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11月13日 -
:
原創
作者:談古論今者也
1393年,朱元璋以藍玉“謀反”為由,處死了近15000餘人。藍玉被剝皮實草,進行全國“巡回展出”。而藍玉的親友、部將和義子全部為他陪葬,唯獨一人與藍玉關系密切,朱元璋竟然下令放過了他。
朱元璋這位平民皇帝,從凡人草根晉升為九五之尊,他的能力和謀略毋庸置疑。而他對功臣良將的大肆殺戮,也為後世詬病不已。
明初有四大案件,無一例外不是出自朱元璋在位期間,最引人轟動的無非就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又稱“胡蘭之獄”)。
其實,這兩個大案之間甚至還有一絲聯系,從1380年至1393年間,胡惟庸案和李善長案共計處決近三萬人。藍玉案是繼胡惟庸之後的又一次“殺雞儆猴”,更是清洗李善長的契機。
可怕的是,為了坐實藍玉謀逆之實,在朱元璋列名的《逆臣錄》中竟有一公、十三侯和二伯,那些手握免死鐵券的開國功臣們,都沒能逃過朱元璋當時留的空子:除謀反罪都可免死。
為了一絕藍玉之死的後患,朱元璋再次想起了當年被他剝皮揎草的楊憲。於是,在處決了藍玉的親信和親眷之後,藍玉也慘被剝皮實草,還進行了全國展出。直到藍玉的人皮到了四川,便被藍玉的女婿、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給扣了下來,在經過請示朱元璋後,將其供奉了起來。
可以說,在對待“藍玉案”上,朱元璋的處理方式極其冷血。可是讓所有人震驚的是,朱元璋卻唯獨放過了一個人,還是一個與藍玉關系十分親近的人。
他叫俞通淵,是大明歷史上不足一提的人物。不是他沒有立業之功,而是他的光芒都被父親和兄長掩蓋了。他是俞家的幼子,卻襲承了爵位,只因他們一家四個俞氏男子,竟有三人為開疆拓土而死。
俞通淵和廖永忠很像,就是那個幫朱元璋解決掉小明王的人。廖永忠的哥哥廖永安在同徐達收複宜興時,因戰敗被俘,最後死於獄中。朱元璋感念於廖永安的忠勇,揮灑熱淚親自為其撰寫悼文,並且開始重用廖永忠。遺憾的是,廖永忠在處理小明王這件事上沒有合老朱的心意,最終以“僭用龍鳳”之名被處死了。
廖氏兄弟的結局其實早就給了眾臣一個暗示,朱元璋想動的人,不會顧念留下家族血脈的問題。所以,俞通淵的幸運,絕非是因為朱元璋心軟這麼簡單。
俞通淵的父親俞廷玉追隨朱元璋比較早,所謂“上陣父子兵”,俞廷玉可是毫無保留地帶著三個兒子共同應敵。俞廷玉是父子三人中走得比較早的,死在了奪取安慶一戰中。
說起俞家人投靠朱元璋的過程,其實算是妥妥地助了他一臂之力。
早在1351年,有個自號“金花小姐”的女子以妖術惑眾,在江淮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而俞廷玉和長子俞通海便投靠她,開始了起事。直到金花小姐事敗,俞通海父子這才和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營紮寨。
也是1351年,韓山童揭竿而起,被“紅巾軍”推舉為明王。而朱元璋在乾什麼呢?他還在以和尚的身份雲遊四方(實際上就是乞討為生)。
4年後,朱元璋名氣大振,不過,正當他犯愁無船南渡長江作戰之時,俞通海便帶著人馬和船只前來投奔,簡直是雪中送炭般的及時。如今再去回看這段歷史,仍能體會俞氏父子於朱元璋的重要意義。
當然,俞通海也不止是擅長水戰,在此後與徐達等人攻打陳友諒、討伐張士誠時,也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俞通海的帶領下,兩個弟弟俞通源和俞通淵都誓死追隨。遺憾的是,俞通海在大明開國的前一年,便戰死在了沙場。
1367年,俞通海在平江一戰中被流矢擊中後,送回了南京。當時,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前來探望,可是俞通海已經不能說話。
朱元璋在俞通海病榻前關切地問:“你現在感覺怎麼樣?還有什麼未完的心願?”
俞通海只管眼含熱淚地回應著朱元璋,他雖然說不出一個字,但是朱元璋分明猜到了他的心思,便按了按他的手說:“放心,你的家人和兄弟都會照顧到。”
不久,俞通海身亡。朱元璋再次痛哭流涕,並且親率百官為其發喪。由於俞通海沒有兒子,他的爵位便由弟弟俞通源承襲(俞通源死後,又由幼弟俞通淵承襲)。
朱元璋最大的本事是善於“用人”和“弄人”,當初落草為寇的常遇春之所以心甘情願地投奔朱元璋,就是聽聞他有“俠義”之名且善待部將。朱元璋很懂得如何巧妙地籠絡人心,自然也知道怎樣安定人心,這一點在俞通淵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1389年,俞通源歸鄉不久便病死了。至此,俞氏父子四人便只剩下了俞通淵,父兄們累積的功勳全部落在他一人身上。這位存在感始終不高的俞家人,只能獨自面對餘生。
俞通淵曾追隨廖永忠伐蜀,也曾與徐達征戰漠北。他雖一直身在軍營,卻不如父兄名望大,沒成想,這也恰好成了他的保命符。
“胡蘭之獄”爆發後,所有與胡惟庸、藍玉關系交好的都人人自危。俞通淵也是惴惴不安,他先是牽扯進胡惟庸案,但是,因為他並沒有實權,只空有襲承的爵位,於上不構成威脅,於下又沒有領導能力,並不足以撼動皇權,直到藍玉案爆發後才失去了侯爵之位,被迫返鄉。
就這樣,朱元璋大度地放過了這個漏網之魚,這於俞通淵而言無疑是最好的結局。
遠離死亡,功成身退,這當然不是對父兄最好的告慰。《後漢書》記載:“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俞通淵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曾參與討伐燕王朱棣,最後於白溝河之戰中犧牲,這才是書寫了此生最好的一筆。
在鞏固皇權之時,朱元璋的手段固然狠辣,雖起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卻也讓朱允炆無將可用。可以說,朱元璋對子孫的過度保護,最終也考驗了他們的本事。
能者為王,堪當大任,這或許不是朱元璋的初心,卻變成了不爭的事實。而那些曾為朱家打天下的悍勇猛將,也終是成為了不甘的鋪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