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6日 -
:
瀟湘晨報
瀟湘晨報官方百家號
天氣預報是怎麼誕生的?天氣預報信息能精確到街道?氣象台裏藏著哪些黑科技?你在月球上有多重?帶著諸多問題,11月20日下午,第八屆南都街坊口碑榜深調研第六站,選在了深圳市氣象局。南都民生調研團走進氣象知識課堂,揭開氣象預報背後的那些秘密,並深入探討氣象科普與預報信息之間的關系。
調研走訪
走進竹子林,體驗一場“氣象知識之旅”
看上去是一棟辦公樓,走進去又像是一座博物館。11月20日下午,南都民生調研團走進了深圳市氣象台竹子林科普園區,開始一段“氣象知識之旅”。
據介紹,科普園區借助3D技術、VR技術,DLP大屏、拼接屏、透明屏、小球大世界等高科技,結合多媒體技術呈現出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的展示效果,展示內容涵蓋氣象科技、二十四節氣、氣象知識宣教、天文科普等部分,特別是為參觀者提供立體化、數字化、可觸化的全新氣象科普互動體驗。例如參與者可切身體驗VR漫遊感受大風及台風天氣的沉浸式效果。
二樓的體驗館的“小球大世界”就是一顆直徑大約1.2米的地球模型,它能實時“預報天氣”。這顆球由市氣象局引進美國國家海洋與氣象管理局衛星影像,通過計算機控制四路投影儀影像進行無縫組合,將全球衛星雲圖或影視信息等數據全景呈現,最終投射到球幕上。實際站在這裏看這顆球,感覺像站在外太空看地球一樣,能看到地球的地形、水文和大氣的樣貌,以及最近一個月以來的海洋和大氣變化情形等。
而站在天體體重秤前,能夠體驗你在九大行星及月球上有多重,有月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體驗下來站在木星上是最重的。例如某人站在地球上的體重是83kg,他站在木星上的體重就是210kg,而站在月球上時體重最輕。
天氣預報如何誕生的?來源於三四十塊屏幕的大數據
除了各種有趣的氣象知識科普,園區還承擔著辦公作用,平時大家看到的氣象預報就是從這裏誕生的。天氣預報的大致過程包括雷達觀測、數據分析、天氣會商等等,每次天氣預報都是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與對比,最終用算法得出。隨著高科技手段的提高,這幾年人們也是感歎天氣預報“越來越精准”。
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緊張的日常工作。這裏最多的就是各種屏幕,氣象觀測系統包括陸海一體、天氣實景、天文與空間天氣、智慧城市、氣候與環境氣象、惡劣天氣呼叫、臨近預報決策等等平台系統,大大小小的屏幕有三四十塊,工作人員依據屏幕上的數據變化,做出天氣預警判斷。
隨著大數據的輸出,在預警中心得到的監測結果,最終還要通過生動的節目展現,因此在氣象局也設有錄播廳。錄播廳看上去只有幾台屏幕和一張綠幕,但是實際上卻內有乾坤。在這裏實時播報天氣情況,虛擬演播廳可通過實時渲染、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等方式,讓主持人的播報“活”起來,最終制作成平時大家看到的天氣預報和氣象天文知識進行權威解讀節目。
在園區,工作人員還介紹了深圳的整體天氣情況。據悉,深圳地處華南沿海,珠江口西岸,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短冬,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澇季節特征明顯,汛期(4-9月)濕熱多雨,其餘時間乾燥少雨。年平均氣溫23.0℃,歷史最高氣溫38.7℃(1980年7月10日),歷史最低氣溫0.2℃(1957年2月11日);一年中一月最冷,平均氣溫15.4℃,7月最熱,平均氣溫28.9℃。
座談會
市民想了解氣象知識,可線上線下參與活動
隨著對於如何做天氣預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民生調研團在實地調研後開展了座談會。
深圳市氣象台工作人員介紹,多年來圍繞“提升市民防災減災能力”“培養城市創新土壤”“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三個核心目標,深圳氣象台推進了氣象防災減災科學教育、科普資源、科技傳播能力、科普基礎設施和科普人才隊伍等基礎條件建設。
其中,深圳市氣象台的氣象天文科普場館體系,包括了深圳市氣象台竹子林科普園區和深圳市天文台科普園區,基地總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實際開展氣象天文科普活動面積約33400平方米。
除了線下以外,2020年3月23日還推出了深圳氣象天文線上虛擬科普館,足不出戶實現科普“雲遊”,市民可通過該平台在線雲遊氣象台、瀏覽科普作品、學習科普課件、參加科普活動,實現線上實景導覽、語音講解、彈幕互動、自媒體互動,進一步打造虛實一體科普基地,推動氣象科普數字化、網絡化,全域開展氣象天文線上線下科普服務。
與此同時,每年的“深圳氣象公眾開放日”系列活動,具體形式包括深圳市氣象台科普基地實地參觀、“深圳氣象小博士”科普講座及氣象小主播互動體驗等環節。
南都民生調研團走進氣象局,感受到了什麼是智慧城市
在座談會上,南都民生治理觀察員、深圳市人大代表、龍城高級中學(教育集團)党委書記、總校長馬銳雄表示,“在精細化和精准服務方面,我感到氣象服務工作做得越來越細致了,一些預警信息甚至能精確到每一條街道,這讓我感到很震撼。”馬銳雄說,這次調研也了解了市氣象局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所開展的工作,為南都聚焦民生領域和群眾關切的務實作風點贊。
民生治理觀察員、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減災救災聯合會會長楊勤則建議,一方面以科技手段發展氣象;另一方面建議重點做好科普氣象相關工作,要從小培養好“氣象小達人”。楊勤還說,街坊口碑榜是南都多年以來的王牌欄目,家喻戶曉、品牌遠播,南都組織民生調研團走進氣象局讓更多人了解氣象預報的運作過程。
龍崗區市民代表王豐表示,感謝南都街坊口碑榜給予的機會,讓他以民生體驗官的身份走進深圳市氣象局,切身體驗了解深圳智慧氣象平台是如何運作的,氣象工作也可以通過這麼多元的方式進行宣傳普及,這次體驗既漲知識,又被市氣象局創新、多元、長效化的宣傳工作實力圈粉。希望氣象局能夠繼續多多組織線上線下的科普宣傳活動,讓更多人可以來學習、去傳播。
隨後,南方都市報和深圳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都發表了總結講話。深圳市氣象局副局長蘭紅平說,感謝南都街坊口碑榜活動讓更多人可以關注民生實事。今年深圳市氣象局更加注重科普工作,把老百姓想關注的氣象預報信息更加用心去做好。蘭紅平透露,深圳市氣象局接下來將繼續推動氣象科普工作“走進校園”、“走進企業”等,從線上線下等全方位途徑,為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氣象天文防災減災科普服務。
南方都市報社党委委員、副總編輯陶然則表示,此次在氣象局感受到了什麼是智慧城市。對於氣象局的智慧城市運用,可以概括為:線上全媒體、線下多場景。南都民生調查團走進氣象局,感受到了政府部門致力於在科技上不斷優化,促使用戶連接的不斷完善,實際上這就是在為老百姓辦實事。與此同時,精准的內容生產一定是需要創意做支撐,希望南都可以和氣象局共同努力,為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做出貢獻。
調研統籌:南都記者 陳榮梅
報道統籌:南都記者 傅靜怡
采寫:南都記者 傅靜怡 蔡宇晴 陳榮梅
攝影:南都記者 胡可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