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若無沙丘之變,趙國能否阻止秦國統一天下?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16日 -
:        
 

作者:李祥祥

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迫於趙國的壓力,秦國任命趙國大臣樓緩為相國。昭襄王會見樓緩一行人時發現一個隨從氣宇不凡,便與之對答。隨從也不怯場,談吐見識讓昭襄王欽佩不已。等到樓緩離去後,昭襄王越想越可疑,不久就再次召見樓緩帶隨從前來。但這次樓緩卻沒帶之前的那個隨從,說隨從失禮,已被趕回趙國。

昭襄王見樓緩如此搪塞,頓時醒悟,急派精騎追擊。精騎一路狂奔,追到邊塞也沒有追上。守塞之人告訴他們,趙國的使者剛剛離去。昭襄王得知消息,後背直冒冷汗。因為這個逃回趙國的隨從就是把自己扶上秦王寶座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此次入秦可不僅是來看看秦王這麼簡單,而是考察秦國的地理關隘和風俗人情。一旦被他抓住破綻,秦國必遭大難。但僅在三年後,趙武靈王就因為王室內亂被困死於沙丘宮中,秦國去除了一個大敵。

三家分晉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三晉中韓國分得了最富裕的中原腹地,魏國則被韓國從中間一分為二,西部與秦國交界,東部與齊國毗鄰。趙國是最靠北的一個,北邊是林胡、婁煩等遊牧民族,中間還橫著一個中山國。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後定都中人城、因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春秋時期,晉國強盛,與鮮虞爭戰不斷。三家分晉以後,中山國又跟趙國打。魏文侯時,派樂羊借道趙國攻滅中山國。但沒隔多久,中山國死灰複燃,又與趙國纏鬥了百年之久。沒完沒了的戰爭讓趙國難以擁有穩定的外部環境進行全面的變法,因而趙國變法最晚,軍事色彩也最為濃厚。

amocity
amocity

  


中山國

趙肅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時年十五歲。魏惠王見趙國新君年少初立,便趁機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俟機圖趙。

主少國疑,外部又有五國聯軍壓境,形勢十分凶險。在趙肅侯托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武靈王沉著相對,全國進入備戰狀態,擺出決戰架勢,並聯絡韓、宋威懾聯軍後方,又重賄越、婁煩,使越攻楚,婁煩攻燕。五國見占不到便宜,參加完葬禮就匆匆撤回了。

逼退了五國聯軍後,趙武靈王還要面對北面遊牧民族的威脅。林胡、婁煩皆善騎射,每與交戰,趙軍多敗北。胡人的騎兵機動性強,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笨重的戰車和徒步的士兵根本追不上。

要想擊敗騎兵只能靠騎兵。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唐太宗滅突厥都是先建立一支比胡人還厲害的騎兵。可是當時中原服飾上衣下裳,下面就是一個大裙子,寬衣博帶長袖,十分不便於馬上騎射作戰。胡人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一身上下乾淨利落,十分有利於馬上作戰。為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趙武靈王推出了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就是穿胡服,練習騎射。胡服騎射出台以後,趙武靈王不僅要騎兵部隊穿胡服,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穿胡服。全面推廣胡服騎射除了要加強軍力的原因,還有統一文化風俗的考量。當時趙國被卡在中間的中山國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方是以代郡為代表的戎狄遊牧文化,南方是以邯鄲、晉陽為代表的中原文化,胡服騎射統一了文化風俗,消除了中原與戎狄文化隔閡,摒棄了貴中華而賤夷敵的腐朽觀念。使戎狄歸附,為趙國注入了胡人驍勇善戰的精氣神。

胡服騎射令一出,毫無懸念的結果遭到了強烈反對。當時中原各國都有深厚的夷狄觀念,對於戎狄文化不屑一顧,即使是已經強大起來的楚國依然被各國譏為蠻夷,更何況遠遠落後於楚國的北方戎狄。胡服騎射就好像讓今天的人突然扔掉衣服外套穿著獸皮樹葉,學原始人打獵一樣,無論在外在形式上,還是在思想上都難以讓人接受。

趙武靈王親自出馬說服反對最厲害的叔叔公子成。第二天上朝公子成帶頭穿胡服,其他大臣看到後也只得跟著同意。自此趙國全境實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的推行不僅使趙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更重要的是趙武靈王打破了貴華夏而賤夷狄的傳統觀念,首開民族融合的先河。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軍事實力大幅提高。趙武靈王改變了趙肅侯逐鹿中原的南進戰略,把趙國的戰略調整為北向進軍胡地。大敗林胡、樓煩,在北方拓地千裏。設立雁門、雲中二郡,築九原城,並修築起兩道長城,以阻止林胡和樓煩的南下。

趙武靈王拓地千裏

解決了北方邊患以後,趙武靈王開始著手逐鹿中原。當時天下主要有兩件大事,一件事公元前315年燕國內亂,齊國出兵占領燕國。另一件事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秦國內亂。

在燕國內亂時,趙武靈王派兵護送在韓國做質子的公子職回國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感激趙武靈王的擁立,與趙國結盟對抗齊國。在秦國內亂時,趙武靈王又派兵護送在燕國做質子的公子稷回國即位,是為秦昭襄王。由此秦、趙結盟,樓緩被任命為秦相。若無沙丘之變,即使趙武靈王沒能攻破秦國,趙國也足以壓制秦國不能出函穀關侵奪東方六國。但趙武靈王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一錯再錯,不僅丟掉了性命,也打斷了趙國國運。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為擺脫繁忙的內政事務,專心領兵對外作戰,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則自稱為主父。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趙武靈王大舉進攻中山國,徹底鏟除了心腹之患。然而,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中國歷史幾千年只要是國家出現兩個或多個政治中心時,必生禍亂,並不是中國人不團結,而是天下梟雄,何人不想君臨天下?

公子章是趙武靈王長子,本來坐在王位上的應該是他。趙武靈王因寵愛妃子吳娃,就廢長立幼。廢長立幼也就算了,可過了幾年,趙武靈王又反悔了,又想改立公子章。而公子章這邊也在屬下的攛掇下蠢蠢欲動。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代郡在趙國是與邯鄲、晉陽並列的三大政治中心。春秋時期,趙襄子因父親趙鞅沒有立哥哥伯魯為繼承人,趙襄子感到不安,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就把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一年後,代成君去世,趙襄子又立代成君之子趙浣為趙家的繼承人,不立自己的兒子。趙襄子死後,兒子趙桓子驅逐趙浣,自立為國君,繼位一年也死了。趙家的族人說:“趙桓子做國君本來就不是趙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殺死了趙桓子的兒子,再迎回趙浣,擁立為國君,是為趙獻子。

amocity
amocity

  


趙國三大政治中心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代王,勢必要重演趙獻子奪權的劇本。然而讓趙武靈王沒想到的事,最先站出來反對的就是昔日輔佐自己肥義。趙武靈王傳位於趙惠文王後讓肥義輔佐,在肥義的輔佐下惠文王很快進入角色,已初具人君風範。肥義認為既然趙惠文王已經即位,且已得民心,為國家安定,不可擅自廢立。

昔日的股肱之臣此時已走到對立面,趙武靈王也沒有辦法,就放手讓公子章與惠文王爭權,等攪亂局勢,自己再出山重掌大權。然而惠文王已經有所防範,公子章找不到機會下手。於是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惠文王隨行。

到沙丘後,惠文王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惠文王的事實,再控制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惠文王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惠文王加強防衛,自己前去一探究竟,並交代不歸即為事變。

肥義入主父宮後,沒有見到趙武靈王,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惠文王,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惠文王見肥義不歸,命李兌與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党羽。趙武靈王不能制止,被軟禁宮中。武靈王欲拼一死,但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士兵只圍不戰。宮內本無存糧,被圍三個月後,趙武靈王再也找不到吃的,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死後,趙惠文王終於獨掌大權。惠文王治國尚可,開疆拓土則遠遜於武靈王。在位期間雖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輔佐,但在虎狼強秦面前僅能勉強保持顏面。趙武靈王時稱雄北方、指點中原的強盛一去不複返。

趙武靈王雕像

在今天的角度看來,胡服騎射作為一場軍事變革,無疑取得了巨大成功。作為一項包容並蓄民族政策,影響更是深遠。不僅完成了一場移風易俗的改革,更是一次對傳統觀念的突破,為後來中華民族大融合做了典範。但就當時而言,胡服騎射卻有著巨大的缺陷。

相比於李悝、吳起、商鞅的變法,胡服騎射只側重於軍事方面,未能觸及到國家最根本、最迫切的改革,其結果就是趙國的國力始終不能與軍力相匹配,這樣的情形與清末的洋務運動如出一轍。洋務派雖然搞起了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也有造出性能不亞於西方槍炮的江南制造局,但是背後卻缺乏整齊完備的工業體系,與之相應的人才教育體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也沒有建立起來。所謂的世界第八不過是紙老虎,一捅就破。

胡服騎射與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看似走了捷徑,實則繞了彎路。趙武靈王一沒有消除貴族特權,二沒有推行有利於平民的土地政策。不消除貴族特權,人才就無法得到充分施展;不推行有利於平民的土地政策,生產力就無法充分發揮。沒有人才與生產力的支撐,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趙國就像一個吃不飽的勇士,勉強能保住自己已實屬不易,根本沒有力氣爭奪天下。

在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中三十五年後,秦趙兩國各自出動傾國之兵在長平展開決戰。此役,秦國勞師遠征,趙國主場作戰。結果反倒是在家門口作戰的趙國後勤補給供不上了,出戰雖並無勝算,但堅守不出一定會坐吃山空,把整個趙國拖垮。迫不得已,趙國撤下了廉頗,換上了主張出戰的趙括,最終卻落得滿盤皆輸。由此觀之,若趙武靈王沒有死於沙丘之變,也只能壓制秦國一時。趙武靈王一死,在秦國變法後越來越強的綜合國力面前,單靠軍事實力的趙國根本無法阻擋秦國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