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政治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26日 -
:
鄄城生活網
鄄城生活網官方帳號
▲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黃河灘區2000戶村民按照排號順序,統一“選新房”的場景。圖/新華社 郭緒雷
新聞上線立即引發了日本網友的圍觀熱議。
▲“好辦法,好舉措,扶貧是全世界關注的大事”——Twitter網友留言
▲“村落面貌煥然一新”——Twitter網友留言
▲“這些房子看起來真不錯”——Twitter網友留言
村民分房為何備受關注?
這還要從黃河灘區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說起。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大地古老文明的同時,又被叫作“華夏之憂患”,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
▲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形成的東營市墾利縣境內的黃河入海口。圖/視覺中國
流經53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的黃河,河床被日積月累的泥沙不斷抬高。每當洪水來臨,都會給下遊帶來極大威脅。
▲菏澤市鄄城縣防洪堤壩,黃河河床高出河道兩邊田地5-8米。圖/《祝你幸福》 張海玲
黃河在魯奔流千裏,灘區百姓困苦百年。
黃河山東段長628公里,洪水和泥沙吞沒了農田和城鎮,留下了大片堿地沙荒,形成了1702平方公里的灘區。60萬群眾居住其間,因洪致貧年複一年。
▲黃河變遷史上的六次大改道。據記載,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下遊總計決溢1590多次。波及範圍北達天津,南抵蘇皖,包括今天的黃淮海平原,縱橫25萬平方公里。圖/中國國家地理
飽受黃河之苦的灘區人,祖祖輩輩與“灘區八難”為伴——灌溉難,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
▲因為窮,因為要逃大水,灘區農戶的院牆大多是用秫秸和木棍搭起來的籬笆,很少有磚頭砌起來的圍牆。圖/《祝你幸福》 張海玲
最難的還是有個安穩的家。
洪水來時,房子像被切豆腐一樣往河裏掉。
▲被洪水吞噬的村落。圖/新華社 範長國
黃河沙大,水退沙不退,灘面越淤越高,為防水淹,灘區居民必須在建房前墊起幾米到十幾米高的避水房台。
▲房台被世世代代的人們一次又一次加固墊高,就像一座又一座孤島。圖/齊魯周刊
一輩子不停地“拉土墊台、拆房建房”成為灘區人的普遍記憶。新華社記者曾采訪過近百位灘區居民,他們平均每戶建房4-5次,最多的竟達到9次,許多人因此陷入“三年攢錢、三年墊台、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苦難循環。
▲灘區內許多“水、電、路、學、醫”等公共設施屢遭水患損毀,難以為繼,十分滯後。圖/齊魯周刊
安居,似乎成為灘區群眾百餘年來一個“難以企及”的夢。
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頭。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灘區陸續實施了就地就近築村台遷建、外遷安置、防洪撤離道路建設等工程。2015 年,通過兩期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外遷安置東平、鄄城等 4 個縣 1.3 萬人。
▲鄄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外遷啟動儀式現場。圖/齊魯周刊
為村民在灘外建設的部分社區,竟然出現了大量空置的情況。是房子不好嗎?不是。很多村民說,那裏離自己種地的地方遠,灘內水多地肥,更希望住在灘內。
山東省委、省政府統籌規劃,把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這一民生工程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2017年全面啟動實施一場志在破解世紀難題的“大遷建”,決心到2020年高標准、高質量完成遷建任務。
▲圖解《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給60萬灘區群眾一個“穩穩的家”。圖/齊魯網
專業部門對灘區水資源、土地資源、生態環境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反複論證,得出了最優解決方案——在原村落周邊建一個包括住房、醫院、商店的“村台社區”,熟悉的鄉親們依然住在一起,完全不用搬到陌生的地方!
▲建設大村台,一來有效抵禦洪水侵襲,二來擺脫年年需加固房台的困境,三來仍可以享受灘內方便的種植,同時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圖/新華社 郭緒雷
如何築建村台?
抽沙築台,這個凝聚了灘區人民智慧的方式被發展壯大,更好更廣泛地應用於服務灘區遷建。
▲“一碗黃河水半碗沙”,灘區最不缺的就是沙子。圖為傳統的柴油機抽沙淤台場景。
時間緊,任務重。然而傳統的柴油機抽沙效率低、成本高、汙染大。電,成為抽沙築台的最優選擇。
▲為保障灘區抽沙淤築用電,2018年初國網菏澤供電公司用最短時間完成變電站增容改造,架設7條10千伏線路,緊急調撥35千伏車載變電站駐守重點地段。
充足可靠的供電,為構建灘區新家的夢想注入了動力。
▲2018年12月4日,山東境內單塔最高、塔重最大、跨越最長的10千伏線路——菏澤市東明縣跨越黃河10千伏潤農線正式通電,標志著山東西南部黃河灘區7個行政村5.8萬畝土地灌溉用電全部解決,受惠群眾1.3萬人。
相較於柴油機每立方米2.3元的抽沙成本,通電後降到了每立方米0.8元,一個村台就能節省600萬元。更重要的是施工效率提升了3倍左右且更為環保。
▲在黃河中作業的抽沙船。
“從2016年底這裏開始建新村台,我每天都到村台上轉一圈,看著工人們用那個喝泥虎(虹吸管)從黃河裏吸泥沙灌坑,完了用機器沉降地面,然後丈量房址,鋪抓地虎(地基),眼看著村台一天天建起來,越看越愛看,就想著早日搬進新家。”
▲鄄城縣劉海臣、姜玉蓮夫婦在家中接受采訪,訴說自己家曲折的建房經曆。圖/新華社 郭緒雷
“俺打小在黃河邊長大,見慣了黃河水患,真沒法過安穩日子。黃河一上水我就睡不著覺。現在,新房子又幹淨又漂亮,馬路那個寬敞,大車小車都能開;水、電、太陽能都給裝上了,讓人看著就舒服。俺是終於能放心睡個大頭覺了。”
▲“天地圖”衛星見證下的鄄城縣三合村變遷。
百年安居夢,一朝終得圓。
經過三年的規劃建設,2020年9月20日,位於黃河灘區的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六合社區(三合村村台)、七街村台、大邢莊村台和安莊村台全部投入使用。
▲俯瞰鄄城縣三合村舊村落和新村台,遠處蜿蜒的飄帶就是黃河。圖/新華社 郭緒雷
首批遷建安置村民按照排號順序,統一“選房”,准備喬遷新居。
▲劉海臣、姜玉蓮夫婦在裏面選房子,兒子和兒媳婦在外面翹首期盼,最終老兩口把決定權留給了這對小夫妻。圖/新華社 郭緒雷
終別“九曲黃河萬裏沙”,人人臉上的笑容,是對“安居”一詞最好的解讀。
▲摁手印兒,領新房,說不盡的是歡喜。圖/新華社 郭緒雷
現在劉海臣、姜玉蓮夫婦和兒子劉存海張羅著打掃新房子、為新房子定制新家具,憧憬著以後美好的新生活。
據了解,像劉海臣、姜玉蓮夫婦這樣的灘區群眾,在鄄城黃河灘區還有17771人。現在他們有的忙著給自家定制新家具,有的忙著對新房子進一步裝修,有的已經開始搬入新家。
▲2020年10月17日,國網鄄城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幫助貧困戶郭海聚搬家。
走進鄄城縣三合村,整齊劃一的街道、錯落有致的綠化,抬頭便見毫無遮擋、不再被電線分割的藍天白雲。國網鄄城縣供電公司對所有電力線路采用地埋電纜的方式敷設,有效美化村台環境、提高安全水平。
▲實現安居夢、奔向小康路,打贏脫貧攻堅,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圖/新華社 郭緒雷
從新住處走到自家田地,最近的幾十米,最遠的也不超二裏路,住著自己的房,守著自家的地,用電、上網、上街樣樣都不差!
▲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安裝調試箱變智能檢測終端。
國網鄄城縣供電公司對三合村村台進行“智慧化”電力設施建設,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智慧村台”。
▲智慧村台雲平台系統。
通過安裝4類智能監測終端,實時采集數據上傳至雲平台自動開展分析研判。
雲平台以大數據為支撐下發“主動運維”工單,超前發現並實時處理設備隱患;通過3D模型精准顯示故障停電地點和類型,下發“主動搶修”工單,減少故障排查和搶修准備時間,恢複供電時間由平均71.2分鐘降至30分鐘以內;還可以自動發送短信實時告知停電和來電信息,村民停電感知明顯降低,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在三合村村台社區服務中心旁邊設置的“彩虹驛站”。
村台上設置了“彩虹驛站”,堅持“一站全辦”服務理念,實現密集布點“網格化”、實時在線“零延時”、主動上門“保姆式”服務,架起党聯系群眾的“連心橋”,提升村民電力獲得感和滿意度。
▲“彩虹驛站”服務隊員向用戶推廣“e充電”App,指導客戶安全正確使用充電設備。
此外還配建了直流和交流充電樁,村民可以通過e充電App實時查看充電程度和充電服務價格,根據充電需求合理規劃充電時間。
按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規劃,百年灘區正跨入嶄新天地。
▲你好黃河灘,你好,充滿美好希望的明天。圖/視覺中國
據山東發改部門介紹,大規模灘區遷建完成後,未來3000餘平方公里的廣袤灘區將建設成為一條集生態農業、文化旅遊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於一體的生態長廊,將更好地“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促進流域人水和諧”。
▲我要搬新家了,我要去新的學校上學了!圖/牡丹晚報
告別三年築台、三年蓋房、三年還賬“三三宿命”的黃河灘區人,即將闊步邁上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三生三美”美麗宜居鄉村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