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用一首詩嘲諷諸葛亮,僅有20個字,一針見血》 東坡居士——蘇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在中華文化歷史中留下了許多令人贊口不絕的詩篇。《水調歌頭》、《赤壁懷古》等,都是被人們熟知的優秀作品。 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會通過寫詩表達自己的情感,蘇軾也不例外。蘇軾寫了很多詠史題材的詩詞,在他的詩詞中,有對歷史著名人物的稱贊,也有批判。其中,三國時期著名的軍師——諸葛亮,就曾被蘇軾寫詩“諷刺”過,這是為何呢? 一、評說古人 蘇軾一生都在憂國憂民,一心關懷民間百姓,也渴望著能為國家建立功業,但卻無人賞識。因此,蘇軾常常會借助著對古今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論,來表達出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個人情感。 蘇軾的詠史詩歌,既有表達對國家和民族的興盛、衰敗和滅亡的反思,也有通過對古今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說,抒發出自己內心深處強烈的為國奉獻的熱情。對於歷史中的英雄人物,蘇軾也真誠地表達出崇敬之情。 其中,在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提到了一個人物——周瑜,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將領。在詩篇中,蘇軾用“雄姿英發”來形容周瑜;也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樣巧妙的詩句寫出了周瑜的不凡。 蘇軾的筆下,周瑜少年成名,英氣勃勃、春風得意的形象躍然於紙上。即使是在戰場上,周瑜也是從容灑脫、指揮若定的英雄人物。蘇軾毫不吝嗇贊美之詞,在詞句中,表達著對大英雄周瑜的贊美和崇拜之情。 混亂的三國時期,無數英雄人物爭相出現。這個時期的歷史人物,蘇軾除了崇拜周瑜,也非常崇拜劉備。在被貶到湖北黃州後,蘇軾遊覽了劉備爭奪天下時的遺址。在黃州檀溪,蘇軾被當地的景象觸動,聯想到曾經的劉備在此地的情景,因此,寫下了一篇名為《盧馬》的文章。 蘇軾在《盧馬》中寫道:“川西獨霸真英主,坐下龍駒兩相遇。”在詩中,蘇軾用“英主”來稱呼劉備。可見,對於劉備英雄偉績,蘇軾也是很崇拜的。 蘇軾崇拜意氣風發的周瑜將軍,也崇拜著一方英主劉備。那麼,對於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這位讓劉備三顧茅廬的軍師,這位讓周瑜在臨死前不甘地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對手,蘇軾又是持著什麼樣的態度的呢? 二、諷刺孔明 與對周瑜的崇拜不同,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蘇軾的態度卻有些耐人尋味了。蘇軾的眾多詩篇作品中,也有著對諸葛亮的評價。其中有一首詩,蘇軾用20個字“諷刺”了諸葛亮。 蘇軾詩中的內容是:“先主反劉璋,兵意頗不義。孔明古豪傑,何乃為此事”。蘇軾為何會對諸葛亮有著這麼大的意見,並且專門寫詩來諷刺諸葛亮呢? 蘇軾寫詩諷刺諸葛亮的緣由,要追溯到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複興漢室的戰略。劉備為了求得有才能的人來輔佐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對劉備的這種行為非常感激,為了報答劉備,他全心全力地為劉備出謀劃策。諸葛亮根據當時諸侯國各自實力的不同,為劉備制定了複興漢室大業的計劃。 諸葛亮認為,盤踞於北方的曹操和魏征占據著中原的廣大腹地,在地理上有著很好的優勢,並且曹魏的軍事實力也很強大。所以不能輕易地和北方的曹魏大軍,在戰場上正面相對。 位於江東地區的孫權,也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優勢,孫權有著長江天塹這道天然屏障作為保護,易於防守、難以攻入。並且在人心上,孫權深受江東百姓的擁戴,因此也不能與孫權撕破臉皮。 總之,劉備還不具備與曹操和孫權在戰場上爭鋒相對的實力。因此,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了一個建議,若想要擴張,只能向西去,奪取益州,將益州納入自己的地盤。當時的益州,物資和礦產豐富,人口眾多,在地理位置上,群山環繞易守難攻,是最好的複國基地。 從軍事戰略上來看,諸葛亮的建議是非常高明的。但是,在人情道義上,這個建議卻是不道德的。因為益州是歸屬於劉璋的,並且劉璋是漢代皇族的後代。說起來,劉備和劉璋兩人,還是一家人。 劉備覺得,對同宗族的劉璋下手,可能會在天下百姓心中留下“不仁義”的印象,因此非常猶豫,始終下不定決心。而諸葛亮一直努力說服劉備主動謀取益州,因為諸葛亮認為,劉璋是個沒有能力的人,無法阻擋其他諸侯的入侵。若劉備不下手,益州遲早會被其他人吞並。 就在諸葛亮努力勸說劉備的時候,身處益州的劉璋向劉備提出了援助的請求,主動邀請劉備帶著軍隊進入益州,恰好這一舉措與劉備和諸葛亮的計劃不謀而合。進入益州後,諸葛亮為劉備苦心謀劃,最終擊敗了劉璋,奪取了益州。 諸葛亮給劉備提的這個建議,是非常高明的軍事戰略。但是在道義上,這樣的行為確實是恃強淩弱的不厚道行為。因此,蘇軾對此事非常不滿,認為諸葛亮不講道義。 於是,蘇軾就寫下了這首諷刺諸葛亮的詩。蘇軾認為,劉備向同是一家人的劉璋出兵,是不義之舉。被人們稱為豪傑的諸葛亮,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情呢?在這短短20字的詩句中,蘇軾將“不義”和“豪傑”放在一起,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諸葛亮不道德的行為。 政局動蕩的三國時期,位於北方的曹操、東吳的孫權,每一方都想要擴張自己的實力。其實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是有著很大的合理性。那麼,蘇軾為什麼還會對諸葛亮的這個建議有這麼大的意見呢? 三、心懷天下 蘇軾的一生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在著名的《定風坡》這首詞中,蘇軾寫道:“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他一生心懷家國天下的真實寫照。 蘇軾關心民間百姓的疾苦。在當官期間,對於各種危害人民生活的自然災害十分關心。正如詩句“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膚”所寫,在蘇軾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出他因為無法消除天災,而感到愧對百姓。 蘇軾信奉著儒家思想,堅持著“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始終關心著國家和百姓,希望國富民強,百姓們能過上和平安定、沒有戰亂的生活。因此,對於諸葛亮和劉備這種主動挑起戰亂的不義行為,蘇軾是極不喜的。 而且,被諸葛亮和劉備算計了的劉璋,雖然資質平庸,但是,他卻是個關愛百姓、不願百姓受苦的仁愛之士。《後漢書》中就有記載,劉備兵臨城下時,劉璋因為擔心戰火會傷及百姓,主動放棄抵抗,成為劉備的階下囚。 總結 爭奪益州這個事件中,劉璋是一個為了保護百姓而不顧個人安危的仁者,而諸葛亮卻是一個只顧利益、主動挑起戰火的入侵者。因此,蘇軾用短短20字的詩來諷刺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內容素材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聯系刪除 《蘇軾用一首詩嘲諷諸葛亮,僅有20個字,一針見血》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軾用一首詩嘲諷諸葛亮,僅有20個字,一針見血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