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娛樂

趙薇自曝娛樂圈整容內幕,評論區留下10000句髒話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1日 -
:       
 

大米嘚波的

甚至後來當演員的幾年,齊溪好幾次素顏演戲還被點評太醜。

齊溪,第49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好好的一張電影臉,還要面對這種苛刻的“容貌修改意見”,那其他女孩呢?

甚至幕後紀錄片中,導演趙薇直言,20歲時覺得自己滿臉缺點。

趙薇,一雙大眼閃閃動人,20歲出頭就紅遍大江南北,甚至紅出國外,長這樣都還覺得自己滿臉缺點,那讓普通人怎麼活?

如果時間回到20年前,我會懷疑這是凡爾賽。

但放在這個時代,容貌焦慮離普通人一點都不遠。

先來說說《魔鏡》講的故事。

Yoyo,一個年輕的女孩,剛開篇就頂著大假發、化著大濃妝,墊著高鼻梁。

她問鏡子,“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難看的女孩兒。”

接著自問自答,“不用你說,我知道是我。”

短短兩句台詞,拉開了主人公潛藏心底裏的自卑。

她對自我的認知是,“繼承了老爸的塌鼻梁,還有老媽稀疏的毛發。”

“我每天照鏡子的時間是2小時37分。“

“經過這2小時37分鐘的裝修,我,一個醜女孩,一個醜陋基因的集大成者,至少看上去不那麼醜了吧。“

最讓人發怵的一段台詞,是關於同學聚會的:

“我花了3小時裝修自己,高中相處了三年的同學,都沒認出我來。當初那個小透明,沒人注意的同學,成為了所有人的焦點,成為男生臉紅心跳、女生心生羨慕的對象,終於坐到了C位。

她高中暗戀三年的班長、曾給Yoyo取外號叫打狗棍,這次卻一把拉著她說,你現在長得真像明星。

至於班上的班花,更是尾隨她到廁所,直勾勾地盯著她說,你皮膚太好了,你用的什麼護膚品。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贏了。

過於骨感的現實描述,配上濃妝紅唇、病態眼神,讓人心疼這個女孩的脆弱。

妝越濃,心越脆。

因為當她發現雙眼皮貼掉在了眼,覺得這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她拼命回憶什麼時候掉的,陷入深深的焦慮中,無法自控。

學生時代的惡意看似很小,實則殺傷力極大,因為它針對的對象是孩子,是自我認知尚未建立起來的青少年。

我心疼這個自卑的女孩,她每天需要塗著濃濃的妝,掩蓋著青少年時代留下的傷口,包裹著最真實的自己。

她也難以掙脫出童年的陰影,更無法掙脫自己給自己的枷鎖。

可能有人覺得,這是矯情。

但其實,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都例子,初中時長雀斑的女生總是被人嫌“髒”;高中時個子最矮的男生經常被笑“娘”。

人類的悲歡若能相通,暴力和霸淩就不會存在。

是基因差異和自卑心作祟嗎?

最好的例子,就在這部《魔鏡》的彈幕裏:

在一部諷刺容貌焦慮的短片中,鍵盤俠開始攻擊演員皮膚、長相、濃妝。

如此生動又惡心的彈幕,充分證明了這部篇的主題正確性。

鍵盤


們可以零成本、低風險地輸入容貌評論意見,而那些不自覺走進鏡頭的人們,也能輕而易舉地看到這些評論、聽到這些雜音。

同樣,有人覺得漂亮的人是理解不了這種焦慮的。

其實,容貌焦慮和漂亮沒有絕對聯系。

《和陌生人說話》節目中,有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女孩。

吳曉辰,29歲,某整容院的老板娘。

14歲時開始,她被媽媽帶去整容,後來自己喜歡上了這個事,10年整容300多次,花費400萬。

采訪中,我看到這個女孩談吐自然得體、眼神堅定、語氣從容,並沒有病態自卑感。

讓她整容上癮的原因很多,一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二是變美後工作機會的增加。

提到校園時期,她提到和Yoyo同樣的經曆:

以專業成績第一名考進的學校,往時的演出等等都坐在最耀眼的位置。

第一次整容後,她生病發胖,胖了20斤,突然就覺得老師的眼光都變了,甚至對她說,什麼時候瘦回來,我就什麼時候給你坐回去。

那時她還喜歡舞蹈系的一個學長,長得特別帥,經常會有眼神交流。但到她胖了那會兒,那學長還真的沒理她了。

甚至鼓起勇氣去要手機號時,就遭到學長冷冷的拒絕,“不要了吧。”

”就是這麼現實。“女孩說。

蔣方舟曾說,“整容的女孩,其實大部分長得還可以的。”

我們大多數人以為,去整容的人要麼就是太醜,要麼就是太自卑。

事實上,基因和心理都不是容貌焦慮最主要的原因。

而是顏值,成為這個社會實實在在的社交貨幣。

顏值至上的時代

人們對外貌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像前兩天那個因為臉刷屏的藏族小夥丁真。

他因為被攝影師抓拍到幾張好看的笑容,就在網上迅速刷屏。

丁真可能永遠都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臉而火遍全網,火到四川觀察網的記者來連線采訪。

而這樣的事,絕不是個案。

前段時間,小張因浴室玻璃門自爆上了熱搜,熱搜下的評論關注點並非是這個新聞事件,而是 ——

小張這麼帥怎麼可以受傷?

還有央視女記者王冰冰因為長得好看持續刷屏,足以能看到人們對顏值的關注點有多高。

魔鏡魔鏡,什麼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魔的鏡?

當然不是鏡子,而是電子屏幕。

“活在微博裏,每天通過別人是否給我點贊,來獲得存在的價值感。“

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從前,明星是絕對的鏡頭工作者,臉是最重要的資產。

但現在,屏幕已經侵占了每個普通人的生活,鏡頭工作者不再是演員、歌手,還可能是美妝博主、搞怪up主。

就算不是鏡頭工作者,各式美顏相機的出現,也讓更多人對鏡頭下的自己高度關注,一旦過度,就會忽略了現實生活的自己,徹底活在虛擬世界裏。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沒錯。

只是,有些人對顏值的追求似乎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陷入無法自拔的怪圈。

暴富上癮的商圈

在這個大大的怪圈背後,自然少不了利益鏈的驅動。

錢,是最大的推手。

《魔鏡》中Yoyo曾提到她去了整容醫院,遇到了一個40歲的醫生。

她提出,“想割雙眼皮、墊山根、墊下巴。”

整容醫生摸著她的臉,對她說,“其實你長得很特別。”

聽到這句話後,Yoyo哭了。

這是編劇為Yoyo的解脫鋪墊下的轉折,也帶給了觀眾一些溫暖。

因為在現實世界裏,整容醫生基本不可能會說這樣的話。

搞一張臉,少則幾萬,重則幾十萬,要是對方整容上癮,錢包可是就能多幾套樓。這麼肥的利潤,赤裸裸的挑戰人性,誰會放棄?

我曾看過一條朋友圈文案:

“可以一個小時就變美,為什麼要自然美?”

那孩子應該也是剛進整容圈沒多久吧,短短一個月,就輸出了這樣的價值觀。

快,似乎就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標志。

快點賺錢,快點變美。

快點割韭菜,快點上岸,快點享樂。

在快和更快中,焦慮感極速膨脹,人們渴求暴富,渴求高光,渴求成功。

慢慢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承責,越來越少關注真正的價值,越來越難以接受不好看、不優秀,難以接受平庸和失敗。

信息爆炸的時代,電子屏幕越來越發達。

它們放大了一個人的長相,也放大了噪音。

在這個噪音無數的時代,怎麼辦?

我想,學會與它共生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求不要被這個世界改變。

當顏值成為某種市場貨幣時,順勢而為。

注重外表,不是錯,努力變美,也從來不是錯。

只是中國有句話說,相由心生,其實人的外貌不是只靠五官決定,眼界、談吐、修養都是重要因素。

長得好看會讓你獲得更多關注、甚至更多機會,但沒有匹配的實力,你走不遠。

五官可能會給你一個事業、戀愛通行證,但三觀決定你走多久。

為什麼那些提升內在的人,始終比只提升會幸運一些?

還是認知問題。

你要是失戀了,奮發向上,讀書進步,會從中收獲很多正確的價值觀,你就越有可能跳出自己設下的圈套。

但你只提升臉,哪怕暫時收獲了優越感,也是轉瞬即逝。

正確的認知,始終是一個人最重要的。

否則,這個社會給女性的枷鎖,最終內化,變成自己給自己的,才是最悲哀的。

最後想送所有女孩一句話,美是一種結果,不是一種原因。

古往今來,搞清因果關系的人不多,搞清楚了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