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裏:背靠苗嶺,面朝清水江,是苗族文化旅遊之都》 摘南辰優質創作者 凱裏最早建制於明清時期,境內出現了清平堡、清平司、清平衛、清平縣和凱裏司等。民國時期改名為了爐山縣,建國後逐漸改名為了凱裏,並取代鎮遠成為了黔東南州的州府。在今天凱西的西北15公里處,有一座四面石崖絕壁,形如香爐之山,名為“香爐山”,也就是過去爐山縣名字的來源。香爐山僅一線小道盤旋而上,方圓15公里,眾山環列,若劍戟刺天。香爐山曾經發生過多次苗族起義,留下了古代營盤、寺廟、南天門等遺址,明代的汪良有《登香爐山》詩:“爐山之高高入雲,嶙峋壁立無支分。雄關未能容雙馬,殺氣曾教走萬軍。” 清水江,為沅江幹流上遊,也是貴州第二長的河流。清水江古代為湘黔之間的水運通道,古代沿岸商業貿易繁榮,造就一大批的碼頭、古鎮。清水江從凱裏中部穿流而過,形成了清水江風雨橋(世界上最長的風雨橋)、下司古鎮等人文景觀。 下司古鎮,位於凱裏市西部,明清時期為清水江上的碼頭,當時商賈雲集,馬幫成群,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布街巷。現在的古鎮依然保留了部分的古建築,當然大部分居民樓是21世紀改造而成,可以說是半假半真的古鎮。每年端午節是下司古鎮的最好旅遊時節,這時候會有龍舟比賽,熱鬧非常。下司古鎮的狗肉、酸湯魚等美食在凱裏比較有名。另外,下司古鎮出產“下司犬”,是貴州的一種名犬。目前古鎮需要40元門票,是貴州少有的收取門票的古鎮之一。 苗嶺山脈,橫貫於凱裏之南。在苗嶺上有大量的苗寨,主要分布於雷公山山區的雷山縣。凱裏市也是苗族聚居區,苗族人口占據全市總人口的70%。而凱裏市也依托黔東南州首府的優勢,打造了許多苗族文化旅遊項目,例如東方鬥牛城、苗妹非遺博物館、凱裏民族風情園、凱裏民族博物館等。凱裏儼然成為了一座苗族特色的旅遊城市。 凱裏苗洞風情園在凱裏的周邊,分布著許多苗族村寨,例如南花苗寨、季刀苗寨、舟溪苗寨、銅鼓苗寨等。巴拉河是雷公山苗族的母親河,發源於雷公山,流經雷山、凱裏,在台江施洞匯入清水江,沿岸苗寨村寨連成一條線,適合徒步、騎行、露營等旅遊活動。巴拉河;流經的三棵樹鎮,是凱裏市最大的鄉鎮,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可以說是中國第一苗寨大鎮。南花苗寨、季刀苗寨就位於三棵樹鎮的巴拉河畔。 南花苗寨舟溪鎮,位於凱裏南站附近,是凱裏市的後花園,建設有雲谷田園高端果蔬農業觀光基地為省級農業產業園區,舟溪農業生態園為州級產業園區等。舟溪鎮的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曼洞苗寨、甘襄香蘆笙堂(黔東南最大的民間蘆笙堂)、戛醉達溶洞群、文昌閣、苗族花橋遺址、石青民族風情村、新光風情村等,也是體驗民族風情的好地方。銅鼓苗寨位於下司古鎮附近,以苗族的樂器——銅鼓而得名。凱裏麻江一帶的銅鼓“通體皆銅,平面曲腰,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側附四耳”,在銅鼓學的分類上,被稱之為“麻江型”銅鼓。而銅鼓苗寨最有特色的是農民畫。全村有幾十人是美術協會會員和民間繪畫研究會會員,他們的作品獲獎300多次,其中國際獎28個,國家級獎76個,省級獎103個。因此,被命名為了“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凱裏被譽為“酸湯美食之都”,因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而聞名黔東南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酸湯類菜肴,在黔東南自治州各縣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尤以凱裏市區最為典型,故外界統稱為凱裏酸湯魚。其實,做酸湯火鍋的酸湯,分苗族白酸湯和侗族紅酸湯兩類。現已發展成為酸湯系列飲食(如酸湯雞、酸湯鴨、酸湯狗肉、酸湯羊肉、酸湯牛雜、酸湯大魚頭、酸湯豬腳、酸湯大腸、酸湯排骨、酸湯螺螄等)。凱裏的風情園、市區、下司古鎮等地方都是品嘗酸湯美食的極佳處所。 另外,凱裏附近的麻江還出產藍莓,四中國南方最大的藍莓生產基地。藍莓富含果酸、維生素A、C、E和大量花青素。研究表明,花青素是當今人類發現最有效的抗氧化劑,抗氧化性是VE的50倍,VC的20倍。藍莓除新鮮售賣外,還帶動了藍莓有關的周邊產業鏈,如藍莓幹、藍莓醬、以及藍莓果酒等。 《凱裏:背靠苗嶺,面朝清水江,是苗族文化旅遊之都》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凱裏:背靠苗嶺,面朝清水江,是苗族文化旅遊之都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