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扶搖天地一鏡開,山河巨變入畫來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04日 -
: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官方帳號

《太空的見證》主海報。設計:高鵬

《太空的見證》系列海報《墨脫公路》。
設計:董蕊

《太空的見證》視頻截圖。四川涼山州“懸崖村”藤梯變鋼梯。

《太空的見證》視頻截圖。西藏墨脫縣茶農在采茶。

“46分鐘,我居然用手機流量看完了,太震撼太感動了。”(微信用戶:一根壞蘿卜)

“太棒了!帶著九歲的兒子一起看的,進行了一次‘用數據說話’的愛國教育。”(微信用戶:Aminta·燃)

……

數十萬真情感言和鮮活評論,是網民送給《太空的見證》創作團隊最好的新年禮物。

告別2020年之際,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推出國內首部衛星新聞紀錄片《太空的見證》。上線72小時,系列產品全網傳播量突破10億次、互動量超千萬次,轉載轉發突破8000家次,形成一次“現象級”傳播。

短視頻時代,一部長達46分鐘、反映“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主旋律紀錄片,為何讓用戶如此動容?

“院線品質”創新主題報道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如何記錄這一“人間奇跡”?

“三區三州”脫貧攻堅主題確定之後,新華社相關領導提出,打造一部以衛星為主視覺的新聞紀錄片,嘗試用新技術新創意升級主題報道視聽體驗。

依托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創作團隊融合運用衛星遙感、航空測繪、三維建模、基於真實地理信息的科學數據可視化等多種技術手段,將來自深度貧困堡壘“三區三州”的9個小故事,以“一鏡到底”式的長鏡頭語言,無縫融進“扶搖天地間”的視覺整體設計之中,給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大時空感知、全景式記錄、沉浸式體驗。

12顆衛星拍攝數百張遙感影像、10萬張無人機影像數據合成的6個航空測繪模型、33個三維建模……這些數據技術,是創作團隊打造全新效果的基礎。

西藏墨脫公路穿山越嶺、新疆策勒綠洲神奇“握手”、新疆柯坪3萬畝新增農田、雲南怒江森林“傷疤”修複……一系列新發現,也只有通過空天視角才能觀察、捕捉,很多網友看了以後直呼,“不考慮出一組壁紙嗎?”“節奏和轉場實在太好了”“國產紀錄片的鏡頭終於不土了”“趕緊拍下一部”。

運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地球尺度上的晝夜輪轉、風雲變幻、荒漠寥廓、冰湖沉寂,都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宏大背景。視野之變、視聽之變,讓用戶可以通過生理感官,具象感受發生在“三區三州”大地上那些抽象卻又真實的“大地史詩”“人間奇跡”,其穿透力和感染力絕非文字描述可以比擬。

在音樂表達上,創作團隊與專業團隊合作,按電影標准為全片創作原創配樂,以交響樂打底,融入民族音樂元素、旋律結構創新、和聲色彩運用、音樂調性轉換、獨特音色變化等聲音手段,呈現出符合中國人文情懷、哲學思想和審美偏好的音樂語言,讓新聞產品更具完整性,更有感染力。

有地理高度,更要有思想高度情感溫度

項目總策劃劉思揚反複要求創作團隊,既要有站在60萬米高空看山河變遷“是什麼樣”的地理高度,更要有站在“天安門城樓”想決勝脫貧攻堅“為什麼能”的思想高度,還要有走進人心、打動人心的情感溫度。

從太空看大地變遷不難,難點在於如何通過眼見為實的直觀景象,串聯起地上變化和人物故事,更深刻揭示巨大變遷背後的密碼和邏輯。項目啟動之初,創作團隊就著手梳理党中央有關精准扶貧,特別是“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重大政策、重要論述,從中抽取有關信息和線索,並與地理點位、人物故事結合起來。

在後期制作中,團隊穿插運用總書記原聲、受訪對象同期聲、畫外解說等多種手段,實現聲畫融合,力求生動反映中國共產党精准施策、帶領人民持續奮鬥的偉大實踐,深刻揭示創造人類減貧史上中國奇跡背後的思想邏輯。

很多觀眾感歎,從太空看地球的效果實在太震撼了。然而,更能打動人心的,依然是人的故事、人的面容。作為一部融匯科學視角的紀錄片,《太空的見證》要兼顧震撼與動人,就要將空、天、地、人融為一體,通過新技術實現從60萬米高空,到人物個體命運的融合貫通。

跟隨衛星從太空看“三區三州”,觀眾在領略大美自然、品味滄海桑田的同時,也能親眼目睹、如臨其境地體驗脫貧攻堅帶來的“星球變化”,這種前所未有的直觀感受和震撼體驗,更容易給人以信服感,引發共鳴共情。

很多用戶留言:在目不暇接的視覺沖擊下看完全片,擔心“進度條”,希望多看一會兒。不少用戶感歎:“好家夥,還以為是超級壁紙”“每一幀都是屏保”。B站網友發彈幕說:“看著看著就流淚了,誰能人定勝天,唯我中華民族”“看完感覺自豪驕傲感動,比這更多的是信心,對未來生活的信心”“看到開頭我就激動得顫抖了,我們有多棒?我們叫中國!”

融合傳播讓大流量充盈正能量

一部好的紀錄片,要有品質、有流量,也要有口碑。《太空的見證》上線之前,創作團隊反複思考:碎片化、淺閱讀流行時代,這麼正這麼長的一部視頻,用戶會不會“買賬”?有沒有耐心看?

融媒體時代,三分靠制作,七分靠運營。創作團隊將產品運營擺在重要位置,統籌各類平台,吃透平台調性,把握傳播節奏,配合主片上線,綜合運用話題式、交互式、碎片化等融合傳播手段,努力提升產品傳播力影響力。

圍繞主打產品,運營編輯協同創作團隊進行多元加工,制作預告片、海報、短視頻、微博微信推文、報刊網文、抖快微視頻、視頻彩鈴、彩信、5G富媒體消息等多種衍生內容,形成產品矩陣,覆蓋線上線下17類傳播終端,形成一體化發布體系。

在傳播策略上,摒棄以往“排浪式”宣發手法,抓住關鍵點位撬動網絡流量。預熱階段推出一分鐘預告片,設置#衛星見證脫貧奇跡#話題,邀請正能量藝人轉發推薦,將宏大主題與流量熱度結合,營造線上熱度。

紀錄片主片以新華社客戶端為首發端口,在微信、微博等主賬號梯次發布,進而通過聚合平台、視頻平台、直播平台等擴大線上覆蓋面,通過電視台、戶外大屏等渠道覆蓋線下場景,借助社交平台、知識問答、“二次元”社區實現互動傳播。

此外,利用移動通信網直達用戶優勢,以多元加工生成的視頻彩鈴、彩信、5G富媒體消息、音樂等多種產品,覆蓋移動、電信運營商線上傳播渠道。向“現場雲”用戶、地方電視台和縣融用戶、相關省區市戶外大屏推薦展播。

隨著梯次發布,產品以高品質的制作、影院級視聽享受、創新的表現手法,迅速得到用戶認可。融合運營撬動了口碑傳播,國務院扶貧辦、共青團中央、航天科技、中科院空天院等上百個“藍V”“大V”推薦轉發。

有網友在知乎開設話題,討論“如何評價中國首部衛星新聞紀錄片《太空的見證》”。微博、微信、B站,甚至豆瓣等非傳統新聞傳播平台,也湧現出一批脫貧受益者、扶貧幹部、相關地區行業人士發表的真情感言。有網友提出熱切需求,希望《太空的見證》成系列、專題化,進校園、進課堂,期待出背景音樂專輯、出壁紙、出VR產品,希望有多語種版本在海外傳播。

這些用戶反饋與熱情期待,是對創作團隊的莫大肯定,更是一種鞭策激勵。始終保持內容定力,不斷創新技術手段,是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的使命與價值。創作“更有趣”的內容、做“有意義”的傳播,是我們融合創新路上不懈的追求。(鐘昊熹、程瑛、周錦帥、程婧、丁新珂、張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