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20年前,日本放出豪言:用50年時間拿30個諾貝爾獎,現在拿了幾個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27日 -
:     
朗讀: 

2024-05-29 09:30

來源:

武成歷史

發布於:天津市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是著名的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一生專利355項,在全世界5大州20個國家有100家公司工廠,1895年去世前將大部分遺產和利息作為基金訂立遺囑,開設諾貝爾獎,授予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後諾貝爾獎逐漸成為全世界最頂尖最有分量的獎。

當然它能成為頂尖獎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獎金很實在,促使評委們不得不將之頒發給配得上的人,所以獎項門檻自然而然就高了,尤其2020年開始諾貝爾獎的獎金已經高達11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7143840元,光是想想就覺得哈喇子流下來了,雖說人才們未必就是奔著獎金去的,但表露出對於獎項的野心並不用覺得羞恥。

反正日本就很坦蕩,毫不掩飾他們對諾獎的渴望,2001年日本公開了他們的“50+30”計劃,計劃的意思就是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這個計劃在當時是非常天方夜譚的,事實上一開始人歐美壓根就沒打算帶著亞洲人一起玩兒,1913年泰戈爾拿文學獎之前,亞洲在諾獎上的歷史是一片空白,所以沒有人覺得日本可以做到。



  

不過日本向來就是這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偏執性格,話都放出來了,讓他們承認自己草率了是不可能的,何況其實他們早有准備,在1960年的時候,日本就已經制定了著名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提出“在今後10年中計劃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兩倍以上,尤其是1961年後的三年間要將平均經濟增長率維持在9%”。

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以1960年作為一個節點,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十分客觀,許多年份都到了2位數,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還提出了一個“振興科學技術的綜合基本政策”,表示要將國民收入的2%用於科研,所以日本從當時開始,科研環境已經非常寬松,研發強度甚至跟如今我國的水准差不太多了。

目標初步完成之後,剛好遇上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可日本堅決深度進行這兩項計劃,在全球經濟遭到沖擊的情況下,日本經濟依然頑固增長了1.8倍,科研投入增加到了3%,經費總額2.62萬億日元,比英法兩國還高,出現了一種科研狂熱的程度,甚至不惜花費104億日元用來建超級神岡探測器。

除了在經濟和科研上大費苦心,日本也將獲得諾獎的重要因素之目光,投射到了教育界,任何的科學技術必須要以先進的教育普及為支撐,否則天才再聰明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也是同一時間段,日本經歷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這一次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真正的人才,強調“增設理科類高等教育機構”“保障大學財政狀況”。



  

於是一時之間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總數,就從525所增加到921所,大學生在校人數飆升到了168.5萬,大學教育變得普遍,變得習以為常,變得大眾化,其中工程類學生的比例也從15.4%上升到21.1%,相應的人文學科的比例自然下降,整個日本的重心都傾斜到了理科方面,社會也更積極接受理科人才。

當然教育經費也是重中之中,它的增加使得大學教師在研究自由上有了更多的支撐,也讓學生獲得了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為之後沖擊諾獎創造了一個非常良性的環境,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異曲同工,於是截止到1982年日本工科類論文總數竟然高達12534篇,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在這樣的沖擊之下,很不幸的告訴想要幸災樂禍或者看笑話的人一個壞消息,那就是到2020年日本已經拿了26個諾爾貝獎項(不包括2位外籍日本人),其中物理學獎7個,化學獎7個,和瑞士並列第6名,所以很快日本就會實現他們的目標,成為亞洲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當然目前已經是。

所以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行動力,誠然獲得諾獎並不足以證明一個國家在這5個領域的能力,而且諾獎的頒發其實也經常伴隨著質疑,但不管怎麼說,諾獎數量還是能看出來一個國家在這些方面的重視以及進步,而且日本在諾獎方面的試探,也為亞洲獲得諾獎的總體可能性上進行了一個拓寬(當然要是他們處理廢水有這麼積極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