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如何劃分等級的?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滿清八旗制度是原始狩獵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女真族在關外狩獵時往往是集體行動,參加狩獵的人,要有統一的指揮才能協調行動,隨著狩獵規模的擴大,就出現了以旗幟統一指揮各路人馬、統一行動的習慣,這些習慣逐漸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制度。 努爾哈赤完成對建州女真的統一之後,對這種狩獵習慣進行了制度化的改革,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開始設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基本確立。滿洲朝廷實行的八旗制度,其實是一種軍民結合的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這樣的制度寓兵於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隨著滿洲的勢力不斷增強,政府的地盤越來越大,於是滿洲八旗就逐漸發展出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隨著對東北地區的全面占領,滿州管轄的漢族人口大量增加,於是滿洲就開始將這些漢民編入八旗,成為漢軍八旗。 被編入八旗的漢族人,可以享受一些優待,比如全家可以遷入努爾哈赤居住的城市裏定居,表示對這些漢民的信任。不過,編入八旗的漢民的標准也很高,每20戶漢民才能有1個編入八旗,這一個編入八旗的漢族人,也就相當於是當了滿州的兵,他的戰馬衣甲都由那20家共同出資購買。 這樣滿洲在入關之前就建立了相當強大和嚴密的軍事組織——八旗,這既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組織,被編入八旗的人都是滿洲的戰爭工具。 在滿洲入關前正黃和鑲黃兩個旗由汗王直接統領,其餘六個旗由各路王公貴族統領。到了順治八年,多爾袞去世,多爾袞掌握的正白旗也歸了順治統領,於是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這就是滿洲八旗的基本等級了,等於是形成了皇帝的嫡系部隊和雜牌部隊的區別,但是這個區別沒有那麼明顯。 上三旗的旗人是有著很崇高的地位的,皇帝禦前侍衛一般是出於上三旗,要想入選禦前侍衛必須是家族有爵位承襲的,必須是官僚家的後代,必須是武藝高強的,還必須是識文斷字的。 有了這些條件還有一個最關鍵的條件,如果還是上三旗的那就最好了,這些禦前侍衛都是皇帝親自栽培的未來的封疆大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紳,和紳承襲的爵位是三等輕車都尉,不過他出身正紅旗。 在清朝還有了一種抬旗制度,為朝廷立下大功的人或者地位尊貴的人,是可以依靠抬旗制度,把這些人從地位低的旗抬進地位高的旗。 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把自己的娘家從“鑲藍旗滿洲”抬入了“鑲黃旗滿洲”,乾隆時(1748年)慈禧的姑姑照樣是做了皇貴妃,她的家人抬進了“正黃旗滿洲”。看來鑲藍旗滿洲的地位比較低。 在清軍入關以後就大量圈占土地,供養旗人,這樣的制度造成八旗子弟的墮落和無能。 從常識判斷滿清最優待的肯定是上三旗,其次是下五旗,再次是八旗蒙古,最後是八旗漢軍,這肯定是一般的原則,但還要看軍功和官職。 清朝初年,很多漢族人都為清朝打江山立了功,官職都不低,所以這些人肯定很受優待,比如說嶽鐘琪的父親嶽升龍,他出生在甘肅,但是他官拜四川總督,退休的時候他母親已經90歲了,於是嶽升龍請求皇帝批准他到四川奉養母親,皇帝批准了。可見清朝皇帝對有功之臣的優待並不限於出身。 參考文獻:《清史稿》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如何劃分等級的?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如何劃分等級的?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