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夏朝存不存在,甲骨文揭開端倪:商朝真有夏人後裔建立的杞國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12日 -
:     
 

優質創作者

夏朝,姒姓,大禹奠基,夏啟建立,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

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夏桀。商湯的勢力大,夏桀抵擋不過,邊逃邊戰,最終在鳴條展開了一場大決戰,史稱“鳴條之戰”。鳴條之戰後,夏室覆滅,夏桀被商湯放逐於曆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並死於此處。

夏朝滅亡之後,族人大約分為三支:一是剩餘勢力主要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帶著不少族人從曆山南遷至南巢,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進入蒙古高原,與當地諸族融合,司馬遷認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但現代考古發現匈奴並非夏人。

根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還存在的夏朝後裔,名氣最大的約有四支(匈奴夏人說除外),即越國、繒國、褒國、杞國。

1,《史記》記載:“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越國國君是華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大禹巡行天下,在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據說死後葬於此,因此夏少康為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便封庶子無餘於會稽,號曰“禹越
”。春秋時代,越國勾踐最終擊敗吳國,還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2,開創我國史書紀傳的先河之作——《世本》記載:“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考古發現,夏代曲烈封地繒國當在河南方城八裏橋一帶。鄫國(繒國)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曆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魯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

不過,歷史上可能有兩個曾國,一是在河南方城,一是在湖北隨州。在河南方城,尤其是八裏橋夏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夏朝文物,與二裏頭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鉞是權力的象征,最早的主人應為曲烈。而在殷墟甲骨文中發現的湖北曾國,與商王朝是睦鄰友好的軍事同盟關系,這個曾國究竟有何來曆,是否與方城遷移而來,目前學界還沒有定案。

3,《史記·夏本紀》:禹“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褒氏……”清代嘉慶《漢中府志》載:“禹封其子為褒君,是有褒國。”立國與如今陝西漢中一帶,經曆殷商、西周,到東周初期亡國,延續長達一千數百年之久。春秋初期,秦國將犬戎逐出關中之後,褒人更加勢孤力單,遂為秦人所滅。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於是獻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褒姒可以說是褒國最有名的歷史人物。

這三個國家的存在,也說明商湯滅夏之後,夏朝王族並未全部被滅,其中不少散落在了中原之外。當然,以上三國是不是夏人後裔,證據鏈還不夠充分,缺少商朝記載的這一環,而杞國是夏人後裔之說就要相對完整的多了。

《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但後來曾數次廢掉杞國封號。

《史記·陳杞世家》記載,“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後氏祀”。周武王伐紂之後,尋找夏朝開國君主夏禹之後裔,結果找到東樓公,便將他封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封杞國為公爵,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

周初分封諸侯時,被封公爵的非常稀少,只有宋國(殷人後裔)、虞國、虢國、杞國少數幾個,而我們熟知的姜子牙齊國、周公旦魯國都只是侯爵,後來秦莊公才被封為子爵,楚國也是子爵,吳國被封伯爵,因此周朝封杞國為公爵,絕對是非同一般的禮遇,說明了杞國來曆非凡。

周武王時封杞,拜為列國,待為上公,禮遇極隆,但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衰落,杞國封號逐漸遭貶,在《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為“杞候”、時而被稱為“杞伯”,甚至被稱為“杞子”,說明杞國國君的爵位越來越低。

根據史書記載,杞國始建於商初,是夏代殘餘王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但與越國、繒國、褒國三國一樣,缺少商朝記載這一環節。那麼,歷史上的杞國到底存不存在呢?

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時期,杞國爵位是伯爵,武丁曾娶一位杞國的女子為妃,是其六十多個後妃之一。商紂王時期的卜辭,也記載有“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商,亡災?”迄今為止,一共有六塊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見,商朝時期杞國的確存在,唯一不能100%確認的是杞國與夏朝王族關系,因為甲骨文沒有記載。

不過,盡管甲骨文沒有說明杞國就是夏人後裔,但結合周武王對杞國的超規格禮遇,以及中國的“二王三恪制”的政治傳統,不難推測杞國與夏人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孔子也曾堅定地認為杞國就是夏人後裔。

周厲王時期(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杞國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地區立足,國王杞謀娶公將杞國從杞縣一帶遷到山東避難,先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新泰一帶。後來,列強入侵之下,杞國又兩次遷徙,最終落腳於淳於(今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城村)。

總之,杞國雖然是公爵國,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經常遭遇入侵,被逼不得不四處流浪,《史記》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到:“杞國微小,其事跡不值得記載。”

春秋晚期,杞國雖小,微不足道,卻有三件事值得一談。

公元前572年,魯國正卿季文子做媒,將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晉悼公姬周為夫人。後來,杞女為晉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為晉平公,曾讓晉國再度成為春秋霸主。

由於杞國是夏朝王族後裔,存有夏禮,意義非凡,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但由於杞國文獻大多散失,因此《論語·八佾》中記載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夏朝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從孔子的話中,也可以佐證夏朝的存在。

第三件事叫“杞人憂天”,講述的是杞人擔心天塌下來,為此有所憂慮,寢食難安,有個智者從天體構成對他進行了開導(開導之語亦是古人宇宙觀之體現),然後問答的雙方都疑慮頓消,舒心地笑了。如今,杞人憂天是一個諷刺成語,但其實背後隱藏了杞人苦難經曆,由此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

公元前445年,杞國最終在楚惠王的進攻之下滅國,最可能的夏朝王族後人國滅。

及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天街踏盡公卿骨”,六國王侯都被貶謫為凡人,夏朝後裔更是微不足道,就此徹底融入民間。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