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5年2月02日 -
:
心理專家朱建軍:《情緒詞典》· 序
作者:心海灣心理咨詢
當我們向小孩解釋死亡的時候,通常會這樣說:“人死了,就什麼都感受不到了,就是一動都不能動了。”這種對小孩說的話,其實比任何哲學家高深的用詞更准確,更能抓住要點。
人作為生命體,與那些無生命的事物存在兩個重要的差別——能感和能動,即人能覺知和行動。如果這兩個根本的東西無法兼得,比如幾乎完全喪失了行動力的人但依然能感,那麼他還是可以算作一個活人。比如,霍金全身癱瘓,僅有三根手指能動,但他還是活著的人,而且可能比很多身體健康的人活得更有深度。然而,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感覺和感受的能力,就不能稱之為“活人”了。感覺是因感而覺,也就是知道了;感受是因感而有了受,即存在愉悅和不愉悅之分。在動這個方面,機器人的行動力很快就會讓人類難以望其項背了,但如果機器人沒有意識,它就不算是活著的。即使機器人可以采集光信號、聲音信號等,還能加工信息,但只要它沒有感受,它就不過是一台機器。
人會本能地追求快樂和幸福,逃避痛苦和不幸。說到底,人一生所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在感受中選擇——選擇那些愉悅的感受,回避那些痛苦的感受。有的人一生都在賺錢,以為自己是為了賺錢而活,但是稍微一反思就會知道,從本質上來說,賺錢不過是讓人獲得一種富有的感受,或是用錢換來一些其他的好感受而已。有的人非常高尚,一生為道義而活,其實也是因為他更喜歡正義感等高級的好感受。所謂的“善”,無非是給別人帶來一些好的感受;所謂的“惡”,無非是給別人帶來了痛苦和煩惱。
感受是人生的核心。弄懂人的各種感受,按理說是人最需要做的事情。不過,在現實世界中,人們最花力氣研究的不是感受,而是諸如如何賺錢、戰鬥等其他的東西。好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人們常會認為,讓自己的感受好,靠的是一些外在的條件。條件具備了,就一定會有好的感受;條件不具備,就只能將痛苦留給自己了。因此,人一生經營,以求獲得那些外在的條件。一人如此,很多人也如此;古代如此,當今也如此。人們都想獲得快樂、幸福,與之相比,研究感受就顯得不那麼要緊了。如果一個人沒有錢吃飯,那麼他首先是要去掙錢,而不是研究美食的學問。這個例子的確情有可原,但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我們不懂得各種感受和這些感受的規律,那麼即使我們具備條件,也未必就能獲得好的感受,這不得不說有點可惜。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億萬富翁活得很不開心的也不少,有美妻帥老公卻還是感到不幸福的人也很常見。
好在有心理學這個學科,專門研究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當然也包括感受。作為本書作者之一,我還是一名心理學工作者、心理咨詢師,所以研究人的各種感受對我而言是職責所在。在心理咨詢課程的教學中,我也意識到,對於心理咨詢師來說,熟悉和了解人類的各種感受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心理咨詢師不僅要知道它們的名稱,還要能感受到、知道產生這些感受的緣由,並能根據來訪者外在的表現識別這些感受,以及知道如何轉化這些感受。
有心理困擾的人,甚至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與平常人並無本質不同,只不過他們受困於某些負性的、不愉快的或者痛苦的感受之中,努力掙紮卻又難以掙脫而已。例如,強迫症患者有一些在常人看來稀奇古怪的做法,如反複洗手、反複檢查門鎖。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某些感受比常人更強一些罷了。例如,手碰了髒東西,人人都會產生不潔感;想到門萬一沒鎖好,人人都會產生忐忑不安感。如果這些感受輕,人的行為就會比較正常;如果這些感受較為強烈,人就會忍不住做一些事來緩解這些感受,而這些事在旁人看起來可能就會顯得不那麼正常了。一旦懂得了這些感受,我們就能更理解這些特別的人。如果心理咨詢師對各種感受都有過親身體驗,並能掌握相應的知識,那麼在理解這些心理受到困擾的來訪者時就會比較容易——雖然程度有別,但是能懂他們的感受,這本身對來訪者來說就是一種慰藉。
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做一些研究和教學,以提升心理咨詢師對人類感受的體會和理解能力。在研究人的感受方面,很多心理學家都做過很多工作,留下了很多有用的成果。然而,他們往往是聚焦於一兩種感受做研究,以讓研究做得更加有專業性。這就會帶來這樣的問題:心理咨詢師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找到並看懂那些散落在很多不同期刊文獻中的、針對不同感受的研究材料。也就是說,如果一位心理咨詢師想了解人類感受,他要是只憑借自己的力量去查找心理學期刊中的各種文獻來學習,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說到這裏,你可能會推測,我打算來做這項匯總工作。抱歉,你猜錯了,我也不擅長做這項工作。
我想到的是另外一種做法——我決定做一項簡單、初步,但是很有幫助的工作:先匯總人類各種主要的感受,列出一張清單;然後,運用心理學知識去逐一解釋每種感受。這有點類似於編寫一部關於人類感受的小詞典。對每一種感受,我大體都會講解以下內容。
這種感受叫什麼名字?
哪種內在或外在情景會引起這種感受?
這種感受的體驗是什麼樣子的 ?
這種感受在身體上會有什麼表現?
當產生這種感受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哪些心理意象?
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哪個階段容易產生這種感受?在各個發展階段中,發生什麼事情會影響這個人,使其更容易在這種感受上不同於其他人?
這種感受對人的行為及性格會產生什麼影響?
這種感受會受什麼影響而轉變?
現實生活或文學作品是如何體現這種感受的?
①事實上,並不能用語言將體驗表達清楚,必須親身體驗過才能知道,但是我可以試著用語言去描述。
對於每種感受,我並不會一一講解上述所有內容。對於有些感受會講得比較詳細,有些則可能講得比較簡略。
描述這些感受的依據,大致來自以下幾種。
第一,我的親身經驗。我會先從文字和心理學的理論出發,辨析和確定這種感受。然後,我會誘導自己產生這種感受,並按照一個標准化的程序去內省體驗這種感受。這個程序如下:
第一步:在過去的生活中,找到一個曾經激起我產生這種感受(或情緒)的事件。
第二步:放松身體並想象這個事件,讓這個想象盡可能清晰,讓自己盡可能感到身臨其境。我還可以想象一個在現實中沒有發生過但是的確會激發這種感受的情景。
第三步:在感受或情緒被激發出來之後,內省觀察這個心理能量在身體中的起點、運動的方向、運動的速度和形態,內省觀察這個心理能量如果有顏色的話,會是什麼顏色,以及它的聲音、溫度、氣味、味道、觸感等。
第四步:看看這個感受會不會喚醒一個意象。
第五步:回憶過去體驗過的這種感受,並把它的特點描述出來。
第三,讓我在學校教的學生或培訓的學員按照我設計的標准化程序去體驗感受,並把結果反饋給我。當然,並不是所有感受都需要他們這樣去體驗。
第四,觀察和總結心理咨詢中的來訪者、團體咨詢中的參與者,以及心理學成長小組的成員在產生某種感受時的動作、表情、姿勢等。
本書並未采用學術論文或學術著作的文體,更像一部以散文手法寫成的科普詞典。我會為每種感受嚴格命名,並用易於理解的語言來闡釋其含義,以便讓讀者(尤其是心理咨詢師)更容易閱讀和理解,更容易將這些知識運用於心理咨詢實踐中。此外,既然不是論文,那麼除個別地方我標注了引用來源外,就不再列出長長的參考文獻清單了。還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個別感受的描寫,我參考了我帶的研究生的作業中的表述,在此表示感謝。
在寫完整本書後,我請曹昱複核了一遍,並請她把所有她認為不夠精准的內容都重寫了一遍,還添加了很多具體的細節。她貢獻了這本書大約三分之一的字數,因此她當之無愧地被列為本書的第二作者。
雖然剛開始時,我是為了滿足心理咨詢師的需要而寫的這本書,但隨著寫作的深入,我越發意識到,其實不僅僅是心理咨詢師需要它,心理咨詢中的來訪者和那些有心理困擾的人也會發現這本書對他們的益處。能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所謂“心智化”的一部分,而很多人之所以會感到困擾,正是因為他們心智化的水平不足。如果他們能了解人類的感受,就有助於他們了解自己的感受,進而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也是希望他們能通過讀這本書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事實上,這本書適合任何對心理學感興趣,或者說對自己的內心感興趣的人。也就是說,這本書適用於幾乎每一個人——誰會對自己的內心不感興趣呢?
人生就是在種種感受和情緒中度過的。看到新鮮事,我們會產生新奇感;看不到新鮮事,我們會產生無聊感。成功了,我們會產生成就感;失敗了,我們會產生挫折感。得不到,我們會產生缺失感;得到了,我們會產生滿足感。熱戀時,我們會產生幸福感;失戀時,我們會產生失落感,甚至是強烈的痛苦感……有時,我們的處境會非常複雜,讓我們百感交集。
我們會經歷人生的百轉千回,感受種種情緒和感受。當我們回憶一生時,眼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景象:童年門口的小河,院子裏大樹上的知了,夜空中一顆又一顆相繼劃過的流星……但是對我們來說,並不是這些景象本身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如果記憶中沒有保留下那些當時被喚醒的感受,那麼這些畫面又有什麼意義呢?也就是說,只因我們眼前再現這些畫面時,我們再度感受到了那些當時的感受,這些畫面才那麼打動我們的心。
因為有這些感受,所以我們活著。因為有過感受,所以我們活過。因為感受過美好,所以人生美好。就算感受過痛苦,也是我們存在的證明。
讀這本書可以很有用:心理咨詢師可以用於助人,來訪者可以用於自助,平常人可以用於自學心理學。不過,讀這本書也可以不去關心它有什麼功用,而只是就這樣去讀而已。它自會成為一個引子,引導我們再次體驗我們有過的那些感受,讓那些感受的百濤千浪在心中盡情地起伏。甚至,有一些我們一生都沒有機會體會過的美好的、高境界的感受,我們也可以通過讀這本書獲知。即使我們還沒有經歷過,也可以心向往之。而心向往之的結果說不定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機會,讓我們在將來的某一天能夠感受到它。
你可以將本書作為詞典來用,在面對某種感受時,查一查書中相應的描寫。不過,限於自身的能力,這本書自然不會像詞典那麼精准,但我計劃過些年後再來修訂它,讓它更加精准。在現階段的這個版本中,我希望它能給人們一些啟發,讓人們通過查閱,了解一些自己沒有注意過的關於某種感受的東西,或在閑暇之餘作為輕松讀物,讓生活多一些波瀾起伏。
當然,我本想把書寫得更好看一些。但是,一方面,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感受,目前被研究的還不多,所以也難以寫得更深刻;另一方面,我發現我老了,常常心如止水,很難像年輕人那樣深深地卷入各種感受,且文采也不足,所以難以寫得更生動,這讓我多少有一點慚愧。不過,百尺之湖固然不算大,但如果在沙漠中有這樣一個湖,對旅人也還是頗有益處的。
希望這本書對你有益。
轉自朱建軍著作《情緒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