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戰國初期為什麼魏國首開變法?曰:不能眼睜睜等死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21日 -
:     
 

作者:閻麗

戰國,那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也是一個才情恣意的時代,諸子百家縱橫馳騁、林野風流豪情浪漫,那是民族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刻,但對每一塊土地生存的人來說,並不愜意。

各國都忙著戰爭這一“兵者,國之大事”,回眸遠眺戰國如同一幅“烽火圖”,七雄征戰不休,弱肉強食,這種殘酷的生存方式讓各國君主深深知道“落後就要挨打”、“不變法,國恒亡”,不能眼睜睜等死的殘酷現實讓諸國被迫定位命運的選項,本期將以戰國初期魏國為出發點,談談“諸國變法的初衷,不能眼睜睜等死”。

其一:地理位置

三家分晉後,魏國占有中原大部,同時擁有河東、河內以及河西、河南部分土地。其四周南為楚、西為秦、北為趙,腹部還包含韓國領土的大部分,是名副其實的“四面埋伏”。

從地形來看,領土中部中條、王屋、太行諸山分割其中,期間交通不便,領土雖近如咫尺卻溝通不暢,可謂“支離破碎”。地勢如此零散,平時需逐處設備,一旦戰時,則征調困難,實難立國,更易被強鄰分割。且不說糧食問題,地理位置如此尷尬下,國土防禦可謂艱難。

amocity
amocity

  


其二,地狹人眾

三家分晉,魏國雖分得大片領土,但土地質量(這裏指糧食產量)卻是不敢恭維。魏國占有的河東、河西、河南之地雖居天下之中,戰略位置頗重,但此地土地狹窄,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

百姓沒有飯吃,君王也別想坐穩江山,許多人為了生計紛紛出逃鄰國。而“秦地曠而人寡,因地狹而人稠,誘三晉之人,耕秦地,優其田宅,而使秦人應敵於外”,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效力,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糧食產量,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成了魏國當務之急,這也是李悝“盡地力”之教法的客觀原因。

其三,外患之危

公元前418年,秦國進攻魏國少梁;公元前413年,秦國攻魏國鄭地,而東邊的齊國也不安分,伺機趁火打劫,派田白率軍攻魏國黃城,圍困陽孤。魏文侯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國亂而思良臣”,重用李悝、吳起等人實行變法。

amocity
amocity

  


在戰亂無序的年代裏,“爭霸”並不是一廂情願,“活下去”才是首要選擇。“弱肉強食”始終是縈繞君王耳邊難以忘卻的噩夢、使他們在濃烈的硝煙中寢食難安。魏國不過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縮影罷了。

不過內憂外患的“要我變法”不可避免地帶有缺陷。

這是一種無奈的舉措和不得已而為之的行動,由於沒有一種鍥而不舍的勁頭和“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氣概,因而常常瞻前顧後,走走停停,使得許多變法草草收場,魏國李悝變法如此、韓國申不害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甚至是晚清的洋務運動都是如此,奈何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