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政治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06日 -
:
總論: 1、2、3 課
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論( 4、5 課);認識論( 6 課);辯證法( 7、8、9、10 課)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 (11、12 課)
第一部分:總論( 1、2、3 課)
1、哲學的產生
(1)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與人們的生活的關系:
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學源於生活,又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其任務是: 尋找光明, 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進的明燈, 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1)世界觀的含義: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方法論的含義:人們在世界觀指導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論。
二者的辯證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哲學的概念(世界觀角度)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的聯系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也是關於方法論的學說,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5、哲學與 具體科學 的關系
相互區別: 具體科學揭示的是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 哲學揭示的是整個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質和規律。
相互聯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 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6、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包括哪兩個內容?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存在)和意識(思維)的關系問題。
(2)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准。
7、哲學上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兩大陣營,基本派別,二元論屬於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意識決定意識
基本形態:
唯物主義分為三種: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金木水火土、陰陽二氣、形神之辯)
進步性:否認神創論,堅持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
局限性:只是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原子、人是機器)
進步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局限性: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唯心史觀(不徹底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唯心主義分為兩種: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觀念、感覺、經驗、心靈誇大為唯一實在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主觀精神;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2)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法認為世界是聯系的、發展的、矛盾的,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認為世界是孤立的、靜止的,否認矛盾,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3)在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 。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 後者總是從屬於前者。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要麼與唯物主義結合, 要麼與唯心主義結合。哲學的基本派別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
8、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1)哲學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關系: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的範疇;哲學是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原因:它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與真正的哲學: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只有真正的哲學才能正確地反映世界,才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4)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①首先體現在(哲學對時代的批判功能)它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 更新人的觀念, 解放人的思想。例:文藝複興運動②還體現在(哲學對時代的塑造引導功能)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9、馬克思主義哲學
(1)產生: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直接的理論來源: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2)基本特征: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個統一的基礎(也是區別於舊哲學的最主要、最顯著的特征)是:實踐性。( 補充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之後,開始出現了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的對立)
第二部分: 辯證唯物主義:包括唯物論、認識論和辯證法三部分
一、唯物論(包括4、5 課)
包括三觀:物質觀、意識觀、規律觀
1、運動和物質辯證關系原理(辨證唯物論)
原理內容: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根本不存在。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離。
方法論:善於在運動中把握事物, 不能靜止地看問題, 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錯誤傾向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仁者心動) ,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刻舟求劍) ;
2、靜止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原理(辨證唯物論)
原理內容: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既要承認事物的絕對運動, 又要看到事物在運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 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輪;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是什麼: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怎麼做:①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 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④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 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主觀題考察 .運用“唯物論”的有關知識分析:(物質+意識+規律)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
(3)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能夠指導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要重視精神的力量。
(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人也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總之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2.運用“探究世界的本質”的有關知識分析(第四課)
(1)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自然界的物質性)
(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規律的含義、特點、方法論
3.運用“把握思維的奧妙”的有關知識分析(第五課)
(1)意識的本質:①從意識的起源看,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②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③從意識的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2) 意識的作用
:①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②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③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二)小切口題目
1.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識別的關鍵詞:政府或國家“根據…情況(立足於國情、省情或縣情等),制定或實行…方針、路線、政策或發展戰略,
〖原理內容〗(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識別的關鍵詞:國家(政府)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了效果(產生了影響)
2.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3)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識別的關鍵詞:強調意識的積極或消極作用,如:在…路線、政策指導或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敗/強調學習、貫徹…科學理論或…重要思想,如新發展理念/抵制、批判…錯誤思想或理論/弘揚…精神,如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條件、克服困難
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方法論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注意: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①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識別的關鍵詞:在處理人與規律關系時,特別是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某些行為違背規律、破壞了規律(或自然規律),受到規律的懲罰/做事遭遇失敗/辦事情要講究科學態度/講科學/辦事情要堅持實事求是
二:認識論(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包括第6 課求索真理的曆程)
包括三觀:實踐觀、認識觀、真理觀
1、實踐的含義和基本特征
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的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主體、對象和手段都是客觀的) ,要求尊重實踐的客觀性, 不能盲目從事實踐活動; 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要求實踐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性,要求實行開放的政策;實踐具有歷史性,要求要與具體的社會條件為基礎,在前人基礎上提高實踐的能力和水平。
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原理內容:⑴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⑵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
方法論:它要求我們首先要參加實踐,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要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總之, 要做到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 ⑴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⑵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方法論: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原理內容: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把握真理的適用範圍和條件, 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5、認識的反複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個過程)
原理內容: ⑴認識具有反複性, 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 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複才能完成。⑵認識具有無限性, 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包括7聯系觀、8發展觀、9矛盾觀、10 創新觀四課)
(一)聯系觀( 5 個)
1、聯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內容: 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3、聯系具有多樣性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客觀條件與主觀條件,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有利與不利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
(①二者是辯證統一的。②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材料③部分會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材料
5、系統優化的方法
原理內容:系統具有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
(1)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2)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二)發展觀( 4 個)
1、事物發展的普遍性和實質(發展的特點)★★★
原理內容:發展具有普遍性。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反對靜止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創新意識。
2、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發展的途徑)
原理內容: 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或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長;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3、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發展的狀態)★★★
原理內容: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
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③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 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方法論:①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②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③堅持適度原則,們要保持事物的性質不變時,量變要適可而止。
(當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秩序上發生變化也會引起質變,要求學會優化結構。)
錯誤傾向:反對兩種傾向:拔苗助長、急於求成或優柔寡斷、缺乏信心。
(三)、矛盾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正確解決矛盾;要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例詞:既。。又、但、同時)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詞:因地制宜、針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
(3)主次矛盾原理①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的變化發展。要求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例詞:中心、核心、重點、重中之重、要害、關鍵、著力、要務、牛鼻子節骨眼)②次要矛盾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我們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材料;③主次矛盾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4)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要求抓主流。(提示詞:公與私、優缺點、利與弊、好與壞、雙刃劍、主流與支流)②矛盾次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會影響事物的性質。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把握主流的同時,又不能忽視支流。
③(矛盾主次方面都強調)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研究特殊性。做到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例詞:舉一反三、搞試點、學習經驗並結合本地實際、抓典型事跡、抽樣調查、XX會議做總體部署,各地根據自己實際實踐、解剖麻雀)
(6)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
(注意:只有既強調主要矛盾又不忽視次要矛盾,或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次要方面,才體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例詞:著力學好語數外,也要學好政曆地、主次矛盾統籌兼顧、戰爭的危險存在,但和平是主流)
(7)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角度,分析A與B的關系?---側重矛盾特征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是鬥爭性和同一性。
②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接的屬性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材料
③鬥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材料
④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8)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四)、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辯證的否定觀
原理: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方法論: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於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方法論:要樹立創新意識。因此,要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成規陳說,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3)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4)創新的哲學依據:
1.唯物論依據: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必須從變化著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是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是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
2.辯證法依據:(1)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辯證的否定觀與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3.認識論依據:認識的反複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三部分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包括11課歷史觀、12課價值觀)
11.1知識要點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知識要點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含義: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社會歷史發展的實現方式
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矛盾性質
對抗性(敵我矛盾)
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
解決方式
主要通過階級鬥爭
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
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5、區分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
(1)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2)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裏,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強大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6、正確區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1)從內容上區分: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層建築指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從材料中區分:一般材料中涉及經濟領域中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三權分置、發展完善農村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體制改革、稅收改革等屬於 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材料中涉及政治行政司法體制改革、党政機構、完善我國的政治制度、修改法律、簡政放權、高考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屬於 調整上層建築以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7、運用“社會發展規律”的知識分析材料,從以下三個角度去解答。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經濟方面: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規律
政治方面: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規律
(3)改革
11.2知識要點三:社會歷史的主體
群眾史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總結:用“尋覓社會真諦”知識分析材料
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兩點)
②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③改革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
12.1知識要點四:價值與價值觀
1.人的價值
(1)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事物的屬性和人的需要是構成價值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2)人的價值的內涵和評價
①內涵: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
②評價: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2.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價值觀: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①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②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一個人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
12.2知識要點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關系
: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和前提,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體現。(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2、特征:
①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②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③主體差異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往往因人而異。
3、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12.3知識要點六:價值創造與實現
1、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3、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總結: 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分析材料,
從以下角度思考
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⑤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⑥價值觀導向作用
⑦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⑧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