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0
字體大小:
2019年12月03日 -
:
來源: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 雷媛 陳芊 廣雅
打開眼界
200萬年前,一頭渴壞了的老象陷入了淤泥……
省博里陳列的黃河古象化石骨骼。
圖·盧偉山
黃河象復原圖
新生代時期(6500萬——1萬年前)是哺乳動物大發展的時期。甘肅境內曾有不少地方發現黃河古象的化石。要知道,1萬年前,人類就已經出現了。試想一下,裹著樹皮的人類和這些巨大的古象同在草原和沼澤地里奔跑覓食,是不是很「二次元」?
壹
200萬年前的一天,碧空萬里無雲,太陽炙烤著大地,荒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幾棵櫟樹呆立不動,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鴕鳥走來走去。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流去。一群黃河象,在一頭年老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疲勞和乾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一望見前邊有一條小河,它們一下子興奮起來,立馬跑起來。
那頭年老公象跑在最前頭,第一個跑到了小河邊,連忙伸長鼻子去吸河水。可是小河裡的水位很低,它把鼻子伸得足夠長了,卻還是夠不著,這真是太不運氣了,都快渴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水源,一時半會還喝不上。
沒辦法,那頭年老公象只能又往前走了一步,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裡,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進去。又爛又軟的淤泥怎麼承受得住這樣的老象呢?不一會兒,老象身子一側,載進河裡。它使勁掙扎,但是越掙扎身子越往下陷。緊跟在後邊的象群,驚恐地望著在淤泥里掙扎的老象,嚇得顧不上喝水,四散逃跑了。
可憐了這頭年老公象,原本只想跨進水裡,美美地喝一頓,再洗個澡,好好享受一下,可是卻深陷泥潭,難以自拔。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貳
1973年的春天,甘肅合水板橋鄉穆旗村的馬蓮河畔的一些農民在這裡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農民們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在當地政府的指揮下進行挖掘:
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石頭。
因為挖掘於黃河流域,古象被命名為「黃河古象」。
肯定有不少同學已在甘肅省博物館見識過這具黃河古象了,第一眼就被震住了吧。黃河古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的。前端的大象牙長三米多,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據科學家的判斷,這是地球上早已滅絕了的一種劍齒象,生活在距今200-250萬年左右,那時候的合水的古地域屬亞熱帶乾旱性草原氣候。比較炎熱,雨量較為充足,稀樹之中水草茂盛,是古脊椎動物的生存樂園。更厲害的是,科學家們還是從化石站立的姿勢,想像出了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
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裡,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進去……
科學家們又從它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推想出了它死後沒有被移動過。
沒錯,200萬年前那頭陷入淤泥而不能動彈的年老公象——就是科學家假想的這具黃河象化石的來歷——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那頭老象被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它的屍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卻慢慢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
叄
黃河古象被挖掘時,剛發現的是牙,然後是頭骨,圍觀的人們便猜測起來,有的說肯定是龍骨,有的說不是,一時爭個不休。
早些年的中學英語課本里,有一篇《盲人摸象》的文章,說有四個盲人都很想知道大象的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就說原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不是大蘿蔔而是一把大蒲扇;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就吵著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最年老的那位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呵斥道:都不對,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
到底大象是什麼樣子,據說幾個盲人爭論了一輩子,都說自己摸到的就是真正的大象。
「盲人摸象」自然是個寓言故事,不過它有深刻的寓意:不能只看到一部分而應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實情況。後來就用「盲人摸象」比喻和諷刺看問題以偏概全目光短淺的人。
文/雷媛 陳芊
小知識
化石與文物
參觀博物館時,比之文物,孩子們更喜歡看的應該是各類古生物化石,就像恐龍化石、古象化石、劍齒虎化石等等會令參觀的孩子們興奮不已。這些或完整或殘缺的古動物骨骼化石,可以直觀地讓孩子們模擬暢想史前的大型動物們,想像他們偉岸奇特的樣貌和習性以及他們生活的史前時代的地球環境。參觀古生物化石不僅增長知識,還可以激發孩子們探索自然、了解歷史的興趣。
當然了,恐龍、大象等只是古生物化石中極小的一部分。用地質學專業術語定義:化石,或古生物化石指的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留存於地層中的生活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像各類藻類化石、草葉化石、魚蟲化石、足印化石等等。很多人不知道吧,琥珀這種裝飾品其實就是化石。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
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文物則是人類歷史的見證。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在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所有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都可稱之文物。文物研究的時間跨度是「人類歷史以來」,而化石的研究則是「史前」的地質時期。因而,在科學研究範疇上,文物研究屬社會科學類,而古生物化石研究屬自然科學類。研究文物叫考古學,研究古生物化石屬古生物學。
延伸下
和政鏟齒象
和政動物化石博物館裡的鏟齒象頭骨發育系列化石。
人民網圖
比新生代晚期(距今200-250萬年)的黃河古象劍齒象早2000萬年的中中新世(距今2300-530萬年),在歐亞大陸還遊蕩著另一類古象,這種古象沒有長長的像劍一樣犀利的牙齒,它的極度拉長的下頜前端並排長著一對扁平的下門牙,形狀恰似一個大鏟子,所以得名鏟齒象。據研究者推測,鏟齒象生活在河湖邊,用像大鏟般牙齒切斷並鏟起淺水植物,再靠長鼻子幫助把食物推入嘴中。
鏟齒象的化石雖然在整箇舊大陸到處都有發現,但最典型、最好的卻要算中國發現的。而居中國鏟齒象出土數量之首的當屬甘肅和政。鏟齒象化石是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驕傲,該博物館館藏有世界上最完整的鏟齒象化石。不僅有最完整的,還有一字兒排開一整套的鏟齒象頭骨化石,按骨齡排序,最小的才3-4個月大,最老的都40歲了。如此完整的鏟齒象發育生長序列頭骨化石,可謂世所罕見,有機會的話,真應該去和政見識見識。
文/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