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科學

節食減肥真的管用嗎?1944年的饑餓實驗告訴你科學答案!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19日 - 科學小編  
   

  

史珍香美食

時間來到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有三十六名年輕人在明尼蘇達大學足球場附近居住。他們不是足球隊的成員,相反他們是志願者。他們准備進行將近一年的饑餓心理和生理變化實驗。該實驗。研究被稱為明尼蘇達饑餓實驗。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盟軍進入被德國侵占的歐洲城市時,遇到了很多饑腸轆轆、骨瘦如柴的平民,他們中有很多人靠面包、土豆和其他的食物維持生命。

戰後統計發現,納粹圍攻的列寧格勒平均每天都會有超過一千人因營養不足而死亡。幾個世紀以來,人們記錄了有關饑荒和饑餓影響了很多事件,但是科學文獻中卻很少描述其生理和心理影響。同樣重要的是,醫生和研究人員並不知道如何幫助人們從饑餓中恢複過來。面對這樣的問題,安塞爾凱斯博士欣然接受了這個挑戰。它是研究飲食對健康影響作用的著名美國生理專家。

凱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人類實驗,讓志願者保持半饑餓狀態,然後再喂它們食物。凱斯的同事、明尼蘇達實驗室的首席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羅澤克則負責收集有關饑餓影響的心理數據,並協助凱斯進行志願者的招募工作。一九四四年,要找到這樣自願接受這種折磨的健康年輕男子是一項挑戰,因為當時許多人都在海外服兵役。然而在美國也有很多出於良心拒絕服兵役的人,他們拒絕參加戰爭。這些拒絕服兵役的人呢則被分配到了公共服務部門,做一些比如說土壤保護、森林維護和滅火之類的工作。

隨著戰爭的進行,拒絕服兵役的人呢也有機會參與到醫學實驗中,成為人類小白鼠。大家看到凱斯的。目海報之後紛紛報名,他們渴望做一些有益於人類的工作。凱斯的要求很嚴格,受試者必須是男性,單身,並且要表現出良好的身心健康,他們還必須具備在艱苦環境下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最後凱斯從四百份申請中篩選出了三十六名志願者,並於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前往明尼蘇達大學開始實驗。

饑餓實驗分為三個階段,三個月的觀察期、六個月的實驗期和三個月的恢複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對志願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數據進行測量並記錄。在為期三個月的觀察期中,凱斯博士給志願者們提供每天兩頓的餐飲,總計三千二百卡熱量。志願者們被安排去做清潔和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允許參加大選。你的課程和活動,同時還要保證每周步行至少三十五公里的運動量,每天消耗掉三千卡的熱量。

他們的宿舍位於明尼蘇達大學足球場的南塔,宿舍房間沒有窗戶,凱斯把這些房間稱之為我們的籠子。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志願者進行了廣泛的測試,它們記錄了體重、體型、力量,並通過X光、心電圖、血液樣本和新陳代謝來追蹤其基本功能。他們在實驗室的跑步機上進行了精神和耐力測試。心理學家還對參與者進行智力和性格的測試。在實驗過程中,每個人都被要求寫個人日記。

在實驗期間,許多人都利用這個機會在明尼蘇達大學學習了各種課程,並且很多人努力完成了學位。最初他們。看上去和大學裏的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區別就是志願者們身穿著藍色的褲子、白色的襯衫和結實的步行鞋。在觀察期間,人們感到吃得很飽,精力很充沛。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二日,觀察期結束,實驗也就推進到了最為嚴酷的實驗期階段。

這時候所有人的食物每日攝入量驟降到一千五百七十卡,營養成分是高碳水、低蛋白。第一天他們坐下來吃了一頓飯,包括一小碗澱粉、兩片吐司、一盤炸土豆、一盤果凍、一小塊果醬,喝一小杯牛奶,吃肉成了一種奢望。同時學習、工作、鍛煉量等作息規律沒有任何改變。這種飲食結構每日消耗的卡路裏比吸收的還要多一千卡,這是在模仿。當時歐洲平民的飲食狀態,志願者需要每周減去大約一點一公斤,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百分之二十五的減重。

有一個叫丹尼爾皮科克的志願者回憶說,當我們在戶外運動時,都會經過一個面包店,每次路過那裏都挪不動腳步,倍受煎熬,我們變得很焦慮,每周五晚上會公布未來一周的口糧。我們很害怕看到這份名單,因為我們擔心口糧會減少,但是這是肯定的。對於一些人來說,這項研究實在是太困難了,以至於三個志願者提前退出了實驗。根據營養學和人體新陳代謝規律,當人體消耗的能量遠遠高於吸收的能量,為了維持基本生命活動,人體開始分解肝糖原、蛋白質和脂肪。正如凱斯預計的那樣,六個月的實驗期結束時。

志願者的平均體重都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聽到這裏想減肥的你是不是很心動呢?請你接著往下看,志願者們在此期間的心理和生理變化一定會打消你此時的念頭。開始的時候志願者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普遍很好,但隨著實驗期的進行,志願者們的熱情開始減弱,這些人變得越來越易怒,彼此之間越來越沒有耐心,並且開始承受食物嚴重不足帶來的巨大生理影響。他們變得更加內向,精力也更少了。他們的體溫普遍下降,甚至在夏天也會要求增加毛毯。

他們會經曆腸胃不適、貧血、眩暈、極度疲勞、肌肉酸痛、脫發、協調性下降和耳鳴,一些學生被迫從大學的課程中退學,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精力。或者動力去上課和集中精力。對於參與者來說,食物變成了一種困擾,吃飯變成了一種儀式。有些人用水稀釋食物,讓它看起來更多。這些人在校園裏也變得更加引人注目,因為他們開始出現了明顯的饑餓跡象。

凹陷的臉和肚子、突出的肋骨、腫脹的腿、腳踝和臉對比實驗前,志願者的平均力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一,新陳代謝也平均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以上。他們骨瘦嶙峋,皮膚變得非常粗糙,眼睛因為供血不足變得非常白,他們看上去就像一具具的骷髏。相比生理影響,饑餓對志願者的心理造成的傷害更加顯著。多數志願者在實驗開始後就陷入了抑鬱狀態,其中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抑鬱程度嚴重到影響了日常的正常生活。

他們有時候會啃指甲、過度吸煙,對食物以外的所有事情失去了興趣,他們交談和思考的話題變得只剩下食物。同時對比實驗前,它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銳。即使實驗結束後,這些心理傷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一名志願者出現了嚴重的自虐行為,他會把汽車用千斤頂架起來,然後把手放到輪胎下面,並突然移開千斤頂,讓汽車砸到自己的手上。他很快被送到醫院治療,幾天之後,他就用刀切掉了自己的三根手指。

還有一個志願者由於過度饑餓產生了精神異常,他常常會夢到自己在吃肉。有一天他實在是受不了了,便跑到外面去買東西吃。被人發現後立即變得暴怒,並企圖自殺。後來凱斯博士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慢慢的他的神志才變得清醒了。凱斯博士原本把實驗的恢複期定為了三個月,但是很明顯,三個月完全不足以讓志願者恢複健康。

在許多方面,恢複期並不比實驗期好,部分原因是因為饑餓感並沒有得到明顯的緩解。盡管他們被警告要小心不要吃太多食物,但是所有人都報告說自己陷入了暴食的狀態。有人一天要吃掉八千至一萬卡的食物,有人每天吃五頓飯還是感到饑餓,還有人吃到嘔吐被送進了急診室。有人吃得太多,被送到醫院去洗胃。在實驗結束的八個月後,大部分志願者的飲食狀態都已經恢複到了正常水平。

但。還有一些人依然在暴食,直到幾年之後才停止。實驗期間志願者的平均體重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經過八個月的恢複期之後,大部分人的體重恢複到了原來的水平。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體脂卻是實驗前的一點四倍。這說明在極端的節食後再恢複體重,不但不能降低體脂,反而會大幅度的增加。

這個饑餓實驗的研究結果在一九五零年由凱斯和他的同事發表在人類饑餓的生物學藝術中,為營養學文獻提供了獨特的補充。這份長達一千三百多頁的文章,首次全面記錄了饑餓和恢複對心理和生理產生的影響,包括每一個參與者的詳細測試結果。盡管這時候二戰已經結束,歐洲饑民無法享受研究成果,但是這一驚。點案例後來為營養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雖然明尼蘇達饑餓實驗是一種較為極端的節食,但是對於大家熱衷的減肥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不吃飯並不能幫助你有效減肥,節食一段時間後,身體逐漸適應了饑餓狀態,會自動減少熱量的消耗,新陳代謝會變慢,人不可能一直不吃東西。當停止減肥並開始正常的飲食的時候,身體是很難恢複健康消耗熱量的狀態。熱量消耗降低了,多餘的熱量會轉變為脂肪,並加速增肥,所以比原來更胖,功虧一簣。長期的節食還很有可能產生厭食症。美國有一個女演員,她叫瑞秋法羅,就是因為減肥產生了厭食症。

從最初的五十六公斤體重驟降到十八公斤。對比一下。是患病前的照片,這是患病之後之後治療了十年才慢慢好轉。所以瘦身減肥並不是單單的節食,而是在飲食方面要調節飲食結構和三餐的比例,通過飲食結構的調整,保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分的均衡攝入,同時還要配合合理的運動健身,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想要急功近利,在短時間之內達到健康減肥的效果幾乎是不可能的。好了,這期文章咱們先聊到這兒,覺得還不錯的小夥伴請點贊關注一下,以後還會有更多精彩下飯的內容等著大家,咱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