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國際

設計只知道日本?看看蘇聯的“高光時刻”


字體大小:
2020年8月20日 -
:       
 

前一陣子,俄羅斯勒熱夫戰役紀念雕塑建成
的消息,結結實實的在微博上火了一把,無數人都在感歎效果的震撼!

其實提起俄羅斯,大多數人的第一感覺應該就是“彪悍的戰鬥民族”,但這座雕塑讓我們的目光重新聚集在他們的藝術上。

悲愴的英雄形象雕塑

說起紀念雕塑,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應該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總之,主要展現了軍人的血性、堅定奮鬥到底的精神,或者軍民一家親的大團結景象
,但是勒熱夫戰役的紀念雕塑算是刷新了日站君的認知!

· 雕塑震撼我心!·

首先說一下勒熱夫戰役,這是二戰歷史上最悲慘、最不願提起的一場戰役
,最終蘇聯損失了170多萬
的士兵贏得了這場戰役,是德國傷亡人數的4倍。

這座雕塑高25米,由600個部件組成
,其中下半身飛翔的鶴群靈感來源於俄語歌曲《鶴群》
,象征著犧牲的蘇聯戰士,也有雕塑下半身逐漸消失的效果,雕塑旁鏤空、鏽蝕的鋼材上雕刻著17181位戰士的名字。

不同於我們見慣的奮戰場面,而是帶有一點滄桑、悲憫
的感覺,這視覺沖擊力和壓迫感
真的很強大了!

尤其是夕陽餘暉下,微微低頭的雕塑透露著悲愴感,白骨堆出來的勝利,也真的會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無力。

這座雕塑的作家科羅布佐夫來自烏克蘭
,他設計這尊紀念碑的初衷是重現當年的士兵精神
,“我想表現數十萬犧牲士兵中的一員,他仿佛在盯著人們問:戰爭是如何結束的?”

所以他當初在項目說明上表示,“有必要創建一個精神化的紀念碑,我們希望雕塑邊緣分解成碎片的士兵形象”。

· 兩極分化的評論 ·

這座雕塑的完成,在俄羅斯也同樣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其中對這座雕塑的評論卻有這兩種不同的觀點!

同樣是雕塑家的謝爾巴科夫
評論道,“紀念碑是從過去到未來的一個里程碑,他指示後代思考,他們的祖先在這裏為了他們做了什麼,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勒熱夫戰役雕塑是真誠的”。

不贊同
的,就比如一位記者就表示,這座紀念碑描繪的是一個男性士兵,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穿著一條殘缺的羽毛裙。

呃……這有點犀利了,畢竟這是藝術,該有的藝術效果還是要有的
,更何況所謂的“羽毛裙”還是有寓意的,可能每個人心中的形象不一樣吧!

· 概念圖與實際的差別 ·

日站君了解到,最一開始呈現的概念圖
並不是像現在這樣的。

看得出來,開始概念圖還是那種“雄赳赳,氣昂昂”
的感覺!

不得不說,僅僅是改變成低頭的樣子、面部表情及一些細節的調整,整個雕塑的氣質都發生了變化
,包括表達出的含義,即使不了解這座雕像意義的人也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情感。

日站君認為,沖著這波強大的共情力,實際效果贏了!

蘇聯,設計史上濃重的一筆

說起設計,大家能想到的會是日本或者是西歐等一些國家,但是蘇聯的設計也並不遜色,甚至一些蘇聯設計師的設計風格至今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審美。

· 代表作沒完成的偉大設計師 ·

談到蘇聯的設計師,一定繞不過塔特林
!他曾經是一名商船的海員
,在莫斯科才正式開啟他的藝術生涯,之後他擔任過圖標畫家
,還是一名職業音樂家
樂團演員

內心發出疑問,難道擁有多項技能是成為大佬的必經之路?

真正給塔特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畢加索一系列用實物材料創作出的拼貼作品
,回到莫斯科之後他就開始嘗試,只不過用到的材料相對現代化一些,比如玻璃、金屬等材料。

他希望通過這些作品給當時貪圖享受的藝術世界帶來一次徹底的決裂!

別看大佬做過的事五花八門,這些經驗值可不是白刷的!

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還是1919年接受的第三國際紀念碑的項目
,塔特林拋棄了傳統的建築形式,而是采用富有幻想性的現代雕塑形態。


紀念塔的中心體是由一個玻璃制成的核心、一個立方體、一個圓柱合成的
,就像比薩斜塔那樣,傾懸在一個不對等的軸座上面,四周環繞鋼條做成的螺旋梯子。

它的內部結構會是一年轉一周、一月轉一周和一天轉一周的特殊空間。這些空間構成可以不斷地用電報、無線電等通訊手段向外界發布新聞、和公告。

但在當時出於內戰、物資匱乏、技術不到位等原因這座建築並沒有完成。據說如果順利建成的話,會比紐約帝國大廈高出一倍!

這麼複雜的設計,放到現在都是一件大工程吧!

· 攝影界與平面界的大佬 ·

羅德琴科
的作品,大家熟悉的應該就是<無所不知的書>
了吧,平面中,女郎張嘴大叫的單詞是俄語中“書”的意思
,斜線的編排也會加強視覺的體現力,這則作品也讓他在蘇聯政府中獲得最大的贊賞。

這是當初課堂上的必備案例!同樣是將官方信息傳達給大眾,他的作品就非常吸睛!

雖然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出於政治目的,但是後來,他也把這種藝術形式應用在普通廣告
中。個人色彩特別鮮明!

除了平面作品,他當時還站在了俄國攝影界的最前端
,在他的攝影作品裏,你能看到各種刁鑽的角度,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你和圖片總有一個是失去重心的!

他還建議有抱負的攝影師,“從不同的角度,為物體拍攝幾張不同的照片,就像用眼睛看一樣。”

總之,羅德琴科的作品就是打破了所有關於攝影、海報、圖形的觀念
,還樹立了新的藝術表達形式!

· 工業時代語言的宣揚者 ·

同樣受到畢加索影響的還有佩夫斯納
,但是他沒有塔特林那麼豐富的社會經驗,倒是有3個月就被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勸退的經驗!

當他看到史庫金、莫洛佐夫的藝術收藏中,大量的印象派、立體主義作品後,先後三次去到巴黎,成功的跟畢加索等立體主義畫家來往
,並對他的藝術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算不算“追星成功”

他覺得,工業時代
的藝術語言,不應該依賴顏料、畫布等傳統材料,而應取決於塑料、鋼鐵等現代材料
,只不過跟塔特林不同的是,塔特林的作品完全是抽象形式的。

佩夫斯納曾經跟塔特林等人一起任教,受到塔特林的影響,他開始也贊成“藝術應服務於社會”的思想
,但是不久之後他就開始對實用藝術主張產生不滿,轉向對藝術純粹性
的探索了。

不管怎麼樣,勸退他的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內心應該是後悔與欣慰並存吧!

蘇聯的設計的影響有這麼大!

蘇聯的設計不但在那個特定的時期有著“高光時刻”
,像這種大塊大塊的色彩填充、構成主義等等抽象又帶著特定含義的藝術風格,至今都值得我們借鑒。

包括蘇聯的建築風格,渾身都充斥著“前衛”
二字,放到現在都是大膽又驚豔的藝術作品!

這種震撼的效果,就好像現在的科技大片
!可想而知,當時蘇聯的藝術氛圍、藝術自由程度真的很高了!

還有一些產品設計
,我們至今都能看到蘇聯設計的影子
甚至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

蘇聯設計不會消散

寫到這裏,日站君還是很惋惜的
,雖然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在當時貼遍了大街小巷,但留存至今的卻極少,因為大部分的海報紙張劣質,作品如同曇花一現。

即便如此,藝術家們仍保持高質量的創作水平!

雖然我們只能從僅存的作品中去探尋、去欣賞,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蘇聯的強大之處
不僅僅是科技,藝術領域的成就同樣領先。

遺憾是有,但並不妨礙我說一句,“你大哥還是你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