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12月16日 -
:
原創
作者:客多文史
蘇轍在北宋文學界也是響當當的一號人物,他和兄長蘇軾、父親蘇洵被並稱為“三蘇”,占據了唐宋八大家裏的三個位置。只是因為蘇軾的名頭太大,兩人又在同一個時代,所以對宋代文學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蘇軾身上,而在蘇轍的研究上則稍微有所欠缺。
十九歲登進士及第
蘇轍19歲的時候,就和其兄長蘇軾同登進士及第,之後又同舉制科。縱觀古今,能在20歲以前考中進士的屈指可數,蘇轍就是其中一個。只是蘇轍雖然少年得志,但就好像生錯了時代一樣,接下來他的仕途卻顯得跌宕起伏。
蘇轍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因為青苗法的一些事宜和王安石政見相左,被王安石貶出京城,十多年裏流落地方不得志。一直到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後聽政時期,蘇轍才被重新召回京城為官,這一次蘇轍做到了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的高位。
只是在宋哲宗親政之後,蘇轍因為不同意宋哲宗想要恢複王安石變法,遭到了宋哲宗的不滿,因此又被連貶三次,成為了瓊州刺史的佐官。
到了宋徽宗期間,蘇轍又被調回京城為官,不過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之後因為北宋新舊党爭的原因也是一波三折。或許正是這種連遭貶謫的坎坷經歷,才磨練了蘇轍的心性,賦予了讓他成為一代大文豪的文學底蘊。
文如汪洋淡泊名利
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其文學造詣方面自然是極其深厚,最出名的就是他所作的散文,同其兄長蘇軾相比也不遑多讓,絲毫沒有半分遜色之處。歷來也有很多知名文學家點評二人的詩文,一部分人認為蘇軾最好,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蘇軾不如蘇轍。
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兩人的文風不同,蘇軾的作品就如同皓月旭日一般,人們一看就能懂其中奧妙。而蘇轍的詩文如汪洋大海般深不可測,尋常人們只能看到表面的波瀾壯闊,卻不知看到的只是滄海一粟。
蘇軾本人也承認自己不如蘇轍,他說蘇轍的詩文其實遠勝過他,只是世俗之人不知道罷了,才會認為蘇轍不如自己。是因為蘇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並不想靠名聲來賺取什麼東西,蘇轍文如其人,看似簡單平凡,實則另有乾坤。
其實這也不是蘇軾刻意推崇弟弟蘇轍,而是他真心認為蘇轍的詩文比他強。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尋常人看蘇軾的詩文感到磅礴大氣,能隱約看到蘇軾豪放不羈的性格,而再看蘇轍的作品卻覺得平淡無奇。
當到了一些名家的眼中就不同了,如果說蘇軾稱贊蘇轍詩文“一唱三歎”是謙讓弟弟,那再看看其他名家的稱贊評價。南宋的周必大第一次看蘇轍所作的《欒城集》時,也並沒有看出其中真意,直到第二次看時才覺得“溫雅高妙,如佳人獨立,姿態易見。”。南宋愛國詩人陸遊,他推崇說蘇轍的詩文是學詩門徑,明代散文家茅坤說蘇轍是“西漢以來別調也”。
坎坷磨難鑄大器
如果非要把“三蘇”放一塊比較,在蘇轍的詩集散文當中,既沒有他父親的峭拔風格,也少了他兄長蘇軾的磅礴大氣,但是卻有著自成一家的特殊風格,留下了一千八百多首清幽高雅的詩詞。賞其詩文,猶如身處高山密林當中,感受清幽深邃之風。
而蘇轍一生在文學方面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他所作的散文,其中特色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穩”,蘇轍說蘇軾的文章奇,他的文章穩。這個“穩”就是指蘇轍的文章立意適當,結構嚴謹,委婉舒緩,不失淡雅。
蘇轍描寫人物的文章非常傳神,例如在《巢穀傳》當中,通過巢穀樂於助人的熱心腸,批判如今朝堂上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最後更是描述了在蘇軾、蘇轍兩兄弟落魄之時,大部分人都避而遠之,巢穀卻徒步萬裏來拜訪蘇轍,最後在去拜訪蘇軾的途中死去。
文章平淡自然,沒有絲毫粉雕玉琢,卻生動詮釋了巢穀一生的大致經歷,還有他重義如山的品性。在得知巢穀路上病死的消息後,蘇轍失聲痛哭,最後無以報答,決定為其寫一篇散文來表示他對巢穀的崇敬。
蘇轍之所以能夠被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宋朝這個文學繁榮的時代有一定關系,再加上他一生經歷的曲折磨難比蘇軾要多出許多,被貶期間所作詩文就占一生所作的四分之一。如今也不知道是否應該感激這種不幸,如果不是蘇轍坎坷複雜的經歷,或許我們如今也看不到他這麼多的文學著作。
參考文獻:
《蘇潁濱年表》
《蘇轍研究綜述》
《蘇轍對北宋文學的貢獻》
-作者-
百川,願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