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歷史考古:歐洲人為了打造西方中心論,能有多拼?_莎士比亞_歐拉_達芬奇


字體大小:
2025年8月31日 -
:       
 

原創

作者:青溪史社

這篇文章的討論對象是一些著名的西方歷史人物和文化成就,挑戰了它們的真實性。文章提出,諸如達芬奇、莎士比亞、歐拉、牛頓等人物和他們的成就,很可能並非真實存在,而是西方歷史上為了塑造其文化和歷史形象而進行的偽造。

一、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劇作家,被譽為西方文化的“聖經”。然而,許多學者對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和作品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1850年,詹姆斯·龐斯丁分析《亨利八世》時發現,這部作品可能並非出自莎士比亞,而是與另一位劇作家弗萊徹共同創作的。通過現代技術和人工智能對比,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

amocity
amocity

  


更為令人震驚的是,經過調查,莎士比亞本人竟然被發現是一個文盲。莎士比亞的自畫像經過科學檢驗,結果發現它的顏料出現在19世紀,而莎士比亞早已去世200多年。這一切的發現使得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變得撲朔迷離。甚至連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也被懷疑與中國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作品存在相似之處。

莎士比亞的偽造問題,並非僅限於個人層面,它深刻揭示了西方文學史的虛偽。事實上,19世紀,歐洲才真正開始興起文學創作的高潮,而西方人早期的文學創作,大多與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歐拉

歐拉被認為是18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憑借他的一系列數學成就,廣為人知。然而,關於歐拉的傳奇經歷,也被提出了質疑。例如,歐拉的簡歷中提到他9歲就完成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3歲便考入大學,且在19歲時就取得博士學位。如此驚人的成就,讓人難以相信一個人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多的學術工作。

更為可疑的是,歐拉晚年因失明仍能繼續創作大量的學術成果。他在失明後竟然能在一年的時間裏背誦出大約23本書,數字遠遠超過正常人的能力範疇。這使得人們開始懷疑,歐拉的成就背後是否存在集體合作的因素,可能這些所謂的成果並非歐拉一人完成,而是多個數學家共同完成。

三、達芬奇

達芬奇,廣為人知的文藝複興巨匠,被譽為“穿越者”,因為他在藝術、科學、建築、解剖學等領域的廣泛涉獵,仿佛預見了後世的技術成就。然而,經過現代計算機分析,學者們發現,如果達芬奇要完成他所有的繪畫、雕塑和發明,至少需要74年的時間,而他實際只有67年可供創作。這種時間上的不合常理,令達芬奇的真實性遭到質疑。

此外,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被發現可能並非真實的肖像,而是以達芬奇自己的自畫像為基礎進行改動後,女性化處理而成。這使得一些學者認為,達芬奇的存在本身可能只是一個代號,背後有更多的人在為其創作。

amocity
amocity

  


四、米開朗基羅與牛頓

米開朗基羅和牛頓,作為文藝複興和近代科學的代表人物,也無法幸免於這種質疑。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雖然精美絕倫,但其解剖學的知識超出了當時的技術水平,尤其是考慮到文藝複興時期歐洲的解剖學研究尚不完善。

牛頓的成就,同樣也受到了質疑。2019年出版的《艾薩克·牛頓的黑暗面》一書指出,牛頓的諸多發現並非原創,而是借用了萊布尼茨、胡克等人的研究成果。更令人震驚的是,牛頓並未在科學領域做出實質性的貢獻,而是通過抄襲他人研究,最終成為被神化的“科學之父”。

結語

這篇文章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西方歷史人物和文化成就背後的偽造事實。莎士比亞、歐拉、達芬奇等人的事跡,可能並非由單一的歷史人物完成,而是集體的努力和長時間的歷史偽造的產物。文章的核心在於揭示西方文化為了建立自己的中心地位,如何通過偽造歷史人物和成就來掩蓋自己的短暫歷史。對於我們今天的文化認知來說,警惕這些偽造的歷史事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全球歷史的多元性與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