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人口5000萬,到三國時為何不足800萬?其餘4700萬都去哪兒了》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三國時期無疑是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這一時期,以其英雄人物、複雜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而聞名。 但在這些傳奇背後,隱藏著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據史料記載,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國的人口竟然神秘消失了4700餘萬人。這個數字令人難以置信,為何突然消失了這麼多人,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東漢桓帝時代,中國的人口高達5000萬。但到了三國時代,全國的總人口銳減至僅767萬,其中曹魏443萬,孫吳230萬,蜀漢94萬。對比之下,這樣的人口減少簡直是災難性的。然而,這個驚人的數字並不能全面反映三國時期的真實人口情況。 首先,古代的統計方法存在問題。 在三國時期,戶籍系統的統計往往只包括了編戶範圍內的自耕農。這意味著,軍隊、官員和奴隸等大量人口並未被包含在內。例如,蜀漢滅亡時,登記的人口是94萬,但這並不包括軍隊和官吏。 實際上,蜀漢的總人口應該是108.2萬。更重要的是,三國普遍實行的世兵制導致軍隊成員及其家屬同樣未被納入統計。因此,真實的人口數字應該遠大於官方記錄。 其次,大量的農民因為戰亂和土地兼並而逃亡。 這些逃亡農民或者藏匿在深山老林中,或者成為大地主和貴族的傭工,同樣逃避了官方的統計。這部分“黑戶”人口,尤其在蜀漢地區,可能遠超官方編戶人數。這些被歷史遺忘的人群,成為了三國人口謎團的關鍵。 再來看看奴隸制的殘留。 在三國時期,許多大戶人家擁有大量的奴婢,這部分人口也未被正式統計。這些奴隸不僅僅是家庭仆人,很多時候還包括私人武裝。他們在軍事和政治動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官方記錄中卻如同隱形人般不存在。 最後,不可忽視的是大豪強的塢堡。 黃巾起義後,官軍對普通農民進行了掠奪和殘害,導致許多農民為了自保,聚集成武裝塢堡,抵禦盜賊和官軍的侵害。 這些塢堡以宗族或地望為單位,聚集了數千家結成堅壁堡壘,共同保衛本鄉的利益。許褚是曹操的大將之一,他在黃巾之亂時也聚集了本族數千家結成塢堡,以抵禦盜賊。 這些塢堡的存在,導致了大量人口的“隱形化”。這些農民本身都有戶籍,但因為國家已經大亂,他們便把本鄉的塢堡上報為幾戶人家,導致國家編戶人口大量流失。 這些自耕農也成為了黑戶,不用向國家交稅,但需要向維護他們利益的豪強交稅,有時比上交國家的比例還高。這種與國爭民的行為風險很大,但也有收益。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的人口雖然確實經歷了大幅度的減少,但這種減少的程度並沒有史書中記載的那樣誇張。 在考慮了統計方法的問題、農民逃亡、奴隸制的殘留和豪強塢堡藏匿人口等因素後,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三國時期的真實人口數字遠高於官方記錄的767萬。至於具體數字是多少,雖然學者們有不同的估計,但普遍認為應在1400萬至3000萬之間。 畢竟三國時期能夠維持總數達80萬人的軍隊並持續40多年的互毆,需要相當龐大的人口數量支撐,你們說是不是呢? 《東漢人口5000萬,到三國時為何不足800萬?其餘4700萬都去哪兒了》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漢人口5000萬,到三國時為何不足800萬?其餘4700萬都去哪兒了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