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和松錦之戰,趙括和洪承疇對比,看趙括是不》 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歷史的重複性。很多事件已經發生過了,在過了一段時間,還會重新上演。這種歷史的重複性也是歷史的一個迷人之處。當看到一個錯誤會經過長期的時間後又重新出現,不由得讓人思考,這背後的奧秘。 當然,這裏面牽扯的東西太多,有些事根本就難以進行合理的解釋。比如說,相似的情況下發生的相似的事,可當事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屢屢發生,可謂令人歎為觀止。 例如在中國的軍事史上,有兩場極為相似的戰役,這兩場戰役就是戰國時候的長平之戰和明末的松錦之戰。這兩場戰役雖然相距千年,可是它們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卻極其相似。可是,奇異的是,帶兵的將領的下場卻不盡相同。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一場大決戰。秦國派出的軍隊是四十萬,而趙軍也是四十多萬。但是,趙軍的素質比不上秦軍,只得采取守勢,雙方進入對峙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秦趙由於消耗過大,兩國君主都有決戰的要求。但是作為趙軍的統帥廉頗,知道反攻沒有勝算,所以拒絕趙王的命令,堅守不出。 秦國為了促成秦趙兩國的決戰,用反間計使趙國更換了主帥。以主戰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到了前線,便改變了廉頗的部署准備對秦軍進行反擊。 秦國得知趙國改換了主將,也派白起接管了秦軍。趙括為了反攻,把主力前調,這樣一來,趙軍的部署就變成了前重後輕,後路變得空虛。 在趙括出擊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白起利用這個情況,派奇兵包抄趙軍之後,包圍了趙軍。然後又派軍隊將被圍的趙軍分割為兩部分。在完成包圍後,秦王派援軍增援白起,最終全殲了趙軍。戰後,白起把四十萬俘虜全部坑殺。 而松錦之戰,當時的明軍也派出了號稱十三萬的主力,前去解錦州之圍。明軍統帥洪承疇以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對清軍發起進攻。在戰役初期,洪承疇的戰術奏效,給了清軍很大的殺傷。 但是,就在清軍步步後退的時候,明朝的皇帝崇禎受下面人的蠱惑,以兵多餉艱為借口,要求洪承疇迅速解錦州之圍。洪承疇不得已,只得急進用兵。 洪承疇采取一路進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圖中央突破。清軍和洪承疇作戰不利,幾乎支持不住,於是向皇太極求援。 皇太極趕緊調集援軍前往,他在觀察洪承疇的布陣後,指出洪承疇的布陣缺陷。因為洪承疇要和清軍決戰,他把主力前調,造成後路空虛,“大眾集前,後隊頗弱”。所謂“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於是皇太極率領軍隊包抄了洪承疇的後路,挖斷道路,斷了洪承疇的糧道。然後皇太極襲取了洪承疇明軍前線的屯糧之地筆架山,奪獲明軍的糧草。 斷糧後的明軍失去作戰的勇氣,於是決定突圍撤退。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清軍殲滅大半。一夜竟然被清軍消滅了五萬三千餘人。 留下的洪承疇率領的明軍被包圍在松山,最終也被清軍攻克,明軍全部被殲,錦州投降。 這一仗,清軍以較小的代價消滅了明軍最後的主力。至關重要的遼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後人說此戰為清朝定鼎之戰。 長平之戰和松錦之戰十分相似。都是雙方的決戰,都是兵力相當,都是一方因為急於進攻,把主力前調,造成了後路的空虛。都是被另一方包抄了後路,結果被包圍殲滅。 唯一不同的是,趙括穩定軍心,和秦軍決戰,消滅秦軍大半。造成秦軍無力擴張戰果。關東各國發現了機會,和趙國聯盟,在後續的戰爭中打敗秦軍,保證了關東幾十年的安全。 而洪承疇則是驚慌逃命,在突圍中全軍覆沒。清軍以較小的代價消滅了明軍的主力,還有餘力控制遼西走廊,入邊擄掠。最後入關滅了李自成和南明,統一了天下。 如果洪承疇有趙括一半能力,率領明軍與清軍決戰,哪怕拼掉清軍一半人馬,滿清也就無力入關了。那以後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就會完全不同了。 可是,趙括落得個“紙上談兵”的名聲,洪承疇卻成為了能征善戰的上將,一樣的遭遇,不同的下場,只能歎道“是也命也運也”了。 參考文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等 《長平之戰和松錦之戰,趙括和洪承疇對比,看趙括是不》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長平之戰和松錦之戰,趙括和洪承疇對比,看趙括是不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