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大學

助力城市街區改造,高校老師譜寫民生答卷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28日 -
:       
 

紅網

紅網官方帳號

湖南師範大學和開福區連升街社區聯合建立的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共同營造社,成為湖南首創。

2019年,沈竹團隊協調連升街4號文物修繕及貢紙博物館事宜。

紅網時刻記者 楊豔 長沙報道

長期以來致力於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的有機融合,行動導向、實踐為先、產教對接、服務社會是湖南師範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的辦學宗旨。該院藝術設計系的沈竹老師所領銜的環境藝術設計團隊便是踐行其辦學宗旨的一個代表。

作為區域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研究室主任,沈竹一直關注設計教育與社區、民生的聯系,不斷在建築與環境改造的社會實踐中為學生尋找學習題材並創建活動課堂。在他看來,建築的每個細節都關乎居民實實在在的生活,只有關注民生體恤民情,才能讓建築設計變得更有意義。

改善街坊生活 詮釋建築設計的民本情懷

身為一名設計師,沈竹有一個為老舊社區服務的夢。

沈竹大學畢業後曾在湖南省輕工紡織設計院擔任電氣工程師。2000年,因被社區抽調參加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他第一次全面接觸老舊社區和棚戶區的居民,推開一扇扇門,他傾聽到了民意。

半年調研深刻地影響了沈竹的職業規劃,他開始在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旁聽,跟隨老師測繪文物建築,並成功考上建築系研究生。2006年畢業後任教於湖南師範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用建築規劃設計造福民生的夢想開始改革落實。

潮宗街歷史街區不僅有為數眾多的老宅和歷史遺跡,還是湖湘近現代創新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間的連升街4號,是一處被列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兩層磚木結構小樓,也是原住民鄒向中譚淑蓮夫婦和兒子鄒鑫的家。1947年,來自瀏陽張坊鎮的造紙匠人鄒肇篁三兄弟購得此地,建造了兩層小樓和院落,在這裏制造的“丁貢紙”曾遠銷國內外,一時繁花似錦。後由於各種原因,家業衰落,院子逐漸淪為逼仄的危房。

鄒家後代過著困苦的生活:丈夫患病,家裏主要靠55歲的妻子佝僂著身體為人縫制衣服拉鏈支撐;身高一米八的兒子鄒鑫只能睡在1米6的床上,即使剛剛動完背部手術;院落破敗,甚至沒有基本的衛生設施,每天早上鄒家人還要到小街對面的公共廁所倒馬桶。

我們生活的城市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在城市有機更新之前卻是許多老舊街區原住民的生活縮影。

“潮宗街的造紙工匠”鄒鑫正在制作竹漿紙。

“城市有機更新中,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居民實實在在的生活。”2018年,沈竹老師作為主創設計師之一參與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鄒家是傳統手工藝貢紙的工匠的後人,在對這家人及其親屬進行走訪後,沈竹團隊確立了傳統貢紙手工非遺傳承、手工作坊推動青年創業與老舊街區規劃改造三位一體的“大設計”方案。將歷史街區改造與市民創業就業有機結合。不僅為街區做建築規劃設計,還聯絡街道社區進行困難幫扶,組織科研團隊進行文化遺產調研、邀請權威專家進行非遺政策和法律知識的科普,聯系非遺傳承人傳授造紙技能,同時邀請專家共同指導貢紙青年傳承者鄒鑫進行創業項目申請。

兩年以來,經過政府、高校、專家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連升街4號進行了專業的文物修繕,並開始籌建“湖南貢紙博物館”,鄒家主婦譚女士根據沈竹的文創設計方案,用自己的縫紉技能為貢紙制作布藝包裝,一家人希冀用雙手在祖輩的老房子裏創造美好的生活。而潮宗街“貢紙非遺技藝的傳承”被確立為2020年湖南省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鄒鑫主持的“一種傳統貢紙造紙技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創新與創業獲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他將人生中造的第一張竹漿紙送給了沈竹老師。

“貢紙博物館,這是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體空間的社會創新嘗試,我永遠相信,文化的根源來自於老百姓,他們能帶給我們溫暖和強大的力量。”沈竹說:“道不遠人,做好身邊事、珍惜眼前人,這就是我的幸福觀。而我追求是為了讓我遇到的街坊們能夠愉快地聊天、生活。”

助力社區治理,傳遞“共同營造”理念

2019年10月,社區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影像連升”社區手機攝影比賽。

“城市治理要以人民為中心,城市有機更新建設不僅僅是修房子,而是修人心。”在潮宗街,沈竹推廣著一個重要的理念:“共同營造,突出以人為本,立足於人民、服務於人民,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2019年,潮宗街歷史街區被確立為聯合國人居署指導項目後,湖南師範大學和開福區連升街社區聯合建立的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共同營造社,成為湖南首創。

“共同營造”將社區治理和社會創新結合,創建具有党建、科研、技術、社區建設、志願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科研和服務平台,開展歷史街區及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在潮宗街歷史街區共同營造社的揭牌儀式上,沈竹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如果說潮宗街是毛澤東、梁啟超、陳寶箴、瞿鴻禨、劉權之、郎永清、胡美等歷史人物共同營造的文化盛宴,那麼也必定是一代代普通人共同營造的人間煙火。”

“共同營造”為政府打造新的社區治理理念,更讓老百姓體會到“互幫互助,共享共建”的人情溫暖。雖然潮宗街的大規模建設已經告一段落,但作為湖南省科協科普團隊首席專家,沈竹指導的科研團隊和湖南師範大學“藝術與文化遺產志願者團隊”仍然和社區中心長期合作,深入困難群眾,舉辦公開演講,舉辦公益藝術培訓。

以往陰暗潮濕窄小的老房子,搖身一變,演繹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愜意詩意生活,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由湖南師範大學和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道連升街社區聯合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影像連升”社區手機攝影比賽頒獎儀式在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舉行。社區群眾和攝影愛好者紛紛拿起手機記錄長沙老城區日新月異的變化,團結在國旗的周圍,載歌載舞。

教書育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藝術與文化遺傳志願者協會走進社區。

“學校為我們這些初窺門徑的學者提供了好的科研政策和平台支持,讓我感受到成為一名教師的自豪,而成為教師的意義,便是教學生、教民眾、教自己。”沈竹深知真正的教育是既會教書,更知育人,所以他一直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沈竹主講的課程有本科生的《居住空間設計》及研究生《景觀規劃設計》等課程,並指導環境藝術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培養。在全校線下通識教育大課堂《影像中的世界文化遺產》中,面對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沈竹的課程講得深入淺出,趣味盎然,不僅講解建築史知識,還要剖析城鄉規劃建設中的失誤、分析歷史建築保護中的理念和方法,向學生傳播科學的建築價值觀。

“雖然這些聽課的學生也許不會從事建築規劃專業,但應當鼓勵他們不能囿於自我欣賞的小圈子,而是置身於社會的大舞台。他們的未來可能是各行各業的翹楚,現在在年輕學生中播下一顆歷史保護、關注民生、追求審美的種子,我們的社會將更為和諧,城鄉建設事業也會有更為美好的未來。” 沈竹的實驗室曾經有來自工程與設計學院、樹達學院、美術學院、文學院、理學院甚至是其他學校的跨專業學生,他都一視同仁培養,他說,“只要學生心存正直,對藝術和設計有追求,不論是什麼專業,都有機會進入加入團隊。他們,讓我想起自己跨專業學習的經曆,想起我的導師陳飛虎教授為我打開了一扇門,師恩無以為報,只有將這種‘有教無類’精神代代相傳。”

令沈竹最欣慰的是,在一項項社會實踐中,青年學生仿佛一下子“長大了”,學會了奉獻和關愛,學會了用自身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公眾,逐步建立正向的價值觀,並不斷向大眾傳播正能量。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沈竹注重因材施教。有學生是國家級運動員,立志於體育事業,沈竹便和他探討奧林匹克內涵,鼓勵其用環境空間導向系統和裝置藝術相結合,在體育場周邊社區向“身邊人”傳播“田徑的文化在活中的價值”;有學生用業餘時間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沈竹便與其溝通法治精神,並推薦優秀律師公益團隊鼓勵並指導,以視頻和視覺形象設計為工具推開橫亙在專業之間的大門。

羅妮是研三學生,從2014年至今起在區域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學習和實踐,親曆了近年來實驗室幾乎所有重要的項目。這個來自攸縣文明塔下村普通家庭的學生,參與設計了“攸縣城市夜景亮化工程”,每每在夜幕下遠望洣水河對岸燈火闌珊的攸縣縣城,羅妮父母都倍感自豪,因為那燈光裏,除了扮靚城市,更詮釋著“用燈光溫暖人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