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河西走廊布下的軍事設施,如今是否還完好如初?》 河西走廊具有悠久的歷史,處於祖國的西北地區,甘肅的西北部。因其處於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著名於世。傳統意義上把河西走廊南北兩面的山統稱為南山與北山,這裏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戰略要地,亦是農業發達的地區。 明代涼州路屬於九邊之一甘肅鎮的一段防禦區域。為了防禦北邊蒙古的侵擾,明朝在沿邊一線修建了大量的軍事設施用來抵抗,延緩蒙古的襲擾和入侵。然而這些軍事設施隨著歷史的進程與歲月的流逝,大部分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景象,或剩斷壁殘垣,或已無蹤跡可尋。 一、明代涼州路軍事設施的現狀 (一)衛所城址的現狀 明代涼州路域的衛所城址共有四處,即涼州衛城址、永昌衛城址、鎮番衛城址及古浪所城址,前三所衛城城址都是明代洪武時期在元朝城堡舊址上修築而成,古浪所城則是在洪武十年新築而成,到明朝中後期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築和維修。 有學者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就現狀而言,明代涼州路下4座衛所城,目前只有涼州衛城殘存一段牆體,永昌留有一座鐘鼓樓,民勤留有一座明代大寺廟(聖容寺),古浪所更是在民國十六年大地震中被毀掉,沒有任何遺存。其它3座衛城亦是受到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之下被毀壞掉。 衛所城址的變化,從明初興建到明清後期的維修加固,使其基本保持著原貌,最為主要的因素是人文因素的轉變,隨著明清王朝更替,軍事功能的弱化,致使以前以軍事防禦功能為主要職能的衛所堡城向治民的州縣轉變。而導致衛所城堡毀壞的原因亦是由清末至民國時期的人文因素所造成的,包括了戰亂的破壞、人為的毀壞和自然災害中的地震破壞。 (二)明長城遺存現狀 長城作為明朝抵禦蒙古南下的一道軍事防線,自遼東至嘉峪關,綿延萬裏。而在河西走廊東段,長城東起古浪所安遠站堡南部的烏鞘嶺,西至永昌衛定羌墩堡。在此範圍內曲折延伸,翻山越嶺,從沙漠邊緣穿過。在明代河西走廊東段,長城可分為四部分,即主要分布在今古浪縣、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和永昌縣境內。 清代以來,由於在此區域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土地開墾,農耕由邊內向邊外推移,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居民對牆體毀壞,把推到的牆體夯土搬用到田地之內,致使大量的牆體被破壞。長城牆體的毀壞是自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兩種推力之下被破壞,就其主要原因,此兩種因素亦是各占一半。 (三)軍事堡寨的調查 軍事堡寨作為一種次一級的防禦設施,是構成整個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為了能夠對蒙古的入侵進行防禦,保境安民,穩固邊防,明王朝開始在河西走廊東段興修堡寨,使其成為保障居民開墾耕種的重要建築。 堡寨由明朝的軍防“要地”轉向明代的“居住之所”。而位於沿沙漠邊緣的堡寨主要是在自然因素威脅之下引起人文因素雙重作用下遭到荒棄,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風沙的侵襲,風沙侵襲的加重,造成“沙進人退”的現象,使得沿北邊沙漠地區耕地的侵襲,居民耕地受到嚴重的威脅,不得已向其他綠洲遷移,使其自然荒棄。 然而,這類荒棄的堡寨到目前亦是保護最好的,因為減少了人為的破壞,例如高溝堡、青松堡、毛卜剌堡等。 二、現今存在的保護問題 歷史時期軍事設施功能的變遷,從時間段而言,明清時期多為軍事性轉變為經濟性;清末以至於今,經濟性隨著水源、交通線等決定性因素的變遷而消失,軍事設施不再具有現實意義,從而失去了與當地人休戚與共的聯系,在其認知中,只是停格在記憶中或口頭上的歷史遺存而已。這決定了當地人對待歷史文物的態度與行為。 就此前專家的實地調查所見,河西走廊軍事設施保護不足主要體現在:認識不足、保護不夠,對長城和古城堡的破壞一直以不同程度進行著。 首先,對各遺址的保護,由於對其價值認識的差異,導致在對保護對象的確定、保護方法的選擇中缺乏完整的、深入的認識,保護的方式與措施單一,無法達到對各遺址保護完整性與真實性的目標。以張義堡、水泉堡為例,張義堡遺存狀況較差,水泉堡遺存狀況較好。 但就其保護存在的問題,兩座城堡基本上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只是在堡寨遺址附近立有文物保護碑,保護措施單一,沒有明確遺址保護的具體範圍。周圍更是荒草雜生,張義堡的文物碑整體都淹沒在雜草叢中,需要用手扒著去看才能看清楚,甚至有的地方傾倒垃圾。對於當地居民而言,城堡遺址只當作土城對待。這種態度是軍事遺址功能性變遷的必然結果。 歷史遺址已經失去它的現實意義,且不能帶來新的價值。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距張義堡遺址不遠的天梯山石窟,後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修建黃羊河水庫,文物整體搬遷,僅存的第13號唐代大佛窟,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未做任何保護措施,中間因歷史原因大佛面部被人為完全損毀。 據當地人介紹,他們那時依舊敬重“大佛爺”,拍照從不拍大佛的正臉,因為“形雖不存,但神俱在”,大佛依舊具有其現實的意義,盡管這種意義不現實,但民眾仍可祈求,達到其心理的價值。這為此後天梯山石窟的修複工作奠定了群眾基礎。因此,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歷史價值並不重要,即不存在認識與否,能否帶來現實的意義,是決定其態度與行為的關鍵。 對於地方文物保護部門而言,科學合理的保護意味著行政成本的增加,但基層部門很少有專業人員和專項資金,且多數軍事遺址,無旅遊開發價值,這些都影響了其對古城堡的保護。而我們作為“專業人員”,往往僅強調此類軍事遺址的歷史價值,脫離其現實條件談保護更屬紙上談兵。 其次,由於這些軍事設施,多建設在遠離城鄉的險要之處,現今隨環境條件的變遷,或是陷於沙漠之中,且整體保護範圍過於廣闊,區別於一般的城堡遺址保護。 例如明長城古浪段、武威段、民勤段及永昌段,對遺址本體的保護,由於地域環境的複雜性,增加了保護的難度。更因其自身土質條件,在風蝕作用、雨水和洪水沖刷、凍脹影響、易熔鹽和人為活動的破壞下,致使長城遺址保護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永 昌段明長城朱王堡鎮至水源鎮一段,長城牆體雖保存較好,但現今只立有文物保護碑,再無其他保護措施,此段長城大部分均穿過當地居民的耕地,牛羊均能越牆而過,對長城牆體的破壞極大。當地文物部門若能同玉門花海長城等一樣,用鐵絲網圍起來,劃定保護區域,減少牛羊等攀踏和耕地破壞,使之能夠更好的保護。 最後,隨著當下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加快、新農村建設,許多遺址面臨無人看管、保護的境況,處於自然狀態下。若古城堡稍微好一點,如水泉堡,利用墩台直接作為院子的牆體使用,屬於既保護又破壞的處境。 甚而,一些地方把長城牆體推到,進行耕種。而那些遠離居民區的歷史遺址,雖減少了人為活動的破壞,但卻處在無人監護的自然狀態下,何談保護。上述河西走廊東段軍事設施的保護現狀,各種因素交融錯匯,無論是認識問題、現實條件,還是有否作為,解決起來都任重道遠。 三、影響涼州路軍事設施變遷的因素 (一)自然環境因素 明代河西走廊東段涼州路的軍事設施在最初修建之時,主要是依地勢及防守隘口所建,當時並沒有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因素,這就為後來軍事設施的變遷埋下了伏筆。 於沿河西走廊東段沙漠邊緣的堡寨主要是受到風沙侵害為主,使其荒廢。如紅沙堡、高溝堡、青松堡和黑山堡等,均是受到風沙侵襲導致荒廢。 由於河道的改變,到清代時,致使紅沙堡地區無水灌溉田地,使得沙化已非常明顯,最終造成“水退沙進”到“人退城荒”的景象。水資源的進一步缺乏,加劇了沙漠化的進程,致使周邊的堡寨居民遷走,城堡被廢棄,被沙漠所侵占。其中最為典型的為紅沙堡、黑山堡等。 此外,河西走廊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界處的走廊地帶,地質災害多發,對古代軍事設施而言這一區域最為常見的地質災害為地震,其對於對古城堡的破壞是無法估量的。同時,水患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對鎮番地區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在地震和水患的影響之下,對軍事設施的破壞的異常巨大的,頃刻之間使其化為廢墟。這兩種災害對明代涼州路的古浪所城、黑松堡、雙塔堡及黑山堡等影響最大。 (二)人文因素 河西走廊東段至乾隆時,如大靖乃至甘肅已由“邊陲”變成了“內地”。清廷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當地經濟文化事業上面,成為了經營西北的糧草、兵員供應基地。 因此,如大靖營一般的軍事營壘,其軍事戰略地位不斷下降,直至清末被裁撤。其背後的內因在於功能的喪失。可知河西走廊東段明代軍事設施的興衰與人文因素的關系密不可分,在其變遷過程中,軍事功能的轉變、交通線路的變動、人口的遷移及人為的破壞,都不可小視。 首先,明代涼州路軍事設施功能變遷的大趨勢是整個河西地區進行改衛所為府縣的進行,至明代乾隆年間,這一地區徹底失去了軍事重心的位置。失去原有地位後,伴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長,必然導致區域內居民向外的流動,久而久之,城堡遭到荒廢。 其次,河西走廊東段自漢代以來就是通往西域和中原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亦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然而民國以來,隨著近代公路和鐵路的建設,大大提高通行的速率,傳統的驛站失去其存在的意義。這些以前驛道上的堡城就開始逐漸衰落,在人類自然活動中,漸漸地倒塌及破壞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再其次,自清以來,這一地區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必然導致這一地區各城堡的承載力超出其自身的最大負載量,出現人口外流的狀況。加之清朝後期,由於兵禍戰亂的影響,為了躲避戰亂,尋求新的住所,必然導致人口的外流。自然災害的發生,也導致了人口的外流。逃荒人口數量的增加,致使了當地的衰敗。 最後,人為的破壞最為主要的是戰爭的破壞和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拆遷破壞,同時當地政府政策的指導下和本地居民對城堡的拆除也是破壞古城堡的一種重要因素。 總體而言,無論是國家政策的改變還是自然環境的改變,乃至自然災害的發生與人為因素的破壞,都使河西走廊東段明代軍事設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然而,這些損壞有時亦是不可避免的。 結語 有明一代,北方蒙古始終為威脅明帝國安全的勁敵,人們選擇結合地理形勝,修築軍事設施,這些因素為當地帶來了一段穩定的發展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又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明代涼州路居住地漸漸被放棄,漸漸呈現出如今這般衰敗的景象。這為我們了解人口遷移、城市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明朝在河西走廊布下的軍事設施,如今是否還完好如初?》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朝在河西走廊布下的軍事設施,如今是否還完好如初?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