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上河街的過江樓(“老筆憶南充”文化隨筆系列廿一)


字體大小:
2020年8月30日 -
:       
 

據舊志所載,當年張三豐曾來過江樓,並題詩一首。詩中寫道:

“誰喚吾來蜀地遊,北津樓勝嶽陽樓。

煙迷沙岸漁歌起,水繞江城歲月收。

萬裏煙波朝夕湧,千層白塔古今浮。

壯懷無限登臨處,始識南來第一洲。”

這首七律,至少提供了兩個信息。其一,道長來四川是為了遊曆,是因果城的過江樓所吸;其二,此樓不但在蜀中有名,就算在全國也頗具影響。這第二點決非臆斷。要不,三豐道長也就不會千裏迢迢,來到偏遠的川北小城。要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那樣的年月,如果不是盛名之下,恐怕很難有人會有如此雅興,絲毫不懼道阻且長,大老遠地來看果城的一座江樓。他不但來了,而且還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斯樓,是比得過江南嶽陽樓的。

詩中,還生動描繪了當年南充嘉陵江畔的旖旎風光:萬裏江波,古塔悠悠;煙迷沙岸,漁歌唱晚。此境此意,儼然一幅自然天成的潑墨山水,令今人讀過,真不知是道長成就了這過江之樓,還是這江樓,成就了道長那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

民國十年北津樓失火,本城百姓紛紛捐款,並用集資所得款項,在上河街建起“三豐樓”;民國十六年,三豐樓為軍閥拆毀,廢墟又開建“靖江樓”,系5層磚樓,時為全城最高建築。原來的三豐樓,則通過本地市民集資,遷移到了上河街南頭,上河街故又稱“三豐街”。1978年,三豐街、水府街及禹王前街等,在城市建設的進程中相繼被改造,並入現在的濱江路南段。

嚴格說來,過江樓指的是上河街處的北津樓,但老百姓們分辨不清,便把沿江的古之名樓,都籠統呼之為“過江樓”了。

談到“過江樓”,很多人都會望文生義,認為建樓是便於通行,是迎來送往的“交通之橋”。其實不然。這裏的“過”字,當作“觀”解,是過眼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初修樓,主要的目的還是觀景,便人通行倒在其次了。據一些高壽的南充人回憶,先前過江樓,還是民眾聽曲兒的地方,節日之際,民間幫會也常來演戲。在斯樓劇台,任瀚曾經撰有一聯。聯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秦宮漢闕;

小院春來,燕喚起一簾風月,看溪邊綠樹,樹邊紅雨,此中有舜日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