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址的城市地標養成記》 對於工業遺址來說,它多半曾是城市的關鍵場所,是支撐起城市發展的重要廠區和經濟支柱。但是隨著工業的升級換代,這些曾經的輝煌因為種種原因成了斷壁殘垣,於是如何讓它們重現昔日輝煌,就成了複活這些工業遺產的關鍵之處。最終複活後,人們期待從這裏能得到當年輝煌的回憶,也能成為現如今的風向標,成為新的城市地標。根據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院的了解,許多工業遺址在重生後,確實達到了以上的期望。 1 美國高線公園 或許你很難想象,在繁華紐約街道車水馬龍的上方,竟然會有一系列囊括劇場、花園、林地、步道等的天然綠洲,人們在層層疊疊的高樓大廈間能擁有如此沉浸氛圍的、擁有開闊視野的公共空間。 High Line 最初為避免地面交通事故而修建,並於 1934 年開始使用。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High Line 在上世紀 60 年代被廢棄,並計劃拆毀。而後,紐約市民自發組織保護這一建築,並得到政府支持。2006 年,High Line Park 開始施工。2009 年及 2011 年,High Line Park 部分開放,成為紐約市民的休閑去處。 1980年的紐約高線鐵路 2004年項目啟動至2019年6月,高線公園終於完成了最後一個部分Spur的更新改造。至此,這個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架鐵路遺址改造項目,歷時十餘年終於收官,呈現出一個將公園與社區、街道、城市融為一體的公共空間。 在這場更新中,市長、議員、攝影師、建築師、作家、設計師、演員等各種身份的人奔走呼籲,共同促成了項目的啟動和推進。同時項目體量巨大,許多著名建築師都在此一顯身手,比如弗蘭克·蓋裏、理查德·羅傑斯、伊麗莎白·迪勒等。伊麗莎白·迪勒說:“公共空間必須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自由和豐富,建築師必須捍衛公共空間。”毫無疑問,這是一場由多元人群集體推動的城市更新。 如今的紐約高線公園,不僅作為友好的公共空間,也作為經典構築物改造案例指引著更多城市廢墟的新生之路。 2 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如果你生活在19世紀的歐洲工業城市,大概會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巨大的煤氣儲存大罐在城市的風景線上巍然豎起,這個龐大的構築物,有一座大教堂那樣大。”因為工業革命生產帶來的煙霧巨大,在城市範圍內大量制造煤氣燈照明成了城市的一個新的特點。當時這種構築物的出現顯得相當不錯,它的確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也成為了當時時代的城市象征物。 魯爾區曾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工業中心,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衰落並產生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1989年,德國政府為推動舊工業區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轉型,開啟了一項涵蓋約100個改造項目的“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計劃,並於1990年舉辦了國際設計競賽。 走入其中,鐵軌公園與高架步道形成公園的“脊柱”,建立遊客與景區、城市之間的關聯,可以俯瞰綠意盎然的熔渣坑;公園低窪處的水景觀層,利用廢水渠收集雨水,引至冷卻槽和沉澱池經澄清過濾後匯入埃姆舍河;高爐、管道、鐵軌、料坑、礦倉等構築物被保留成為大地藝術作品和藝術展場,散落四處的空地變成人們可隨時休憩的廣場、綠地和花園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標志性景觀-相互連接的熔爐。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園景觀,其融合了建築、景觀和藝術的多重創造語言,公園設計與其構築物原有功能緊密結合,原來的工業肌理與生態綠地相互交織,碎片化的構築物被重新聯結形成新的工業景觀系統。 3 更多可能:歐文斯湖大地藝術項目 位於加州因約郡的歐文斯湖大地藝術項目,旨在為公眾提供公共交通路線和遠足路徑,為鳥類和哺乳動物創建棲息地,同時保存文化資源,並控制粉塵排放。通過州政府、地方政府、社區成員、部落首領和生物學家間的合作,創造了一片面積達700英畝的棲息地景觀,依靠簡單的材料和自然的形式創作了數個景觀構築物,體現出場地與生俱來的美。 自2016年4月對公眾開放以來,歐文斯湖大地藝術項目收獲來自行業、媒體和公眾的無數好評,為景觀構築設計在大型環境項目中發揮作用展現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案例。 歐文斯湖大地藝術項目 4 湯山礦坑公園 湯山礦坑公園,同樣具備類似於歐文斯湖大地藝術項目的自然教育和大地藝術屬性。尺度巨大的廢棄采石場曾經讓人望而卻步,後來設計方將其變為了一個觸手可及的城市公園。 在40公頃的設計範圍中,河流湖泊、濕地草甸、觀景平台、特色休憩場等綴入場地的自然肌理,互相連接形成場景複合、體驗豐富的遊覽動線。國內外工業廢棄場地的改造案例並不少見,但是否充分結合場地情況,挖掘本身特殊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域,一定是衡量這類改造案例是否“成功”的關鍵。對遊人來說,漫步礦坑公園,何嘗不是一場沉浸式的自然保護教育? 設計師結合當地傳統習俗和自然地理特征,將信仰習俗隱喻在建築細節中,在保留歷史遺存、延續精神信仰的同時,更打造了一處連接訪客與村民的交流互動空間,帶來了超越本身固有屬性的公共性。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建築本身更與信仰活動緊密結合,引導村民形成保護環境的習慣,以生長的姿態不斷激發鄉村活力。 擯棄過往大拆大建,近年來“城市更新”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青睞。除了前文提到的大型工業遺產改造更新,城市中也湧現出更多小型的,更深入社區基層,更注重人的體驗的“微更新”案例。許多體量並不矚目,甚至長期被忽視的小型構築物也日漸被人們發現、關注,曾經遠離日常的城市記憶被重新拉回當下生活;具有策劃性、試驗性的新空間場所開始聚集連接人群,社區營造的引入,使他們超越曾經單一的功能屬性,逐漸成為孕育城市精神的場域。 當一堵廢牆不被推倒,而留存作為工業文明的時代證物;當一座橋不再只是滿足交通功能,而開始聚集人群駐留、交流;當一間破舊的小廟不被時代的洪流沖毀,而繼續承載平常簡單的民間信仰;當專業的建築理念不再難以接近,而以藝術的形式被更多公眾走近、理解那麼,樸素地說,我們的城市和生活都會變得更近可親、可愛。 《工業遺址的城市地標養成記》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工業遺址的城市地標養成記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