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與農耕的碰撞,誕生了哪些美食?》 人民資訊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遊牧文明以放牧為生,逐水草而居中國的農耕文化則是通過種植農作物、圈養家畜輔以漁獵、采集獲得主要的食物供給但是比較欠缺牛羊肉和奶制品同時距離西邊的中亞、中東、歐洲遙遠較難交換物產北京涮羊肉必不可少的麻醬在北京,冬天吃涮羊肉非常流行應該與清代宮廷禦膳和滿族人的飲食習慣有關滿族人受遊牧文化影響較深,也愛好羊肉民國時期的學者徐珂著有匯錄清代掌故遺聞的《清稗類鈔》裏面寫到火鍋: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也寫到涮羊肉:人民無分教內教外,均以涮羊肉為快而且正宗的北京涮羊肉對羊的產地、品質很有要求一般必須是產自“口(張家口)外”因為這種草原上放養的羊肉質才夠鮮美胡餅各種餅的祖宗西晉《續漢書》有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胡,泛指塞外少數民族這胡餅的來曆一種看法認為是胡人的餅,從外地引入而出自漢代劉熙的《釋名·釋飲食》則說:餅,並也,溲面使合並也胡餅,作之大漫沍,亦以胡麻著上也也就是在餅面撒上芝麻是源自漢代通西域引入胡麻(即芝麻)再結合中原的餅制成不過不論哪一種說法胡餅都是源自胡、漢的交流而且成為了中原人的時尚美食烤饢胡餅雖已不複存在但是胡餅的“後裔”眾多早在多元開放、民族融合的唐朝胡餅就已經發生了改良、演變例如講述唐代佚事雜說的《唐語林》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就類似羊肉餡餅也和今天的鍋盔、火燒異曲同工因此也有人認為鍋盔、火燒、燒餅、烙餅乃至月餅都受到了胡餅的啟發、影響 鍋盔蓧面雁北之寶山西雁門關以北素有“雁北三大寶”的說法:蓧麥、山藥、大皮襖蓧麥在各地稱呼很多如油麥、大粒裸燕麥、玉麥、蘇魯等在山西已有兩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華北農牧交錯帶屬於高寒地區許多糧食難以種植而蓧麥能夠適應這裏的氣候成為了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共同的食糧還傳播到了內蒙古、西藏、新疆、東北 豐收的蓧麥把蓧麥制成蓧面食品有“三生三熟”的說法即經曆三次生、三次熟的過程順序是脫殼(生)、翻炒(熟)、磨粉(生)、開水和面(熟)、塑型(生)、蒸煮(熟)可以是蓧面栲栳栳、餃子、搓魚面等等形態繁多適宜搭配羊肉、口蘑、臊子、酸菜湯吃 西紅柿澆汁蓧面栲栳栳俗話說三十裏蓧面,四十裏糕,二十裏蕎面餓斷腰意思是蓧面很扛餓由於蓧面的脂肪含量、熱量很高而且出粉率高、吃水多對高寒地區來說絕對是寶貝有傳說是漢武帝征伐匈奴時食糧難以補給因此在河套地區大量種植蓧麥漢軍食後耐饑寒、軍力大增,大獲全勝後來成吉思汗也發現了蓧麥的優越性在草原上種植作為軍糧,支撐蒙古大軍征戰四方無數次文化交流、物產互通令中國的飲食日漸豐富背後與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息息相關而當秦宮漢闕都做了土當遊牧與農耕的千年風雲俱成往事唯有美食,長存於世參考資料《齊民要術》,賈思勰《與北朝胡漢飲食文化的融合》,王玲,中國農史,2005年第4期《北京“燜爐烤鴨“與漢代“貊炙”之歷史淵源》,趙建民,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3年第1期《清稗類鈔》,徐珂《蓧麥:出身雖寒苦,制法卻講究》,山西晚報《“胡餅”考略》,解梅,農業考古,2012年第1期《穿古越今的麥香》,《中華遺產》,2014年02月《世界奶茶簡史:全世界都該感謝中國人!》,魏水華,吃貨研究所- END -以上未注明出處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網絡編輯 / 蒼狗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遊牧與農耕的碰撞,誕生了哪些美食?》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遊牧與農耕的碰撞,誕生了哪些美食?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