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少帥作為重要時間節點的關鍵人物,千秋功罪怎麼說?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14日 -
:        
 

珍珠大笑

“雙十二事變”又稱西安事變。八十四年前的今天(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東北軍青年軍官孫銘久奉命率少帥的衛隊赴華清池捉拿蔣介石;楊部十七路軍則同步扣留了陳誠、蔣鼎文等國民党大員。

十三天後,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使兵諫得以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由內戰轉為抗戰的一大轉折點而載入史策。

但後來張學良不聽中共勸告,執念於送“義兄”蔣介石回南京。蔣介石到南京後則變了臉,背信棄義地將張學良長期監禁,楊虎城更是慘遭殺害。

這次事變中,張學良之舉總體上看獲得了各界尤其是共產党方面的積極肯定。

02

張學良的一生,都與事變聯系緊密。與“雙十二事變”影響並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在此五年多以前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華軍隊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並發動了一場侵華戰爭。在已經易幟國民党的東北軍首領張學良“不抵抗”的嚴令之下,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東北軍殊少有力抵抗,節節向山海關內敗退,致使日本關東軍很快就侵占了東北全境,並扶持滿清廢帝溥儀在長春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1931年以前,張學良順利接班乃父,已經儼然一個新的“東北王”。九一八事變後,他卻被全國上下視為“不抵抗將軍”,遭萬人唾棄、謾罵,也有人批他是“千古罪人”。

03

“千古罪人”與“千秋功臣”這兩個截然相反的稱謂,出現在同一個人的頭上,這也太撕裂了,也不准確。

那麼,到底哪一頂冠帶適合張少帥呢?我傾向於前者。為什麼呢?

所謂“千秋功臣”也好,“半世功臣”也罷,是西安事變後我党對張學良的評價,匡定了大家的看法。

說白了,党史和中國革命史、現代史的看法就成為了大眾的看法。這就是所謂官方看法與大眾看法的重合。

但是,後來事情又有了新的變化。

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軟禁多年的張學良,獲得人身自由後,1990年底接受了日本NHK記者的專訪。

已經垂垂老矣但心智十分清楚的張學良直承:“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

“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當時沒想到日本人會大規模地進攻,所以判斷,不可乘日本軍部的挑釁而擴大事件。”

此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所有的鍋,都是他一個人背了,主要矛盾的點都集中在他身上。

其實,少帥這還是在找借口,想來當時他只是想保存實力,不想和日本人血拼。因為一旦打起來,除了東北軍,別的軍閥也好,蔣介石也罷,恐怕都指望不上。

張學良的小九九,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說到家,這張少帥還是缺乏血性。皇姑屯事件,他的親爹張大帥叫日本人搞死了,最應該帶兵抗爭的就是他。

我們往大了說,少帥器局太小,在民族大義上犯了糊塗,以為只要有人有槍有部隊,到哪都吃的開,不想蠻不是那麼回事。

東北軍離了東北也就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加上西安事變後少帥被老蔣軟禁,群龍無首的30萬東北軍被分散派往多個戰區,陸陸續續被打滅,撤番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由此看,張學良以解除了禁錮的自由之身,和清醒的神志,在無欲無求的晚年承認這些事,是可信的。

由張學良來承擔“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的主要責任,那恐怕就坐實了“千古罪人”一說罷?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

我是珍珠大笑,資深媒體人,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喜歡“讀舊書唱老歌喝陳酒品新茶偶爾吟風弄月”,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