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7日 -
:
呂海峰專欄
優質創作者
文/呂海峰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張家口曾經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除了硝煙烽火彌漫、邊城號角長鳴的古戰場,它還是個名播四海的內陸商埠、旱碼頭,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俗稱的東口,直至最終成為了一個通往草原的重要關口。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東口和西口曾經都讓一些人走出了萬貫家財。其中的東口——張家口,由於處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等地理單元的交匯點,所以,素有陸地商埠的天然美譽,而從張家口大境門外延伸出去的“張庫大道”,則更是一條曾經載金馱銀的國際商道。
想當年,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張庫大道就足以與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相媲美了。這條大路始建於明朝,盛於清朝,衰於民國。幾百年之間,曾經有無數背褡褳的、牽駱駝的、駕勒勒車的、趕趟子的,漢人、蒙古人、俄羅斯人,鹽來茶往,盛景頻現。
當然,無論是東口也好,還是西口也罷,這裏所提到的“口”,都是指長城之口,也就是長城線上通往草原或長城外的關口。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啥是個“東口”?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下啥是個“西口”?可以說,“走西口”其實就是當時一條貧苦人家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從晉、陝、直隸等地前往草原或者關外遷徙的流浪史,是由每一位窮苦人家用血淚寫就的史詩。
東口與西口的分界點,最早的概念應該是在雁門關外黃花梁上一個現在叫棋道地的地方,也叫“殺虎口”。但後來,也有將包頭譽為西口的歷史。“走西口”歷史頗為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在蒙古的俺答汗與明廷談判“議和”之後,許多漢民就以“走西口”的方式來到了草原,並長期定居。
相對於“走西口”而言,“走東口”的範圍就顯得有點狹小。也就是說,“走西口”的區域特別廣,也包括張家口地區在內,但並不僅僅是指張家口。但“走東口”,可就不一樣了。“走東口”主要就是指張家口城區。那麼,張家口城區為何又被稱為東口呢?在這裏主要是指張家口的大境門和小境門。
同時,“走東口”的人和“走西口”的人還有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走東口”的人基本上都是當時一些有錢的商人。他們之所以“走東口”,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為何有很多有錢人都往深圳淘金一個道理。主要就是因為張家口這塊黃金寶地,非常適合投資。為此,這些有錢的商人或抱著僥幸,或投親靠友,或帶著本錢、商品紛紛來到了張家口。
當然,他們來到張家口之後,也不負其所望,很多商人都在發了大財,並衍生出了著名的“東口文化”,張庫大道也由此而聞名。並且,伴隨著我國內地的茶葉、絲綢、布匹以及細貨等源源不斷地運銷到蒙古草原乃至俄羅斯,蒙古草原的馬匹、牛羊、皮革也隨之進入到我國,而張家口就是當時重要的一個關口或稱“中轉站”。(呂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