功業。 有人說:“赤裸裸地談利益便接近理性。” 成年人的世界裏,利益是紐帶,也是動力。 它可以量化、可以切割、可以交換,是人和人之間最方便的合作橋梁。 一個人唯有懂得尊重他人的利益,才能調動更多的人脈和資源,成就一番事業。 《人際關系潛規則,總是去爭對錯,說明自己太傻了》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人際關系潛規則,總是去爭對錯,說明自己太傻了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