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02日 -
:
作者:武成歷史
食品安全關系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如今,人們建立起科學的制度,保證食品安全。不過,在古代科技相對落後,人們的思想比較閉塞的時候,古人又是如何保證食品安全的呢?
中國很早就已經開始重視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比如齊國丞相管子就曾告誡百姓道:"夏有大露原煙,噎下百草,人采食之傷人……毋令毒下及食器,將飲傷人。"其實,這裏的“傷人” 就是食物中毒。《論語》中也有相關描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孔子很早就提出要注重食品安全的觀點,盡管他所倡導的“六不吃”觀點是在“禮”的基礎上誕生的,但他的主張對於促進食品安全,增強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統治者已經意識到食品安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苦於當時的技術有限,只能提出盡量避免吃腐爛變質和不熟悉的食物,並常清洗餐具器皿,保持乾淨衛生。
在先秦時期,發明出一種避免蒼蠅等接觸食物,保證食品衛生的神器:“巾幕”。所謂巾幕,就是乾淨的紗布或網罩。先秦時期,已經有人用巾幕之法,用紗布或網罩將食物罩起來,蒼蠅蚊蟲與灰塵都被巾幕有效的隔離,保證了食物的乾淨。這種方法直到現在仍有人使用,且看起來稀松平常,不過在先秦時期,能用巾幕的都是達官顯貴以及上層人物,普通百姓很少會用巾幕,一是思想的落後,二是條件的限制。
不過隨著統治者的推行以及生產力的提高,到秦漢以後巾幕之法已經成為民間保證食品衛生的常規手段,每家每戶都有巾幕。而且這個時候人們關於食品安全的認知也有所進步,比如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寫道:"凡蜂蠅蟲蟻等,多集食上,食之致瘺。"
當然,只用巾幕將食物罩住是遠遠不夠的,古人還在清洗上下足了功夫。常言道“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然而古人卻並不是真的這樣認為的。在古代,人們十分重視餐具以及廚房的清洗和衛生保持,現如今許多人在用餐完畢以後會清洗碗筷餐具,而古人不僅也有這種習慣,還提倡餐前清洗。比如劉安在《淮南子》中寫道:"滌杯而食,洗爵而飲,浣而後潰,可以養家老。"《隨園菜單》中亦寫道:"潔淨須知"條所謂:"多磨刀,多換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後治菜。"
在宋以前,冰窖就已經存在,但這種“古代的冰箱”大多存在於王公貴族階層當中,普通百姓是沒有這個條件用冰窖保存食物的。在宋朝以後,制冰技術大為進步,宋朝即使在夏天依舊有許多冰,而百姓就可以用這些冰來延長食物的保質期,減緩食物的變質速度。但總的來說,在古代用冰來延長食物保質期的方法成本還是比較高,大部分人是沒有這種條件的。
縱觀古人保證食品安全的方法,多為預防,即用巾幕防止蒼蠅和灰塵接觸食物,用餐以前和用餐以後都要清洗,避免吃變質的食物。
這些方法在古代就已經誕生可謂是極大的進步,不過對於古代大部分的百姓來說,食品衛生與安全依舊是次要的。古代生產力低下,許多百姓都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他們將變質的食物扔掉,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古代,食物中毒的現象依舊比較普遍。
不過古人對於食物中毒並非無計可施,比如《飲膳正要》載:"食豬肉中毒,飲大黃汁","食菜物中毒,取雞糞燒灰,水調服之。或甘草汁,或煮葛根汁飲之。胡粉水調服亦可";"食瓠中毒,煮黍穣汁飲之即解。"
這些記載說明,古人有許多解毒的方法。盡管這些方法在如今看來非常落後,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先民就能有這樣的認知,已經是令人歎為觀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