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北京冬小麥出苗啦,長勢如何?千裏外太空傳來答案!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8日 -
: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日報報業集團

“這些都是我們村裏種了冬小麥的地塊。”小宋點著一個個“小黃框”告訴記者。對村莊地形熟門熟路的他只消掃過一眼,甚至能在圖中立即指出我們所處的那個地塊。

通過這張圖,常舍村冬小麥種植區域一目了然,而北京種植冬小麥的數百個村莊,各自都有這樣一張專屬畫像,有效保證了數據的精准度。

“冬小麥畫像”如何繪就?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工作人員臧克介紹,這要歸功於遙感技術的使用。

“我們通過高分系列衛星,輔以一些商業衛星,對同一區域拍攝兩張圖片。一張是普通彩色地圖,另一張是紅外遙感圖。”

他解釋,地球表面不同植物,對於太陽光的反射都有各自波段,衛星接收器可以根據需求去接收這些波段,“比如冬小麥對應的近紅外波段在衛星照射下,在遙感圖中就顯得特別紅。”

一場秋雨一場寒,到了現在這個時節,華北平原地區花葉凋零,田裏唯獨剩下的綠色就是冬小麥,正是用衛星進行遙感統計的好時機。

臧克稱,得到一個個冬小麥種植村莊的遙感圖後,調查人員會將“紅彤彤”的地塊圈出,和普通彩色俯瞰圖一起發放給相應村莊。村統計員只要兩張圖一比對,就能立刻判定那些圈出的地塊到底是不是冬小麥。

“因為冬小麥和草坪有點像,偶爾也會有不是的情況,那就直接在圖上劃掉。”臧克笑言,調查人員將這種方式稱作“看圖畫畫”,無論村統計員是什麼知識水平,都能勝任這項工作,且准確、高效,減少基層“兩條腿”核查的工作負擔。

一錘定音

從“報什麼是什麼”到“有什麼報什麼”

將冬小麥種植地塊精准識別出來有什麼用呢?眾所周知,糧食統計工作十分重要,莊稼種在哪兒,產量到底是多少,夠不夠吃……關乎後續一系列科學決策的制定。而糧食統計最重要的兩項因素,一個是畝產量,另一個就是種植面積。

“這麼多年下來,我們對於一畝地的產量,采用實割實測方法,已經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測算流程。相比之下,由於各地習慣說法不同,又常處於變動之中,想要確認種植面積難度很大。”臧克介紹,早期做法是從村裏開始,一級級將種植面積上報到市,審核時只能憑借調查人員過往經驗,再結合曆年數據以及每十年一次的農業普查數據,沒有太多其他參考。

2007年,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啟動了“北京市統計遙感業務運行系統研建”項目,嘗試將遙感技術用於地表糧食作物的統計。識別出種植地塊後,再結合比例尺,就能准確算出種植面積,並與基層上報的數據進行互相校驗。臧克回憶,剛開始二者之間存在差距,雙軌運行、校驗了幾年後,差距漸漸消失,從而基本實現了如今的單軌統計。

“五月底,我們將從各個村收上來的圖做最終核定,計算種植面積,6月上旬開始做實割實測,測出畝產。二者相乘,北京市小麥產量就出來了。”

臧克表示,除了小麥,對於北京另一類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也是類似的統計手段。只是玉米統計節點在8月中旬,且因其種於山中,上面如果有更高的植物,遙感統計會稍難一些,需要人工從地面輔助調查。

除了北京,在外地農業大省,遙感技術也廣泛參與到農業生產之中。2014年,統計部門使用遙感技術測算出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在各種數據眾說紛紜中“一錘定音”,得到當地、商務部、財政部等廣泛認可,也證明了遙感調查方法對路可行。臧克笑言,原來老統計有句話“報什麼是什麼”,現在則變成了“有什麼報什麼”。

農作物長勢、災害監測……遙感技術發揮的空間正愈加廣闊。而除了“不會動的”,北京調查總隊也在將統計對象擴展到畜牧養殖業。

臧克介紹,北京現在共有34家規模化養豬場,定位都已經全部掌握,各自建築面積在圖上也可以測算出來。“一頭豬所占平米數是有限的,經過反推即可大致知道每個豬場的規模。跟豬場實際上報數據對比,互相進行檢驗和制約。”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魏婧

編輯 匡峰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