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以流域治理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訪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歐陽雪梅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6日 -
:       
 

華聲在線

華聲在線官方帳號

歐陽雪梅 圖/張楊

專家簡介
:歐陽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研究項目《中華思想通史》第16卷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主題性創作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新中國史、中國近現代人物研究。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奉清清

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重視流域文化與流域治理一以貫之。總書記強調:“長江、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那麼,流域文化與文明的形成有怎樣的關系?流域文化對於流域治理有怎樣的意義?“兩山”理論與流域治理、流域治理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怎樣的內在聯系?湖南日報記者近日就此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歐陽雪梅研究員。

1.流域文化與流域治理研究是時代的重大課題;重視流域文化、加強流域治理,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湖南日報:近年來,社科理論界對於流域治理、流域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以流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旨歸的流域文化帶建設也不斷提速,請問其背景是什麼?

歐陽雪梅:流域治理和流域文化研究近幾年成為熱點問題,有其深刻背景。

首先是2014年,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作為我國第一條以文化建設為主要指向的發展戰略進入党和政府的視野,其沿線8省份也紛紛聚焦如何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以流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旨歸的流域文化帶建設從而按下“快進鍵”。

其次,聚焦流域文化加強流域治理,更是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強調,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此外,他先後於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就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召開座談會,並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於2019年9月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科學統籌流域的治理與發展。

第三,在國家確立的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大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中,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是重點通過“一體化”系統治理,探索全流域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推動流域經濟與行政區經濟的聯動協同。我們知道,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黃河流域橫貫9個省區,均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對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所起的拉動支撐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黃河、長江、大運河三大流域為主,包括淮河、閩江等流域文化與流域治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推進流域治理和流域文化整理與保護,相關智庫及研究成果不斷湧現,會逐步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研究的“富礦”之一。

2.文明的興衰基於多種因素,文明的肇始與河流相關,文明的延續卻與這個文明的建構主體相關度更大

湖南日報: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有專家說,一部世界文化史,就是一部流域文化的興衰史。請問,流域文化與區域文明有怎樣的因果關系?以世界幾大文明的流傳興衰為標的,文明是否可以從流域的視角觸碰到它的內在規律?

歐陽雪梅:從文化史來看,河流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人類逐水而居,很早,流域便成了人類聚居之地,並通過人的交流溝通,進而產生文化和文明。世界四大文明都發源於大江大河。古埃及的文明得益於尼羅河;巴比倫文化即“兩河文明”得益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古印度得益於恒河;中國得益於黃河、長江。古希臘雖然沒有河,但得益於愛琴海。人類文明受地理環境影響,河流給生產生活貿易都帶來了便利,但不是決定因素,它與這個文明的建構主體相關度更大。

眾所周知,在各大古文明中,唯有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尼羅河依然存在,但當代埃及與古埃及沒有一脈相承;兩河流域依然存在,但敘利亞並非當年的巴比倫;愛琴海仍然是愛琴海,但當代希臘已無當年的古希臘哲學文化盛況;恒河仍然是恒河,但當代印度並不是古代印度的繼承者。只有中國文化曆經數千年依然一脈相承,黃河仍然是黃河,中華民族依然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文化仍然是中華民族文化。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國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天人一體、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一直發揮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這是中華文化的基因。總的說來,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車同軌、行同倫、書同文。最重要的是,中國沒有發生長期分裂,它始終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由各級郡縣制支撐的統一的國家。雖然存在過不同的民族政權,但統一的中國及其文化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仍然是尊孔、讀儒家經典,中華民族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完整地保留並自強不息地發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可以說,沒有文化的斷裂就不會發生國家的分裂,反之,只要國家不分裂,就不會發生文化中斷,它們是相互作用的。

3. 一部中華文明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水旱災害防禦史。無論是黃河、長江,還是大運河,都是一條經濟之河、生態之河、文化之河

湖南日報:流域治理的重點是科學統籌人與水的關系。流域治理對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什麼樣的邏輯關系?

歐陽雪梅:在我國遼闊國土上,星羅棋布著無數的江與河,僅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所以,“治國必先治水”。一部中華文明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水旱災害防禦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水的關系很重要。人離不開水,但水患又是人類的心腹大患。人類在與自然共處、共生和鬥爭的進程中不斷進步。和諧是共處平衡的表現,但達成和諧需要有很多鬥爭。中華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災害做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流域治理關鍵在治水思路,必須全局統籌,他提出十六字治水方針,即“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複、水環境治理。對於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他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4.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兩大主體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湖南日報:流域文化對推動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起什麼樣的特殊作用?請以黃河、長江、大運河為例,談談文化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

歐陽雪梅:文化是反映一個地區內涵特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資源,是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凝聚力和創新力的基礎。就黃河、長江、大運河本身來說,它們不僅是一條經濟之河、生態之河,也是一條文化之河。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兩大主體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力量源泉。

我認為,江河承載了“水利—物質”“國家—社會”“精神—行為”三個層面的內容,是包含經濟、政治、思想、意識等層面交互作用的統合體,包括了技術文化、制度文化、社會文化。有2500多年歷史的大運河是人工河,大規模的漕運,跨流域商貿經濟帶的形成,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群體與當地居民雜居共處於大運河沿線,擔當了“文化使者”的形象。因此,國家倡導建設的“大運河文化帶”,就是從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等方面入手的。這說明流域經濟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同時,文化不僅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思維,更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提供文化資源和智力支持。在規劃流域高質量發展中,最亮麗的字眼是文化和文化旅遊。而文化旅遊業與生態文明成為緊密聯系的兩個主體,也使“文化傳承+旅遊發展+生態保護”變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相比於其他產業,文化產業具有創意性、引領性、低投入、低消耗的鮮明特點和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轉型、可持續等作用,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

5. “兩山”理論解決的,實際上是關於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湖南日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生動又深刻地揭示了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關系和必然邏輯。當下,流域治理有一些怎樣的著力點?

歐陽雪梅:“兩山”理論是15年前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提出的。2005年8月24日,他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短論中寫道:“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在回答學生關於環境保護的問題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兩山”理論實際是關於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的。在一段時間裏,我國一些地方以GDP增速為尺子衡量各項工作的成就,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式擴張。這雖然短期內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但環境破壞反過來影響經濟增長質量、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為了追求“金山銀山”而破壞“綠水青山”,以致發展不可持續。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明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毫不動搖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綠水青山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新舊動能轉化,把保護和利用統籌起來。總書記要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體現的是大智慧。

關於流域治理,總書記一語中的,切中要害。他堅決糾正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修複的舊觀念,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他在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2019年9月,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如下要求: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2020年1月3日,總書記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專題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總書記的要求部署,無疑是各級党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根本遵循。

6.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流域治理要堅持系統觀念

湖南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幹重大問題》中強調,“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党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對流域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怎樣的依循?

歐陽雪梅: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就要求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流域治理也要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實現“十四五”發展藍圖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繪就生態底色。

11月14日,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出問題根源,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複和保護;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長江上中下遊、江河湖庫、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複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建設美麗、富饒、安瀾長江所必須遵循的。

7.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願湖湘“一江一湖四水”清澈綿延後世,惠澤億萬人民

湖南日報:作為從湖南走出去的學者,您認為以“一江一湖四水”為載體的湖湘流域文化,有哪些顯著特質?以流域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可以有一些怎樣的抓手?

歐陽雪梅: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促進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湖南在1998年的洪澇災害之後,開始跟自然“和解”,政府開始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工程,對湘、資、沅、澧泥沙淤積與廢水排放進行治理,清理西洞庭歐美黑楊,禁止洞庭湖捕撈等,成效明顯。但長期過度開發利用和自然因素的雙重作用,河湖的許多問題具有累積性,河湖管理保護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河湖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需要對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求尤其是生態修複要求,以“一江一湖四水”系統聯治為重點,做好全面規劃,統籌抓好長江流域江河湖庫系統性保護和修複,打好汙染防治持久戰、水安全保衛戰,統籌推進長江岸線治汙治岸治漁,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力求在恢複生物多樣性上取得新進展。

具體抓手是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壓實党政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負責制為主的河湖長制責任;同時,通過發展文化和生態特色旅遊等新業態,讓原住民在自然資源環境也能直接受益,這樣讓原住民因為成為利益共同體而成為生命共同體;並貫以屈原的求索精神,範仲淹的憂患意識,周敦頤貫通天人的德性修養,王船山的“實事求是”思想,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的實幹,如此,長江“雙腎”之一的洞庭湖一定能早日恢複昔日浩淼無邊的模樣,確保“一江一湖四水”清澈綿延後世,惠澤億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