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國際

被神話的日本農業:早已舉步維艱,靠機械化和老年人勉強續命


2020年12月05日 - 國際小編  
   

嶗山咚咚

“強大的”日本農業

所以有很多關於日本農業的文章在朋友圈裏流傳:“日本農民年收入50萬,超過日本白領”;“一個人管理幾十畝地,日本機械化水平到底有多高”;“日本在中國搞農場,閑置5年就為養地”;“日本精致農業到底“精”在哪?這十點讓人驚歎”……

那今天,咚咚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日本農業是個什麼發展水平,到底高到什麼程度?

這次扒得可能有點狠,恐怕會打不少人的臉,希望相關人士不要怪我。一年能掙50萬?種地收入和中國白領差不多

之前在朋友圈裏瘋傳的文章說日本農戶每年收入能達到50萬人民幣,遠超城市中的中產白領,是“住在農村的市民”,把一大批人撩撥地心裏直癢癢,抓耳撓腮似的,就差買機票去日本種地了。

對於網上流傳的那些數據,都不知道轉了多少手,真實性往往非常值得懷疑,要看就要看官方一手數據。日本人的紙面功夫很值得稱道,嚴謹細致:日本農林水產省在自己官網公布了詳細的信息,誰都可以查到,所以我都下載看了,那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

砍掉一半差不多了。

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已翻譯)

這是日本農林水產省對外公布的日本農戶平均收入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到,2017年(數據最近統計年份),日本農戶的平均稅後收入是449.5萬日元,合28.8萬元人民幣。

注意,這個收入不是純農業收入,它還包括約合12萬元人民幣的退休金,還有大約8.9萬元人民幣的農業外收入,
也就是兼職收入,比如說去超市、餐館打工等工作。

靠種地或者養殖的真正農業收入只有12萬元人民幣
,這還加上了數量不菲的農業補貼,還不及一個剛畢業的日本大學生掙得多,和中國一線城市的白領收入水平相當。

正因為靠種地養不活自己,日本農戶只能做二三產業的兼職,所以這部分農民叫“兼業農戶”,能占到了總農戶的80%以上。

這個收入在日本是個什麼水平?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19年3月發布的「工資結構基本統計調查」的結果裏說,日本男性的平均工資差不多是2萬人民幣(337,600日元),日本女性的平均工資大約是1.5萬人民幣(247,500日元),以主流的單職工家庭來算,一年平均24萬,乍一看,日本農民比城裏人掙的多呀,看來“日本農民掙得比白領多”這句話是對的。

日本白領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沒辦法,日本內卷程度太高

其實不然,日本農民的一大部分收入是退休金,把那12萬退休金去了,日本農戶平均收入就變成了16.8萬,只能說日本農民的收入水平和城裏人差距不是太大,但為什麼日本農民都有退休金?其實這不是好事,下文詳細講。

所以大部分的日本農戶其實收入很有限,單純種地連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真正能掙錢的都是擁有大幾百畝土地的大農場主,收入可達上百萬人民幣,他們才是金字塔頂尖上的人,但占得比例很少。

日本的大農場,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區,因為這個地方地多人少

日本農民的收入不僅不高,而且基本不漲,一旦上漲,那就是個大新聞。還是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官方數據,把亂七八糟的都加上,2010年日本農戶的總收入是466萬日元(沒錯,比2017年還高),比上年增加94000日元,增長了2.1%,於是日本當局興高采烈地發布了這個消息,因為距上次日本農戶的收入增長,已經過去了14年。

日本農民的窘境,連日本政府也看不下去了,於是安倍第二次上台之後,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農業農村收入倍增計劃"。具體內容就是10年內將農業總收入由目前的3萬億日元提高到6萬億日元。其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日本農業如今所處的困境讓安倍的幾個舉措寸步難行,“收入倍增”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累了累了,我退了

不掙錢還辛苦,拿退休金還不到時候,日本年輕人自然不會對種地有丁點興趣。要是真能掙50萬人民幣,誰願意擠在東京的地鐵裏當沙丁魚罐頭,住鄉下大別墅它不香嗎?年輕人紛紛進入城市當起了白領,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嚴重問題,日本農業後繼無人,農戶數量急劇下降。

在任何國家,50萬人民幣的家庭年收入都算高的,就包括美國和日本日本農戶的數量,比日本男人的頭發掉的還快

過去日本和中國一樣,農業人口占比非常大,戰敗後大量的就業人口無從安置,只能在村裏當農民,但是隨著二戰之後日本工業的崛起,大量人口進入二三產業,從事農業的人口就一直下降:1960年到2010年50年的時間,農業從業人員減少了79%,到2000年還有389.1萬人,到了2011年剩下260萬,到了2018年直接下降到175萬,而且下滑的勢頭還止不住。

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已翻譯),日本從業就業人數,從2011年的260萬跌到了2015年的210萬,一年跌10萬

制圖:盤古智庫東北亞研究中心,這幾年降得沒那麼狠了,主要是基數變小

再降10年~就真沒了,新鮮血液進不來,只有老人們在苦苦堅守。

日本農戶如同大熊貓一般,最起碼算是個瀕危的等級了

那僅剩下的這些日本農業從業人員是個什麼情況呢?“三老農業":醫療體系成了日本農業的保護神

現如今日本農業從業人員,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平均年齡為66.4歲(2015年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數據),而且這個平均年齡段還在增長。更讓人驚奇的是,日本農業人口從2011年的260萬下降到2015年的210萬,15到85歲所有年齡段的從業人口都在下降,唯獨85歲以上年齡段的農業從業人口在增長。

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 (已翻譯) 2011到2015年,男性農業從業人口變化

這就是日本人自嘲的“三老(老爺爺,老奶奶,老媽媽)農業”。

其實不光是農業,日本各行各業的老人都不少,還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缺乏年輕人,不僅僅是少了個把壯勞力那麼簡單,任何行業都需要有年輕人帶來新鮮活力,不能全指望老頭老太太們搞農業創新和改革吧,爺爺奶奶們把身體養好就算不錯了,一幫接近70歲的老人是農業主力軍,這日本農業再強,能強到哪去呢?

虧著日本的醫療技術發達,飲食結構健康,所以日本人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高壽,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是84.5歲,這要是換成俄羅斯的平均壽命,全日本的地早就撂了。

沒有新鮮血液,日本農業的創新和改革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連基本現狀都維持不住。

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一來,日本國內農地拋荒的現象愈演愈烈,全國耕地面積連年下降,從1961年頂峰的608萬公頃,下降到2018年的442萬公頃,這直接導致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日本人養不活自己了

日本的食用農產品綜合自給率從1980年的72%暴跌到2018年的37%,一些主要的糧食種類,如玉米和大豆,主要靠大宗進口,小麥更是個典型,接近90%是買人家的,還不是全世界的買,而是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出處:日本農林水產省,制圖:NHK電視台,美國占日本總進口小麥的47%

所以說,一旦有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日本就會有大麻煩,而且命根子攥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裏,真要和西方國家翻了臉往咱們這邊靠,恐怕性命難保,只能痛苦地綁在歐美的戰車上。

日本的糧食缺口如此巨大,咱們能給補上嗎?

這下大家就能明白“十八億畝紅線”的重要性了,而不是某些學者說的,全球化時代靠買來解決問題。

吃飯問題自己都說了不算,哪來的力氣和勇氣跟人家正面硬剛?

其實,日本的農業從業人員的質量齊跌,導致日本農業早已喪失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獨有大米還富裕,可以向外出口,但那價格更是一言難盡,100塊錢一公斤,土豪去買吧。養在黃金籠子裏的金絲雀:成本太高惹的禍

日本的天價水果咱們很多人都知道:1600塊人民幣一個的哈密瓜,50塊人民幣一個的草莓,西瓜論片賣……買個菜都要猶豫半天,買水果主要是為了送人。

正因為價格極高,所以日本農產品的賣相必須好看。

日本天價方西瓜

相同的道理,日本農產品的包裝設計普遍非常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和產品的高價格相匹配。

900人民幣一顆的天價新品種草莓

但按理說不應該這樣,沒人種水果,日本還買不起嗎?好歹是資本主義第二強國。為了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與國內有直接競爭的農產品,日本都要收取重稅,這就是日本的農業保護政策,誰讓自己本國的農業沒有國際競爭力呢。就比如日本最重要的農產品——大米,進口關稅最高時能達到778%,國內6塊錢一公斤的大米,到了日本要賣46塊錢,水果收的稅就更高了,這賠本的買賣,自然沒人幹。

不收重稅也行,還有別的辦法。就說茶葉吧,自從咱們中國加入WTO以來,日本的進口茶葉農殘標准一年比一年高,檢測項目由原本的71項增加到了276項,而且每年還在增加,但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日本的標准中,有些農藥給出了最大殘留限量,而那些沒有給出標准的農藥,一律按照0.01毫克/千克執行,意思是直接告訴你了,這些農藥你一樣也不能用。

日本通過提高農殘指標,建立了一個綠色壁壘,用來保護日本的茶農利益。

所以中國的茶葉要賣到日本去,是非常困難的,也不是沒有,很多野生茶樹可以達標,可問題是這些茶葉中國人都搶不過來,當然也舍不得出口到日本。

日本為什麼以抹茶為主,磨碎了就看不出是機器采的了

日本農業保護和農業補貼政策,其本質就是抽城市人口的血,來反哺農業人口,
但我們不能說人家這麼做就是錯的,如果允許國外農產品平價進入,就算不是傾銷(出口價比國內市場價低),也會摧毀日本農業,因為日本農業的生產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敬畏自然?日本農業離不開藥罐子

很多媒體說日本的農業非常綠色環保,農藥和化肥一概不用,是有機綠色農產品。其實這個說法和日本農業的現狀有很大矛盾。我把道理一講,大家一下子就都明白了:

農藥化肥的目的是為了增產,如果不使用,產量就會下降,成本就會增加。舉個例子,種莊稼要除草,一般情況下要使用除草劑,過去用百草枯,現在用草甘膦什麼的,往地裏一撒很方便,成本還低。

百草枯水劑現在被禁用了,因為對人體毒性太大

但除草劑有一定毒性,你不是要做有機或者是純天然的嗎,可以,手工除草,或者是找工人鋪設地膜,這成本就這麼上去了。

我們農場在鋪設地膜除草

除草還只是其中一個步驟而已,其他的環節也一樣,成本蹭蹭地漲,所以有機的東西價格比一般市場價的高出很多。

日本農業的問題是什麼?地少,人工貴,人手又不足,所以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也高,所以要想盡辦法把成本降下來,那就得增產。

對日本來說,拼命提高單位產量才是王道

你什麼肥料農藥都不用,這價不就又上去了?西瓜都論片賣了,難道以後要按克賣嗎?

所以日本在增產方面的技術水平很高,比如培育良種,研發高效化肥和農藥,這才是日本農業強勢的地方。

實際上,日本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在全世界是數的著的。之前有日本媒體爆料,說日本的每公頃土地農藥使用量全球最高,遠高於其他地方。

我前文提到,數據要看官方的,野路子的數據少看,日本的農藥使用量應該沒有這麼高。但這次沒有官方數據,從過去的報道的幾個數據來看,中日韓的農藥使用水平差不多。

那日本農業“天然、綠色、健康”的印象是怎麼來的?之前日本在國內外分別搞了幾個實驗性的綠色種植項目,結果傳到國內就成了“日本農民基本不打藥不施化肥了”,舉個典型的例子:

2006年,朝日集團等幾個日本企業受山東省邀請,在萊陽搞了一個“朝日綠源”農場,總共1500畝地用來養殖奶牛,種植玉米、小麥、草莓等,租期20年,搞循環種養殖。

頭兩年什麼也不幹,荒著,就養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甚至不除草”,一畝地的產量僅是當地農民的一半。當時那個轟動啊,各種報道鋪天蓋地,各種驚歎一直傳到現在,很多國人紛紛說:“看看人家”,“我們要跟日本人學習科學農業,綠色農業!”

結果就是2016年日本人把農場賣給了新希望集團,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太高,打不開市場。日本人這套在中國都玩不轉,更別說在日本本土了。

這個沒關系,日本人一開始就說了,不考慮盈利,本來想做一個農業示範性項目。

你以為人家這是賠本買賣嗎?絕對不是,說白了,這就是個公關項目,就是要向中國展示日本的綠色種植形象,“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綠色可持續經濟”。

這錢花的,不虧。

可人家在國內不這麼搞呀?規範農業,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非常大,即使不是全球第一,也數得著了。

不過日本農業厲害的地方在於,雖然使用化肥和農藥的數量很大,但是農殘少,因為日本研制的農藥揮發性強,滲透率低,農協的管理嚴格,產品可溯源,所以日本農戶的農藥不僅研發更新速度快,使用也比較規範,嚴格遵從安全采摘間隔期,所以問題不大,這才是咱們需要虛心學習的地方。機械化:日本農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農民數量少、年齡大,逼得日本農業必須進行機械化,否則別說人力成本,就連人力都不夠。

這也是很多國人欽佩日本農業的地方:看人家日本,一個人就能管幾十畝地,開著農機自己就把活幹了,還掙得這麼多,咱們應該好好跟人家學習!

要真是這樣,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去當農場主?

日本農業的機械化水平確實非常高,“一個人管幾十畝地這個說法”是真的,但有個問題,不是所有農作物種植都能用機械化解決,只有種水稻、大豆、小麥等有限的作物可以全部機械化生產,因為這些作物的種植過程比較簡單,但其他種植過程複雜的品類,靠機器暫時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大量的工作還得靠人去完成。

水稻因為種植過程簡單,非常適合機械化種植,但別的農作物可不一定

一些媒體人坐在辦公室喝著咖啡寫著稿子,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問題,這就叫理論脫離實際,真正下地幹過活就知道這種說法不靠譜。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水果種植,就拿我們自己的采摘農場來說,現在種了兩種水果,草莓和葡萄。

這草莓種起來還不算太複雜的,但從蓋完大棚,種上草莓開始,就需要不停的管理,為了節省人工,用的是滴灌技術,但鋪地膜除草、噴灑農藥、施有機肥、買蜜蜂傳粉、補苗、掀被通風、蓋被保暖等一大堆的工作都需要人工去幹,有些工作還得每天做,而且靠機器完成不了,幾個工人一天也閑不住。

我們不用除草劑,就只能是像這樣鋪設地膜,鋪膜前還得人工除草

大棚的被子需要每天卷起來通風,冷了在放下保暖

這還是草莓,種葡萄更是個大麻煩,需要投入的人力比草莓多得多,而且操作更複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了,難道你上邊說的哪些工作不能全用機器完成嗎?這不正是農業機械化改革的意義嗎?

可以啊,給我2個億,我們找個大學或者研發機構試試,看能不能搞一個完全不需要人工,全部智能化種植大棚,然後每斤草莓賣5000塊錢,歡迎大家購買品嘗。

不管采用什麼方法,農業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成本問題。

這還是種植方面的工作,搞農業其他的雜活也不少,就比如說修路、打掃、買材料,刷漆防鏽……這也是機器能完成的?頂多是輔助,主要還是人去做。

上個周鋪路,四個工人用了兩天半的時間

我並不是在否認機械化種植,機械化一定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就比如日本進行機械化改革之後,每公頃水稻種植生產時間減少了85%,大幅降低了成本。但問題是,大部分農業種植領域,到現在還遠遠沒有到完全機械化、智能化的地步,要是有這好事,為啥日本一個哈密瓜賣1600元?人工成本依然是大頭。

另外,機械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規模化,擁有土地越多,機械化帶來的成本下降越明顯
,但這正是日本農業的瓶頸所在,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又多,每戶耕地很有限,2017年日本農戶的平均每戶耕地面積為2.41公頃,也就是36畝地,看著挺多是吧,其實遠沒有那麼多。

第一,這36畝地是包括了北海道之後的數據。

北海道農田

北海道十九世紀中期才被日本正式合並,地廣人稀,占日本總耕地面積的22%,平均農戶耕地面積是28.2公頃,約合423畝地,是日本其他地區農戶的10倍還多,
這才是真地主!掙得確實比日本白領高多了,以後大家要是碰上個自稱“北海道農民”的人,可千萬別小看人家。

但其他地方的日本農戶可沒有這麼多地,50%的農戶還不到15畝地。

第二點更厲害,就是日本農林水產統計的農戶中,那些銷售額沒超過50萬日元、種植面積在0.3公頃以下的不算,要是算上這些小農戶,平均耕地就更可憐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美國是多少?平均一戶2970畝,澳大利亞比美國還高,就連人口密集的歐盟,戶均也有210畝,雖然人力成本都高,都是機械化生產,戶均36畝的日本自然無法和這些國家的農業正面競爭。

所以日本的機械化程度雖然高,但只解決了有沒有人去種地的問題,並沒有解決農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日本農業,輸在起跑線上

由於地理環境、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等因素制約,日本農業先天不足,不具備農業大國和強國的條件,只能後天發力,盡量彌補劣勢,比如日本在育種技術、農藥化肥研發、機械化種植等方面非常強悍,而且依靠強大的機械制造基礎,可以制作功能強大的農機設備。這些都非常值得咱們學習,但這一切,無法阻擋日本農業在下滑的路上一路狂奔。

日本新發明的無人采茶機,日本的人工成本無法負擔手工采摘,只能使用機械,但機采茶在中國不受歡迎

揭露日本農業的真相,並不是幸災樂禍,相反,中國農民和日本農民是惺惺相惜的,因為日本農業發展出現的問題,正是中國農業目前,或者是馬上要面臨的問題。

比如說:農村空心化,村裏的年輕人大量外流,都是老人在種地;耕地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從事農業生產收入不高,缺乏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後繼無人;現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面對國外農產品價格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農戶平均耕地面積小不說,還松散,進行機械化生產有很大困難。

所以,日本農業對中國來說有很強的參考意義,日本踩過的坑,比如日本農協對於農產品銷路的絕對壟斷,我們要警惕;日本制定的一些合理政策,比如重點扶持骨幹農戶,以保證農田的高效利用,我們要借鑒;日本先進的農業研發技術,我們要奮起直追。

致敬日本農民,勞動人民最光榮,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

最後咚咚想說,都快2021年了,眼瞅著國外的月亮是越來越方,咱們的腰杆子是不是也該硬起來了,要用平和、冷靜的心態看待其他國家,而不是盲目地追捧崇拜,這樣才能認清現實和自己,趨利避害取長補短,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原創不易,如果大家喜歡咚咚寫的文章的話,歡迎點贊、轉發、收藏、評論,謝絕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