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民俗文化學者覃世清:清江文明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01日 - 文明小編  
朗讀: 

文旅中國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帳號

清江全長423公里,是一條文化河流

清江發源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之齊嶽山,流經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宜都等7個縣市,在宜都陸城匯入長江。這裏主要是土家、漢、苗三族混居地。

清江是一條文化河流,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影響至深。

清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搖籃

1、1956年在清江長陽鐘家灣發現“長陽人”化石,首次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搖籃。

1956年暑假期間,正在鄉下調查收集古生物化石的長陽一中生物教師陳明智,聽說大堰鄉農民搞副業時,在鐘家灣“龍骨洞”挖掘出大量龍骨時,憂心忡忡,擔心古生物化石被破壞,立即和另一位生物老師潘秀堂一起趕到大堰黃家埫鐘家灣一帶實地查看,並在社員挖掘和供銷社收購的龍骨堆中尋找化石標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陽人遺址

陳明智在鐘家灣一隊長家新挖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中,發現一塊古人類左上頜骨化石,上面附著兩枚臼齒後,一方面立即給縣、地區、省裏打緊急報告,要求迅速采取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將自己收集到的幾大箱化石標本郵寄到中科院古人類研究所。陳明智老師的行動,得到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省文化局電告長陽要嚴加保護防止再次破壞,並派省文管會毛在善緊急趕赴長陽督辦落實。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專家榮孟源、張振鵾,北京歷史博物館專家陳佩馨、王黎暉,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李振凡等一行7人,專程前來長陽,重點調查鐘家灣人頭骨化石。

次年3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古生物學家翟人傑、古地質學家黃萬波等一行3人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到達長陽大堰黃家埫鐘家灣,對龍骨洞遺址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發掘,挖掘出一枚古人類牙齒化石,並最終鑒定命名為“長陽人”。後經碳14測定,“長陽人”化石,距今19.5萬年,屬於早期智人化石,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

“長陽人”化石故地——湖北長陽大堰鐘家灣“龍骨洞”

在“長陽人”化石洞發現與其共存的還有豪豬、竹鼠、大熊貓、最後班鼠狗、東方劍齒象、巨貘、虎、獾、鹿、牛、中國犀等大批南方常見的古脊椎動物化石。

“長陽人”化石,包括1件殘損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齒和第一臼齒的左上頜骨,以及一顆單獨的左下第二前臼齒。專家研究認為,“長陽人”化石特征:牙齒相當大,咬合面紋理複雜。齒冠較低,齒根較長,下第二前臼齒的齒根有兩個分枝,上頜骨保留了若幹原始性質,如犬齒隆突顯著,梨狀孔的下部較寬,鼻腔底壁不如現代人那樣凹,而與猿人(直立人)較接近。但也有許多與現代人相近的進步性質,如頜的傾斜度沒有北京直立人那麼顯著,鼻棘較窄而向前,上頜竇前壁向前擴展超過第一前臼齒,齶面凹凸不平等。從總體看,長陽人所具有的進步性質比原始性質多,明顯的比北京直立人進步。

發現“長陽人”化石的長陽一中生物教師陳明智

“長陽人”的發現與研究,解決了以下一些重大學術課題。

一是改寫了第四紀地質學以往的研究結論。過去學術界曾把“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時代限定在中更新世,同北京直立人的時代相當。由於長陽人化石與該動物群化石共存,而長陽人又具有比北京直立人較進步的體質特征,從而證明這一動物群的時代可延續到晚更新世。

二是解決了長江各階地形成的時代問題。關於長江中、下遊階地形成的時代,以往沒有化石可以借鑒,一直未能解決。長陽人及其動物群的發現,提供了洞穴和階地的對比資料,解決了長江各階地形成的時代問題,為南方的地層化分提供了依據。

三是重新描繪了人類起源學的運行軌跡。在長陽人未被發現以前,在人類起源說占統治地位的非洲起源說。當時,雖然中國多數學者依據於19世紀90年代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現的距今70萬至50萬年的中更新世“爪哇人”,以及20世紀20年代發現的距今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直立人即“北京猿人”,建立起了亞洲起源之說,但總感覺材料單薄,難於沖破世界單一非洲起源學的桎梏。尤其是在廣大的中國南方,以及重要的長江流域,尚無古人類的化石發現。恰在這個重要當口,在中國南方、長江流域、清江長陽,“長陽人”化石的出土與閃亮登場,如石破天驚,轟動了世界考古界,以化石證據首次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搖籃,有力改寫了傳統的人類起源學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考古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賈蘭坡

正如賈蘭坡教授指出的那樣:“長江流域的早期智人化石……以‘長陽人’為最重要。‘長陽人’……為距今19萬餘年,剛好是緊接著較晚的直立人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智人,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化石智人的重要代表之一,比直立人聰明進步,屬早期智人階段。特別是‘長陽人’地處我國長江中遊地區,又位於我國華中腹地及南嶺與秦嶺之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從古人類發展演化的漫長軌跡看,‘長陽人’界於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間,處於承上啟下的中間傳承階段,……這就更具有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是證明了中國和亞洲也是現代有色人種的起源地之一。“長陽人”在中國南方長江流域中遊地區發現,屬於最有代表性的早期智人,此階段恰逢人類有色人種開始分野和逐步形成白、黃、棕黑色人種等的重要時期,由此證明了清江、長江、中國、亞洲是地球上現代有色人種的起源地之一。

“長陽人”的發現,對遠古人類發展演化和地質地層古生物的研究,是極為重要的。“長陽人”化石被寫入《辭海》和中學歷史教科書,其化石產地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名錄。

2、清江“建始人”的發現,將中華與亞洲文明起始的源頭向前延伸到了200多萬年前。

陳明治(左2)向考古專家解釋化石標本

建始位於清江的中上遊。“建始人”的化石產地,與“長陽人”化石產地相距大約200公里。“建始人”的發現,是在20世紀末,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建的“鄂西——秦巴課題組”研究完成的。古地磁法檢測確定,“建始人”距今215萬年至195萬年。從年代久遠上來說,完全可與非洲發現的古人類相媲美。因“建始人”的發現在中國,在亞洲,證明了中國和亞洲也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打破了過去人類單一地區起源學說,即不再是單一“非洲起源”的一元論,而是多元了。在“建始人”的周邊地區,有渝東“巫山人”,距今204萬年;有鄂西北“隕縣人”,距今100萬年。

建始縣高坪龍骨洞,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曾發現5枚巨猿牙齒化石和3枚似人似猿的牙齒化石。當時這一發現,給考古界提出了這裏是僅僅生存過古猿?還是又有古猿又有早期的人?如果是人,其時代會有多老?會否超過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是否意味著早期的人類和他的近親巨猿都共生在同一地點而互相競爭,最終導致了巨猿的滅絕等疑問。

最終的研究成果證明,首先在洞穴堆積中大量石制品和骨制品的發現,確實了該時該地已經有了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的出現。加上3枚似人牙齒化石的發現,證明該龍骨洞中曾經生存過有一種名叫“魁人”的原始人類,屬於舊石器年代最早的直立人。該洞中還發現了87種哺乳動物化石,分屬8目34科70屬,其中有5個新種是首次發現。尤其是28枚巨猿牙齒化石的發現,這種與人類共生的巨猿,特別引起人類學界的研究興趣。

長陽人化石

建始直立人的年代較早。專家們認為:巫山人、隕縣人等直立人年代較晚,都應由“建始人”傳承而來。正如早在60年前,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裴文中教授提出的:“我們現稱北京猿人(即北京直立人)是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裏呢?我覺得根據湖北地區的情況看,北京猿人的老祖宗,應到鄂西長江三峽一帶去找,將來很可能在這一帶地方找到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因這一帶地方多石灰岩山洞,適合於遠古人類居住。”“建始人”的研究成果,嚴絲合縫地證明了裴文中教授的猜想與判斷的准確無誤。

我國考古界現已基本形成共識:我國其他各地發明的雲南元謀直立人、陝西藍田直立人、北京直立人、山東濟源直立人、安徽和縣直立人、江蘇南京直立人等,均由清江建始直立人傳承而來。

3、大量的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證實,清江流域,尤其是在以長陽為核心區的地域上,從遠古到現在,人類文明的篝火始終生生不熄。

早在1984年10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人類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在為“長陽人”題詞時指出:“長陽人不可能單獨存在,附近還會有更多的材料,應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就在賈蘭坡教授題詞後不久,為配合長陽清江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開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了以資深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王善才教授為總領隊的清江文物考古隊,深入長陽清江沿岸,共曆時近30年,對數十處重點文化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先後在離“長陽人”化石洞西北面不到30公里的清江南岸的鰱魚山,發現了距今12萬年至9萬年舊時期中期人類用火遺跡;在離“長陽人”化石洞西100公里左右的清江北岸漁峽口龍池,發現了距今13萬年舊石器中期伴峽小洞遺址和距今2.7萬年舊石器晚期榨洞遺址;在離“長陽人”化石洞西20多公里的清江南岸武落鐘離山不遠的峽洞岩,發現了距今10萬年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址;在離“長陽人”化石洞西北100公里左右的清江南岸桅杆坪,發現了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初期文化遺址;在離“長陽人”化石洞西邊往東北100公里左右的清江南岸西寺坪,發現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遺址等。

考古學家王善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清江隔河岩考古隊總領隊

最值得重視的是,從1983年開始,直到1989年發掘結束的涵蓋夏、商、周時期的長陽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

巴文明是長江文明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1、巴人是一個古老、強悍而又有影響的族群。

巴人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索到青銅器時代,上接原始社會末期。巴方的文化傳說與巴人事跡功業,為古老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並對後世的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有學者解釋為:巴蛇部落曾吞並以象為圖騰對象的部落。《太平寰宇》載:“昔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中國著名民族學泰鬥潘光旦先生研究後解釋為:漢與巴人大戰於洞庭,巴人戰敗,漢一個叫後羿的將軍海量屠殺戰敗的巴人,壘骨為丘,是名巴丘;壘骨若陵,是名巴陵。《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有巴國。”《華陽國志.巴志》載:“帝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

民族學家潘光旦(左)與土家族群眾話家常

2、巴國極強時期版圖覆蓋鄂、湘、渝、黔、川、陝、豫。

據湖北著名考古學家王善才先生研究認為:“巴國最強盛時期,應在西周時期,版圖地域範圍應涉及今鄂、湘、渝、川、黔、陝、豫七個省、市相連地帶。”

到春秋戰國時,由於北方秦、楚兩國的崛起、擴張,巴國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巴國的勢力範圍日趨衰落。此時巴國所能管轄的勢力範圍已大為縮小,東至魚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但巴人實際活動的地區還有鄂西、湘西、江漢平原等廣大區域。戰國中期即公元前361年,楚國侵占了巴國的黔中、漢中二郡,對巴國形成了夾擊之勢。故巴、楚在交界處的清江長陽巴山置捍關、長江涪陵置軒陽關、漢水西鄉置沔關。

3、巴國曾是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上遊存活最久的諸侯國之一。

有研究資料顯示,春秋戰國末期,秦國迅速強大,最後由秦始皇掃清六合,一匡天下。公元前316年,秦國在消滅蜀國的同時,吞並了巴國。秦滅巴後,封巴王為君長,用巴制蜀。秦惠王滅巴後6年,即公元前222年,便滅掉了楚國。也就是說,巴國是被秦惠王在公元前316年所滅。巴國被滅後,僅僅過了6年,楚國也被滅掉了。

湖北長陽清江國家地質公園重要遺址——“長陽人”化石產地

4、巴文化對蜀文化、楚文化的影響至深。

巴蜀文化、巴楚文化,都離不開一個“巴”,而且巴位居前,可見巴文化的影響力至深至遠至久。巴人的早期物質文化,曾幾乎被歷史遺亡。隨著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尤其是王善才教授的清江長陽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使得早期巴文化得以重現。巴部落曾是一個以漁獵經濟為主的族群,勇敢強悍,能歌善舞。

王善才教授研究認為:大量的考古發現,從七八千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到五六千年前的大溪文化、再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時的早期巴文化,其物質文化的某此特征,幾乎是一脈相承的。從香爐石出土的巴人陶印章的印文符號確證,巴人曾經有過自己的文字符號。古老的巴人乃至今天的土家族,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漁獵、制鹽、尚武、宗教、喪葬、飲食、服飾、居住、婚嫁文化與文學藝術。

古代巴、蜀兩個民族,曾在今四川、重慶區域共同發展起來,成為姊妹型地域文化。巴重點活動區域於重慶及以東的廣大地區,蜀重點活動於四川及以西的平原地區。兩種文化在長期的接觸發展中,相互影響、滲透乃至融合,以致很多東西都難於分辯孰巴孰蜀,史學家只得以巴蜀文化統稱。

位於清江中遊長陽漁峽口鎮的巴人先祖——白虎壟廩君陵

巴楚文化,古時荊地的土著民族稱百濮,但主要是巴人。在楚國強大並稱雄長江中下遊之前,荊地的巴楚關系密切,文化相互交流滲透,以巴為主。楚強大後,荊地為楚國占領和控制,楚文化取代巴文化成為主流。由於這種既蘊含巴文化又富有楚文化的特殊文化,被稱之為巴楚文化。有專家研究,古荊為地名,與楚人起源無關。早期的荊山之名,與崇虎的荊族有關。荊乃虎形,荊即虎或虎方,而非楚,原與楚無涉。荊族為百濮之一支,即巴人。到楚控荊地後,這一地區的巴人淪為楚民。但楚不是荊,更不是巴,楚乃是夏的一個支系。楚的始祖在今之河南東北的濮陽。楚人入荊,是在周成王之後。楚的強勝,是在巴楚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最早時期的巴人,至遲與黃帝同時,甚至比黃帝還早。夏後啟之臣孟塗,司神於巴。楚強大後,曾經的巴人荊地成了楚國的版圖。楚國占有巴地和巴人,是其強大的重要原因。巴人的參與,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巴楚文化。巴人對楚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出土的陶器、骨器、青銅器、漆器等,無不顯示這種影響的存在。還有巴人的圖騰、風俗、占卜以及神話故事,都對楚文化發生了至深的影響。圖騰如虎座鳳架鼓,虎是巴從的文化元素,鳳是楚人的文化元素,虎座鳳架堪稱完滿融合。風俗有巴人崇巫,楚人信鬼神。有人研究,楚文化中的巫山神女故事,原本是巴人鹽水神女故事的翻版。

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立碑介紹巴人始祖——“廩君”

長陽是巴人和土家族的發祥地

1、長陽是巴人始祖廩君的發祥地。

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巴郡南君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於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歎。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皆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齊飛,掩蔽日光,天地晦瞑。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人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據《山海經》《水經注》《後漢書》等眾多古文獻記載以及當今眾多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地理學家、地名學家、考古學家等共同研究定論,古之夷水,即今之清江;古之武落鐘離山,即今之長陽佷山;古之夷城,即今之長陽香爐石;古之白虎壟,即今之長陽漁峽口東村;古之鹽陽,即今之長陽招徠河與鹽池溫泉一帶。

早在1956年,中央民族大學著名教授、民族學家泰鬥潘光旦先生,親自拄拐長陽深入調查研究,根據大量古文獻有關記載與長陽實際地望基本相符,足可斷定長陽就是巴人始祖廩君的發祥地,即土家族之源。特別是隨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王善才教授,在長陽清江考古30餘年,發掘文化遺址數十處,出土地下文物數萬件,尤其是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的定論,為長陽是巴人始祖發祥地即土家之源,找到了實物證據。

巴人始祖——廩君雕像

巴氏之子務相,在長陽武落鐘離山通過浮舟、擲劍,便立為五姓盟主即廩君後,然後率隊沿清江西上拓土開疆,在征服鹽水神女部落,於長陽漁峽口香爐石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夷城。廩君死後進城葬在長陽漁峽口東村的白虎壟。在此後的數百年間,隨著巴國的不斷強盛與拓土開疆,而使巴人成為中國上古時代西南最旺盛、最強悍、最傳奇的族群和方國之一。

在長陽,因古代巴人活動而遺存下來帶巴的地名還很多,如巴山、巴山峽、巴山坳、巴山灣、巴山坡、巴岩子、巴王洞、巴王沱等。巴王廩君原名務相,後誤相王為向王。在長江清江沿岸,曾有數十座向王廟,廟裏供奉廩君和德濟娘娘(鹽水神女)。長陽清代土家族學者、著名詩人彭秋潭竹枝詞曰:“土船夷水射鹽神,巴姓君王有舊聞。向王何許稱天子,務相當年號廩君。”

2、長陽出土的大量文物證實,巴人在陶藝、漁獵、制鹽、青銅、印符等都不輸於當時的其他方國。

數十年來,在長陽清江流域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先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銅器、漆器等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全面反映和證實了長陽就是遠古巴人的發祥地。這裏僅舉長陽出土的3件國寶級文物為例:

一是早在上世紀八十代,在長陽磨市鎮出土了的巴人軍樂器——虎鈕錞於。該錞於歷史年代屬於戰國時期,上有完整虎鈕,下部殘損,殘高56.6厘米,殘重15.4公斤,屬於中國目前已知出土最重的虎鈕錞於。

二是在長陽香爐石遺址早期巴人墓地出土的早商時期大型卜骨。該卜骨長達42厘米,系用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部分鑽孔有燒灼痕,是中國目前山已知考古出土文物中最大而完整的卜骨。

三是在長陽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發現了兩枚商末周初時期的陶印章。陶印章符號至今仍未被破解,是中國目前已知出土最早的印章。

位於湖北長陽清江畫廊的土家族之源——武落鐘離山

3、今天的土家族是巴人的後裔,全面繼承了老祖宗優秀傳統。

巴國滅亡後,曾有一部分外遷的巴人,流入黔中地區,稱五溪蠻;有一部分遷入川西平原,稱五丁力士。

西漢時期,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世號板盾蠻夷。

南北朝時期,長江中遊一帶山區的蠻夷還逐步向江漢地區以東擴展。到達西陽的巴水、圻水、浠水、赤亭水、西歸水一帶,謂之五溪蠻。

唐宋以後,巴人多數已融入漢族。但還有居住在湘、鄂、川、渝、黔交界地區,即清江流域,澧水中上遊,長江三峽地區等的這部分巴人,因受外界沖擊較少,便以本地土人、土丁、土兵、土軍的身份出現,並受制當地土司的管理,從而保留了古老巴人生產、生活及濃烈優秀的文化習俗,始為今天的土家族。

土家族名的來曆,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湘西的少數民族代表田心桃女士(2019年11月5日與世長辭,享年92歲),前往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會間,田心桃女士找到時任總理的周恩來,反映自己的民族成份不應為苗族,要求中央派人調查。周恩來聽取田心桃女代表的匯報後,便安排由中央民族大學著名民族學教授潘光旦先生負責此事。

土家優秀兒女——田心桃

會後,潘光旦先生親自帶隊,先後前往湘西、鄂西、長陽等地深入調查研究後認為,田心桃所提出的民族成份,名稱應認定為土家族,屬於古老巴人的後裔,主要聚居於湘、鄂、渝、川、黔等毗連地區,向中央提交了關於土家族的學術考察報告,並得到中央批准。1957年1月3日,土家被正式確定為單一的少數民族——“土家族”,田心桃為此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土家族人口8353912人,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排名第7位。已經國家批准認定的土家族自治區域:鄂西、湘西等2個自治州,長陽、五峰、石柱、酉陽、秀山、彭水、沿河、印江等8個自治縣。

綜上所述,清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層積,是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大百科全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其中的“建始人”“長陽人”以及巴土文化,簡直就是鑲嵌在長江文明畫卷上的一顆顆耀眼明珠。清江文明值得高度重視與研究。

2016年11月,覃世清(2排左4)參加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炎帝神農故裏基金會、長江文明館共同主辦的“炎帝神農與長江文化學術研討會”並發言

附錄:本文參考文獻資料名錄:

1、王善才先生編著《建始人、長陽人、巴人、土家人在歷史長河中傳承》(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王善才先生編著《巴人始祖在長陽》(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潘光旦先生著《潘光旦文集》;

4、張祖道先生著《1956,潘光旦行腳》;

5、鄭子華先生《巴地滄桑》;

6、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編著《土家源》;

7、彭秋潭著《長陽竹枝詞五十首》;

8、酈道元著《水經注》;

9、陳金祥先生總篡《長陽文化簡史》;

10、《山海經》;

11、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編《巴土研究1至4集》。

民俗文化學者——覃世清近照

文章作者簡介

覃世清,民俗文化學者,網名清哥,土家族,湖北長陽人,出生於1956年,高級經濟師。曾任赤腳醫生。1978年考入宜昌林校,1983年考入中南民族學院(2002年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幹訓部政治專科。

先後在縣農會、縣委辦公室、縣委政研室、縣委縣政府信訪辦、縣委宣傳部、縣經委任辦事員、科長等職,1991年調縣工商銀行至退休。其間,除長期從事辦公室、信貸、扶貧外,還進三峽搞過工程,並被縣政府借調長陽制藥廠任過廠長、法人代表等。曾兼任《三峽法制報》《三峽科技報》《三峽科技》《湖北社會科學》等報刊特約記者。

喜好民族文化,愛好寫作,現為湖北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長陽詩苑”欄目編輯,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出版有長篇紀實散文《天河坪檔案》、格律詩集《新韻巴方》等。主編過《巴土研究(第四集)》。

(圖片由湖北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提供)

責編:
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