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5年2月20日 -
:
就醫幫 | 手腕上“打一針”不僅能“窺見”腦血管,還能疏通它
作者:健康
來源 | 北京地壇醫院
編輯 | 李冬梅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團隊完成了一例經橈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
34歲的陳先生已經有15年的煙齡,每天至少一包煙,並且有多年的高血壓病病史。前陣子因為長期熬夜生活不規律,出現右側肢體乏力以及頭暈的症狀,於是住進了北京地壇醫院神經外科病房。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患者右側椎動脈開口發生狹窄,十分嚴重,減緩了進入顱內的血流,導致出現肢體乏力和頭暈的情況。
日前,北京地壇醫院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團隊為陳先生進行了經遠橈動脈腦血管造影及椎開口狹窄血管內成形術治療。術後,陳先生順利出院。令親友們詫異的是,做完手術的他在病床上活動自如,不像之前聽聞的“腦血管造影術或介入治療後要臥床24小時,大腿綁得很緊,剛做完回來還不能翻身,吃飯也不方便,大小便也不方便”。出院時陳先生一邊豎起大拇指一邊說:“沒有任何痛苦就經歷了一次大手術,術後第二天就走著回家了。”
這個讓陳先生稱贊的手術是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團隊新近開展的經遠橈動脈全腦血管造影術及血管內治療。這種經橈動脈造影及治療與經股動脈入路(大腿根部穿刺)對比可明顯提高患者舒適度,真正做到“隨治隨走”。
全腦血管造影檢查(DSA)是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准”,經股動脈入路(TFA)是其經典入路,但患者術中需暴露隱私,術後需臥床一段時間,增加下肢靜脈血栓、肺栓塞、迷走神經反射等風險,且局部穿刺並發症發生率較高。
近年來,隨著神經介入技術和器械的不斷發展,經橈動脈入路(TRA)已能夠滿足大多數腦血管介入診療需求。TRA是在患者手腕第二腕橫紋處(近橈)或鼻煙窩處(遠橈)局麻後穿刺置入動脈鞘,選擇合適的造影管或導管通路進行腦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療,操作結束後采用橈動脈壓迫器(近橈)或彈性自粘繃帶包紮(遠橈)進行止血。和股動脈穿刺相比,可減少局部穿刺並發症,增加患者舒適度和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
北京地壇醫院神經外科2023年3月以來開展的此項新技術,目前已經累計完成100餘例經橈動脈腦血管造影,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診體驗,也是為神經介入技術不斷提高和創新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