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11日 -
:
作者:彭璐
明朝末年,社會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內憂外患交加,導致經歷了二百多年風雨的大明王朝,終於不堪重負,轟然倒下。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然而對其滅亡原因的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眾多史學家從多種角度出發,將其滅亡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從這幾種原因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大多都是從社會角度來分析的,很少考慮自然原因造成的影響。事實上,明清時期的“小冰期”所造成的氣候變化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小冰期起始於十五世紀初期,結束於二十世紀初期。小冰期一詞最早用來描述"全新世最暖期之後冰川中等規模複活的寒冷時期"。小冰期時的溫度降水變化對當時的社會文明發展、農業經濟、民族遷徙、封建王朝的更替帶來嚴重的影響。
小冰期對人類最顯著的影響除了寒冷之外,還會引起氣候變化,導致農作物減產,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據記載,明末時期,漢族原有一億多人口,而到了清朝初年只剩下了五千多萬。人口銳減一半,這還是人們靠著外國傳入的玉米、紅薯等耐寒耐旱作物才得以活命,小冰期的威力可見一斑。
經過對全球平均氣溫變化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從十四世紀開始,東亞的氣溫開始急劇下降,到了十七世紀初,氣溫下降達到一個峰值,比近幾百年來下降了約1℃。乍一看下這1℃的變化並不大,但由它引起的氣候變化卻十分顯著。
正是由於平均氣溫變化了這小小的1℃,我國北方適宜耕種的土地的界限向南遷移100到200千米。也就是說,原先在江淮地區還能夠種水稻,可隨著氣溫的下降,水稻畝產逐年下降,甚至在春夏之交還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害,人們不得不開始種植更耐寒的小麥,而原本可以一年兩熟也變成了一年一熟。
氣溫下降導致的後果不僅表現在凍害,還會造成旱災。氣溫下降意味著冬天變長,我們都知道,冬天的降水量普遍較低,因為低空的空氣不易上升形成降水,於是旱災也開始肆虐。據記載,崇禎元年開始,陝北地區首遭旱災並且連年不斷,不久之後旱情急劇擴展,全國大部分都遭到了旱災,遍及南北,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氣溫下降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直接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並且禍不單行,蝗災、旱災同至。旱災導致了當時的全國大部分地區顆粒無收,“人相食”的慘像在當時已經見怪不怪。所以當時對災難的記載大多都是:××年大旱,春,麥田飛蝗邊野,禾稼俱盡……合境大饑,人相食。
自然災害對明朝最大的影響也是最直接的影響便是農民起義了。如此大的災害,人們自然會填不飽肚子,而明朝的皇室,尤其是在洛陽的福王,坐擁百萬石糧食卻不開倉救濟。人們心裏不平衡下,終於爆發了起義。而在關外的後金由於氣候變化也沒糧食吃,也要入關尋求生路。
雖然農民起義爆發之後,朝廷曾一度想采取招撫的政策來和平解決問題,但事實證明招撫政策最後失敗了。因為明朝政府根本沒有抓住農民起義的真正原因,於是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百姓吃不飽,政府卻強行征稅,導致農民起義,政府去鎮壓,鎮壓卻沒有錢,又要找百姓征稅,百姓再起義。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並且起義部隊越來越強,明朝軍隊越來越弱。最終在內憂外患交加之下,明朝滅亡。
總的來說,小冰期導致了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又導致了明朝內憂外患交加的結局,最終滅亡其實也便是注定的了。但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氣候變化就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明朝滅亡是多方面造成的,也是各種矛盾累加的結果。小冰期導致的氣候變化,只是爆發矛盾的導火索罷了。
小星世界觀,話古今,了人物,學精髓,曉世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