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家居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01日 -
:
歷史滄瀾
中職教師,歷史達人
01
引子:
我們現在的家居風格越來越多變,有什麼簡約風、田園風、北歐風、英倫風、中式風、西式風……反正對家居這塊不了解,各種裝修術語也是一頭霧水,有錯也請見諒哈。要說的是,不管什麼風格,家裏掛幅畫,或者書房掛幅山水圖,好像立馬能提升主人的審美品位。我們戲稱為,文藝範
。
但是,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掛畫就是十分流行的裝文藝必備神器了。我們知道"點茶、焚香、插花、掛畫並稱宋朝四般閑事,但正是這四般閑事,恰恰體現了宋朝人對雅致生活的追究。在這四般閑事中,點茶、焚香、插花都需要物料與時令的配合,也需要一定的技藝,技藝不好,很容易露怯出醜。
惟有掛畫,是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可保留的審美需求,從《清明上河圖》等存世名作中,不難看出宋代文化的繁榮不只存在於士族大夫中,平民也有附庸風雅的氛圍。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點茶、焚香、插花因費時費力費錢財,越來越淡出人們視線。只有掛畫,似乎一直經久不衰,到了現代了也成了家居擺設的一個重要體現主人文化的裝飾品。
今天,我們就借著熱播的兩部以宋朝為背景的電視劇《知否》和《清平樂》,來說說宋朝的"掛畫"這件雅事。
宋朝的文人似乎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藝術範,其實不止是宋朝文人,整個宋朝社會,似乎都對風雅、文化特別熱衷,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兩點還是簡單粗暴概括起來就是1、有錢,富裕。2、文化人地位高,備受推崇。
02
掛畫的歷史發展和宋朝文人畫的意境
在宋代人的朋友圈裏,懂得字畫是最基礎的修養,每逢雅集,文人們紛紛拿出收藏的得意名畫來共同鑒賞,高談闊論一番,這就是"掛畫"。作為宋代文人士大夫雅集的重要活動,掛畫講究內容和形式,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
在《清平樂》中隨處可見的掛畫。多以山水畫為主。中國山水畫的孕育期可以追溯至魏晉時期,此時的山水大多是人物的背景。由唐入宋後,中國繪畫藝術的主題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在唐代的畫作中,最常見的就是與政治、宗教、倫理相關的題材,多以人物畫為主,比如《曆代帝王圖》、敦煌壁畫裏的飛天圖等。
到了宋代,文人的地位逐漸提高,文人將繪畫視作修身養性之道,繪畫從解答"人與社會"的問題,逐漸轉向了解答"人與自然"的問題。花鳥、山水等陶冶心情、問道自然的題材大量出現。
文人的山水情結,其實早在魏晉時期就已萌發,從陶淵明、謝靈運,到唐代的王維,一批山水詩人隱居山林,感受自然,並提倡詩畫一律,創作了諸多描寫田園、山水的詩篇與繪畫,比如王維就留下了著名的《輞川集》與《輞川圖》。這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傳統,是山水畫得以獨立並發展起來的重要推動力。
兩宋時期,山水畫達到了藝術的巔峰。這也是宋朝文人風骨和志趣的體現,比如蘇軾的好朋友王晉卿,熱衷於"藏古今法書名畫,常以古人所畫山水置於幾案、屋壁間,以為勝玩";神宗年間被稱為"當時第一"的山水畫家郭熙在總結了他一生繪畫理論的《林泉高致》中闡述了所謂的"林泉之志",就能很好的解釋為何在宋朝,山水畫能得到文人一致的推崇。
"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鬱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斯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
這種文人對山水的情節在《清平樂》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塵世太紛擾,山水多悠趣。然而世人為紅塵所牽絆,無法逃脫,對於身居廟堂的仁宗君臣而言更是如此。他們只好將心中的林泉之志寄托於山水畫卷之中,不時欣賞揣摩,是看山水,也是看自己的內心。
所以,範仲淹被貶卻作出了《瀟灑桐廬郡十絕》
而歐陽修被貶,長舒一口氣,作詩雲:
百轉千聲隨意啼,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在劇中,雖然權臣呂夷簡和範仲淹等清流水火不容,但他們卻在林泉之志上達成共識。與畫對視,看山水,也看自己;聽松風,也聽心聲。不得不說,在探索內心世界的道路上,宋人的專注與真誠是我們今天難以企及的。
03
宋朝掛畫的方法和工具
文藝範的宋朝人不僅愛好書畫,更懂得將心愛畫作完美融入在家居環境裏。劇中明蘭有了自己的園子"暮蒼齋"之後,便讓使女將母親留給自己的《李娘子鎮守娘子關》掛起。《清平樂》劇組從酒樓商戶、市井風貌到內宅裝修都一一遵循史料,細致入微地複原一切。幫我們找回了宋代人所擁有的真正的"中國式寶藏生活"。
宋代的汴京城裏設有"四司六局",這個機構專門代理宴席、接待的工作,即便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請他們服務。但是,做酒席並不是它唯一的業務,有一個"帳設司"的部門,專門租賃屏風、繡額、書畫名貴物品,"排辦局"則幫你掛畫、插花,把宴會布置成文人士大夫的雅集樣式,這樣就能讓一場宴席辦得特別有文藝格調。
請點擊輸
宋代的茶肆酒館、平民人家均有掛畫的風尚,從北宋的汴京城延續到南宋的臨安城,數百年間掛畫之風未曾間斷。宋代掛畫如此普及,是用哪些工具掛畫?郭若虛提到的"玉畫叉"究竟為何模樣?我們則可通過同時代的圖像資料進一步探究。
京都大德寺所藏《五百羅漢像》中還有一幅"觀音畫像之禮拜"。圖中一童子手持畫叉,畫叉的頂端呈"U"形,勾住懸掛的繩線,其下有兩個飄帶狀的絲絛,被稱為"驚燕"(又稱經帶)
"凡畫軸制裱既成,以紙二條附於上,若垂帶然,名曰驚燕。其紙條古人不粘,因恐燕泥點汙,故使因風飛動以恐之也。"——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7"驚燕"
從記載中可見書畫裝裱中"驚燕"之變遷。此外,圖中還可見畫軸之天杆(上杆)、天頭(舊稱上引首)、幅面、隔水(又稱隔書),地頭(舊稱下引首)、軸杆、軸頭等,但畫心兩邊無框檔,似較為古制的裝裱方式,裝潢形制基本完備。此掛軸是懸於室外空間觀看禮拜之用,是臨時懸掛書畫的一種形式。
04
總結:
《風雅宋》的作者吳鉤說過,宋朝是一個非常具有現代氣息的時代。換句話說,宋人的生活情趣到現代也適用。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複興",在社會人文藝術的影響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隱逸的生活。
掛畫,就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流傳最久,最易普及的雅事。今天,掛畫不僅是家居裝飾提升文藝範的必備神器,也的確能陶冶我們的性情的最簡潔方便的途徑。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