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飛往美國的航班,為什麼寧願繞路北極,也不願橫跨太平洋?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15日 -
:     
 

作者:心底的小城

飛機算是我們現在最快的交通工具了,是去國外的首選目標,在中美兩國之間,飛機來往的可謂是最為頻繁。

可是當我們看航線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飛機並非是直線距離飛過去的,而是需要繞過很多個國家,進入到北極之後才飛往美國。

對此不少人感覺十分的好奇,這不就相當於繞路了嗎,其中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大圓航線:飛機航行的最優路徑

其實嚴格來說我們看到的地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地圖,地球是圓的,而並非是地圖所展示的平面。

所以飛機的航線選擇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僅從地理距離來看,大圓航線是最優選擇。

amocity
amocity

  


大圓航線指的是連接地球任意兩點間大圓的劣弧,大圓是指過這兩點和地心構成的平面與地球相交的圓周,大圓劣弧就是大圓圓心角小於180度的那部分弧線,這條弧線在地球表面上對應著兩點間最短距離。

例如從上海到紐約,如果直接橫跨太平洋大約1.4萬公裏,但考慮到地球是球體,實際最短飛行距離應選取經過北極的大圓劣弧航線,該航線距離不到1萬公裏。

這中間的差距幾乎多了上千公裏,對於飛機燃油消耗和飛行時間來說影響都非常大。

同時航線選擇還要考慮風力方向,北半球中緯度有利於東向西飛行的高空急流,這種順風狀況可以明顯縮短飛行時間,航班按計劃抵達,旅客也更滿意。

而從美國飛往中國,逆風影響較大,飛機要額外消耗動力來抗衡逆風,飛行時間也會延長,因此美國至中國的航線會有所調整,可能不再是嚴格的大圓航線。

另外,如果上面所說的是關於飛機如何節省成本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安全問題才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畢竟飛機不像其他的交通工具,有故障了還能靠邊修修,飛機要是出現了問題,那麼可就真的完蛋了。

飛越太平洋有風險,沿陸路北上較為穩妥

太平洋占地球三分之一面積,廣袤無邊無際,其變幻莫測的氣候條件給飛機的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台風、暴雨隨時生成,氣流渦旋多端複雜,一旦飛機遭遇急劇惡劣天氣,將無處可降,就算強行跳傘,也只能掉入海洋,難逃一死。

歷史上曾發生過多起因惡劣天氣導致的空難,例如中美洲航空110號班機就是在強氣流中墜落,而荷蘭航空4805號班機更是因大霧墜海。

相比之下,從美國西海岸飛往東海岸,路經加拿大,僅需飛越窄小的白令海峽,沿途均有陸地和人煙。

任何緊急情況發生,都可以迫降到陸地機場,雖然繞道北上,看似增加距離,但實際上由於地球為球體,經由北極相比直飛太平洋甚至還要縮短行程,這條航線上備降機場眾多,一旦發生問題可以及時著陸,大大降低了安全隱患。

更重要的是,北上航線避開了太平洋上不可預測的鹽霧天氣,這種只有在海上才會出現的極端天氣,會對飛機造成嚴重的視野影響,如果迫降時能見度太低,後果不堪設想。

一些航空公司曾嘗試橫跨太平洋的直航,但由於變幻莫測的氣候條件,最終都改為沿陸路北上。

事實證明,這是明智之舉,盡管航線略長,但安全系數更高,航空公司也會因此節省大量燃油成本。

所以說為了避免空難發生保障乘客安全,選擇沿陸路北上而非直飛太平洋,是航空公司最正確的選擇,雖航線稍長,但安全至上才是頭等大事。

那麼在今後我們能否克服這個難題,直接讓飛機飛過太平洋呢?

太平洋上的飛機航班夢

隨著科技的進步,飛機的續航能力和抗風能力在不斷提高,開通橫跨太平洋的直飛航線已經成為可能,但是目前主流的中美航線仍然選擇繞行北極圈,這主要是出於經濟考量。

航線選擇首先要確保飛行安全,太平洋氣流複雜,需要改進飛機結構來應對,此外太平洋上缺乏中轉機場也是問題。

就算航線開通,成本將會很高,票價也必然水漲船高,是否能獲得足夠客流還需市場檢驗,現有的北極航線畢竟可以利用高空急流帶節省燃油,對航空公司來說運營成本更低。

但是夢想總是要有的,未來機場、燃油補給點在太平洋上建設也不是不可能,更先進的飛機型號研發成功,也許會給航空公司在成本上的信心,到時太平洋航線或許也能成為觀光新選擇。

我們不能因為現在面臨的困難就放棄追求更好的未來,飛機讓世界變小,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利用它讓世界人民距離更近,技術進步終會給我們答安,太平洋上也許終將出現我們期盼的飛機之夢。

要實現太平洋直飛航線,技術難題還很多,例如飛機結構需進一步增強抗風能力,否則在複雜氣流中容易發生意外。

還需研發更大推力的發動機,保證單次飛行的巡航距離,如果要在海上設置機場或補給基地,選址和施工難度都不小。

即便航線開通,運營成本也將高於現有北極路線,需要運力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這需要市場上有足夠的旅客需求,目前還難判斷市場接受程度,也可能需要政策支持來刺激航線開通。

amocity
amocity

  


我們在美好願景的同時,也要正視現實中的困難,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是開拓新航線的雙輪驅動,旅客的安全也至關重要,不能以開辟新航線為目的而忽視風險。

航空公司首要任務是安全運輸旅客,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適度開拓新航線,太平洋航線可作為長期規劃目標,分階段實現。

短期可考慮開通較短的跨太平洋航線,驗證安全性和市場需求,待條件成熟時再延伸航線長度。

空間遼闊的太平洋連接亞洲和美洲大陸。飛機的翅膀終將在這裏暢通無阻,完成人類對天空的征服。我們應為那一天的到來持續努力,但也要保持理性,循序漸進。夢想基於現實,終會照進現實。

在我國的南北兩面都存在冰川,可不少人會發現,北極經常會有飛機飛過,但是這樣的情況在南極卻並不會發生,除了私人飛機外,沒有一架航班講過這裏,這又是為何?

為何飛機不穿越南極上空

看似南北兩極都是一樣具有冰川的地方,可是卻有著天壤之別,南極區域人口稀少,需求量太小,南極周邊幾乎沒有常住人口,因此這裏缺乏足夠的乘客需求量,開通直飛南極上空的航線經濟效益非常低下。

其次那就是南極的條件要比北極惡劣太多,北極周邊幾乎都有能夠讓飛機降落的地方,而南極緊急降落場所太少了,絕大多數也不支持民航這樣的飛機降落。

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雙發動機飛機的最大飛行時間不能超過4小時,這需要機場作為緊急備降場所。

但南極洲上僅有少量小型的科考站點,大多數位於海岸,向內陸幾十公裏基本就是無人區。這些站點都很小,除麥克默多站外,沒有任何一個能為大型客機提供備降保障。

就算飛機成功降落,也難以為上百號人提供入住和飲食,南極嚴寒的氣候也給飛行帶來隱患,極端低溫可能導致燃油結冰,影響發動機正常工作,一旦發生火災等意外,在南極的極端環境下幾乎無法進行有效控制。

而且飛越南極的監管難度及成本高,要開通經過南極上空的定期航線,航空公司需要進行專門的飛行員培訓來適應南極極端氣候,同時對所用機型進行認證以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

飛越南極後的長時間飛行還需要持續進行航線可靠性監測,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為適應低溫飛行,需要配備專門的防冰燃油系統與設備,也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

所以說出於安全考慮,加之監管、運營難度大、經濟效益低下,規劃經過南極上空的定期航線幾乎沒有。

未來南極開發可能會有所加強,但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直飛南極的商業客運航線仍然是不現實的。

現有的極少量南極飛行也僅限於采用小型飛機的科考任務,或極個別供遊客觀光用的包機班次,但後者也不能實際降落在南極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