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05日 -
:
自古以來,中國南方沿海的人們就開始認識並開發南海。在被今人統稱為「更路簿」的若干明代航海志里,先民們率先給那些遙遠的島礁命名,為南海諸島打上了來自古老中國的烙印<1-2>。
更路簿 | 更路簿是對明代若干本南海航海路線志的統稱。圖源@VCG
這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一片國土,一共由280多個島嶼、沙洲、暗沙和暗礁構成,散布在2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裡,島嶼面積13平方千米。它的中央是水深超過4000米的深海,是為南海海盆。這盆水的周圍分布著東沙、西沙、南沙三大群島,拱衛著南海的三個方向,在靠近中間的地方,則分布著中沙群島。
南海諸島分布圖 | 習慣上,「南海諸島」將未露出海面的暗礁、暗沙也算在其中。製圖@鞏向傑/星球科學評論
這裡風景優美,但環境惡劣,十分缺乏淡水和土壤,還有高鹽鹼、高溫、高濕等不利因素,難以通過傳統方式大規模種植莊稼,因此歷來人煙稀少。2018年,三沙市戶籍人口為630人,其中常住人口只有約500餘人(不含守島部隊)<3>。
西沙宣德環礁永興島上的小碼頭 | 永興島的這個碼頭燈塔,已經成為西沙旅遊打卡地。圖源@VCG
很少有人意識到,在比「自古以來」更久遠的時光里,死亡的力量塑造了這片海洋國土。一代代珊瑚在南海向死而生,一座座火山在南海走向消亡,這究竟是一片怎樣的蔚藍?
01
向死而生的珊瑚
珊瑚是南海絕大部分島嶼的建造者,除了西沙群島的高尖石島完全由火山岩構成之外,其他的島、洲、灘、礁都是珊瑚的傑作。
西沙宣德環礁趙述島近岸的珊瑚 | 這塊珊瑚頑強地生活在海浪洶湧的近岸海底,它的周圍是海浪把古代珊瑚磨碎形成的珊瑚砂。顯然,這塊珊瑚未來的命運不會太妙。圖源@VCG
這是一種有趣的小動物,每個珊瑚蟲個體的尺寸僅有幾厘米大,卻能夠以群體的力量組成體型龐大的珊瑚。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海水深度不超過50米的熱帶淺海,只有少數品種生活在深海和溫帶。
一根珊瑚枝丫上的若干珊瑚蟲 | 珊瑚的顏色來自細胞內共生的藻類,藻類光合作用製作養料,這是珊瑚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圖源@VCG
每個微小的珊瑚蟲個體都會從海水裡吸收碳酸鈣,用它作為原料製造骨骼。當每個珊瑚蟲都在底部製造骨骼時,珊瑚便能向上方或側面生長。
珊瑚蟲結構示意圖 |
珊瑚蟲之間以肉質的膜相連,這層膜包裹住內部的碳酸鈣骨骼。當珊瑚蟲生長時,在活體底部生成骨骼,像砌磚一樣使珊瑚長大。圖源@Emilymeng.com
到了繁殖後代時,它們要麼選擇偷懶的無性生殖,通過出芽的方式,複製出無數個迷你版自己,繁殖出龐大的枝丫或褶皺。
正在出芽的幼體珊瑚蟲| 珊瑚蟲在其生命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出芽生殖,即使是這麼小的珊瑚蟲,也開始複製自己。圖源@Secore.org
要麼選擇正經的有性生殖,製造一大批生殖細胞,然後選一個良辰吉日,集體將精子和卵子排進海洋。這些生殖細胞將在一片混沌里形成受精卵,隨波逐流。只有這樣,沒有腿的珊瑚才能在海洋里到處遷移,在新的地方開始新生命。
珊瑚集體釋放生殖細胞 | 珊瑚釋放生殖細胞遵循一定的周期,通常出現集體生殖的行為,甚為壯觀。圖源@VCG
珊瑚的死亡卻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話題。
作為個體的珊瑚蟲壽命短暫,通常只能生存數年。但作為群體的珊瑚卻有更加漫長的生命,持續的出芽繁殖能夠不斷產生新個體,使珊瑚持續生存下去,壽命可達到數百年或者更久<4>。
一個幼體珊瑚蟲在老的珊瑚上開始生長 | 一個幼年珊瑚落在一塊已經死亡的珊瑚碎塊上,通過出芽生殖的方式複製自己,在周圍形成3個更小的珊瑚蟲,有兩個甚至尚未成型。圖源@Coralsoftheworld.org<5>
活著的珊瑚和死了的珊瑚彼此交織,彼此重疊,共同粘合成規模巨大的珊瑚礁,成為海底岩石的一部分。它們有著極為漫長的「壽命」,因為總是會有年輕的珊瑚不斷長成。只有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才會使珊瑚礁大面積死亡,例如海平面劇烈升降、海水溫度激烈動盪等,這些事件發生的節律決定了一大片珊瑚礁的生命。
近年來,全球變暖造成海水異常升溫,已經在世界多個地方造成大範圍的珊瑚白化。白化的珊瑚失去了共生藻類,缺少了重要的營養來源,很快便會因營養不良而死。
澳大利亞大堡礁出現的大片白化珊瑚 | 近幾年,由於海水異常升溫,澳大利亞大堡礁的許多珊瑚排出體內共生的蟲黃藻,發生大面積的白化。失去了蟲黃藻提供的養分,白化珊瑚很快就會死亡。圖源@VCG
當環境重新變得適宜時,又會有受精卵漂落到死亡珊瑚的骨骼上,再度繁衍出一片珊瑚礁。
海底的「熱帶雨林」 | 珊瑚礁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以珊瑚為基石,孕育了多種海洋生物。圖中紅色的活珊瑚生長在一些已經死亡的珊瑚骨骼上,生死重疊。圖源@VCG
總之,生與死的界限,在珊瑚的世界裡往往十分模糊。
珊瑚礁既是它們生前的家園,也是死後的墳墓。活珊瑚和死珊瑚彼此嵌套,維繫著一整個珊瑚礁的生生不息。它們依託著海岸、海底、海山頂部或已有礁體不斷生長、死亡、堆積,使珊瑚礁始終向著海面生長。
珊瑚礁的各種類型 | 向上生長是珊瑚礁的基本特徵。圖源@文獻<6>
但過於靠近海面卻會給整個珊瑚礁帶來滅頂之災。
海嘯、颱風、天文大潮都會帶來強大的海浪,把身姿過於招展的珊瑚打碎,沖刷成碎塊(礫)和細小顆粒(砂),堆積在珊瑚礁上。
浪涌過處,珊瑚飽受摧殘 | 太過招展的品種在波浪強烈的淺海難以生存,這裡的海底也常有很多碎珊瑚。圖源@VCG
當礁盤足夠大時,海浪的能量很快就被損耗,珊瑚砂礫最終會堆積在礁盤的某處,在水下時是為暗沙或灘,露出水面時則成為沙洲或島嶼。這樣形成的島也叫作灰砂島,「灰」取自「石灰」,用來表示這些砂礫的碳酸鈣質地。
西沙群島中建島 | 中建島具有一個獨立的礁盤,在礁盤中間,海浪堆積出一個灰砂島。圖源@VCG
海浪將碎珊瑚堆積起來 | 在灰砂島的海岸上,碎珊瑚十分常見。圖源@VCG
在南海,這樣的灰砂島(包括沙洲)至少有49個,其中東沙群島僅有1個,南沙群島有17個,剩下的31個全都分布在西沙群島<7>,中沙群島則沒有常年露出海面的灰砂島。
它們大小不一,長度從數十米到數千米不等。小的灰砂島僅僅是高出海平面一點的沙洲,經常被大浪改變形狀。稍微大一些的島上,漁民們可能會修建房屋和港灣,作為打魚途中歇腳和生活的場所。
西沙永樂環礁銀嶼島| 人們在左邊稍大的灰砂島上蓋起房屋,而右邊的沙洲太小且形狀頻繁變化,沒法住人。更多的珊瑚砂在礁盤上堆積、粘合,暗色的零散珊瑚點綴其間。圖源@VCG
露出海面的灰砂島能夠承接降水,如果面積足夠大,就能將可觀的淡水儲存在地下的珊瑚砂礫中,與周圍海水達成某種動態平衡,形成島嶼地下的淡水透鏡體<7-9>。
珊瑚礁灰砂島淡水透鏡體示意圖 |
灰砂島的淡水不是「自古以來」,而是先有灰砂島才有淡水透鏡體。換言之,近幾年的南海人工填島工程也順便造出了幾處地下淡水資源。該圖依據馬紹爾群島Roi-Namur島的實際情況繪製。圖源@文獻<9>
有了淡水,植物自然會占據島嶼,進一步吸引昆蟲、鳥類繁衍生息。而動物糞便和動植物遺骸腐爛產生的有機質,又會加速灰砂向土壤轉變,促使更高級的植物落地生根。
原本荒蕪的珊瑚亂葬崗,也便重新富於生機。
西沙宣德環礁七連嶼的灰砂島和植被 | 遠處兩個較小的灰砂島規模太小,植被不豐,或許是露出海面時間不久,也可能是淡水規模太小。其他較大的島嶼上則鬱鬱蔥蔥。圖源@VCG
較穩定的大島往往有著豐富的地下水和茂盛的植被,例如永興島。它不僅是南海諸島里最大的島嶼,也有較豐富的地下淡水資源,養活了種類繁多的的野生動植物<10>。但由於頻繁的人類活動和無序利用,地下水資源現已遭到破壞,不再適宜飲用。
西沙宣德環礁永興島航拍 | 左上方的小島名為石島,現在已因填海與永興島連成一體。石島不是灰砂島,而是南海地區唯一的石灰岩島嶼,由古代灰砂島上的砂丘轉化為岩石形成。圖源@VCG
又如甘泉島,因地下水甘甜爽口而得名。至少在唐宋時期,先民們就在島上開鑿水井,作為一處取水、居住之所,遺留下大量鐵鍋、陶器碎片和食物殘渣<11>,相關遺蹟留存至今,是我國最南邊的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從海面遠眺甘泉島 | 碧藍的海水宛若寶石,蔥鬱的植被充滿生機,難以想像古人在這個小島上曾經過著怎樣的生活。圖源@VCG
從生到死,珊瑚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將身軀轉化為南海諸島。從死到生,裸露的灰砂島因蓄積地下水,而變得生機盎然。生存與死亡,以這樣的方式在南海演繹了數千萬年。但這一切還缺少重要的一環:是什麼在帶著珊瑚和珊瑚礁沉浮於海?
02
走向死亡的火山
南海其實可以算做中國火山最多的國土,只是它們都隱藏在海水以下。
遙遠的歲月里,大規模的岩漿曾經從南海海底的薄弱處噴出。岩漿活動既幫助南海海盆在大約3400萬年前開始擴張變深,也在1600萬年前擴張結束後,繼續製造數不勝數的大小火山<12-15>。
當代海底火山噴發景象 | 岩漿遇到冰冷的海水,快速轉變為細小的碎渣,堆積成水下火山,並可以隨波逐流,散布在範圍巨大的海底。圖源@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如果噴發足夠強大和持久,火山便會越堆越高,甚至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
日本東京都小笠原群島的Nijima火山島噴發場景和增長過程 | 這是近年來日本新噴發形成的一個火山島,從2013年11月持續到2017年,形成一個面積達2.43平方千米的火山島。2018年1月,日本政府宣布國土面積增長了2.32平方千米,很大程度拜該島所賜。下圖中的「平成25年」是2013年。圖源@日本海上警衛廳、日本國土地理院
高尖石島是整個南海四大群島中,唯一一個火山岩島嶼,雖然只有五、六米高,但卻是南海古代火山活動的一個縮影<16-17>。它曾是海面上的一座小火山,最近一次噴發可能是170萬年前。海浪早已將火山的山體沖刷殆盡,僅留下一個小島,述說過往。
高尖石島影像 | 作為南海四群島中唯一的火山島,它有著與其他島嶼截然不同的深色外觀。圖源:社交媒體截圖。
類似的火山遺骸遍布南海,這些死亡的古老火山給南海帶來兩種景觀,分別是海面之下的海山,和海面附近的環礁。
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南海海盆,眾多海底火山猶如定海神針拔「地」而起,成為四壁陡峭的海山。僅在海盆中部,高出海底1000米以上的海山有20多座,高于海底400-1000米的海山則有27座<18>。
西沙和南沙海域也有不計其數的低矮海山和海丘,它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是死去的火山,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是被淹沒的陸地丘陵<19-21>。
南海海底地形立體模型 | 圖中海底最深、相對平坦的範圍是南海海盆,那些從海底升起的細柱即為海山,尤其以南海海盆中部的海山最為明顯,屬於中沙群島的範疇。在南沙和西沙海域,也可見一些略小的海山。海底火山是海山的主要成因,特別是在遠離大陸架的深海。在大陸架和陸坡附近,海山也可能由陸上丘陵轉化而來。圖源@文獻<22>
環礁則是更為人們熟悉的景觀,它的形成常常與海底火山有著密切的聯繫。
當一座新生的火山從海底誕生,它會首先堆成一座海山。海山越長越高,衝破海面後便轉變為火山島。如果這個火山島恰好出現在熱帶海域,珊瑚很快就會在它的四周生長,形成裙礁。
印度尼西亞班達群島的裙礁景觀 | 班達群島是一系列依然年輕的火山島,它們的周圍生長了珊瑚礁,像短裙一樣「遮蓋」著火山島的沿岸,被稱作裙礁。圖源@VCG
時過境遷,當火山完全停止噴發後,火山島也就不再長高擴大。它會在海浪沖刷和海底沉降的雙重作用下,漸漸下沉,啟動死亡的進程。
如果火山島沉降得較慢,裙礁會繼續向上生長,最終把火山島包圍起來,形成堡礁和潟湖。
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波拉波拉火山島及其周圍的堡礁 | 堡礁阻擋了來自外海的海浪,白色的浪花圍繞堡礁破碎。這裡水流強勁,氧氣充沛,常有上升流帶來營養物質,所以是珊瑚生長的理想場所。在堡礁內,是水體較安靜的淺水潟湖。圖源@VCG
火山島如果繼續緩慢沉降,最終消失于波濤中以後,圍繞它的堡礁便有了新的名字,環礁。在環礁內部,昔日曾經是島嶼的位置,如今卻變成了巨大的礁盤或者潟湖。
這一演化規律最早由達爾文提出,現已成為解釋環礁形成的經典理論,被人們廣泛接受。而它實際上就是一座火山島從生到死的一種常見方式。
火山島和珊瑚礁的不同演化階段可以對應不同的島嶼 | 海底地殼並不是鐵板一塊,同樣存在地殼運動,帶著火山一起沉降或抬升。圖源@IPCC AR5 報告
黃岩島就位於一個巨大的環礁上,礁盤最大直徑約23千米,中心潟湖最大直徑約17千米,最深處20米,最高的礁盤距離海面也有半米以上的距離<23>,只有在低潮時才會有幾塊小礁石露出海面,看起來其貌不揚。
黃岩島衛星影像 | 2004年拍攝的黃岩島衛星影像。圖源@Wikimedia
但在海平面以下,它卻是一座巨大的海山,底部直徑最寬處超過50千米,頂底垂直落差超過4200米。這是一座從海底崛起的大型火山,無論是底部寬度還是頂底落差,都要遠大於中國陸上最大火山,長白山。它的最近一次噴發大約發生在700萬年前<21,
24>,隨後便再無噴發,漸漸沉到水下,變成環礁,走向死亡。
黃岩島海山及其周圍區域的海底地形立體圖和海底剖面解釋 | 黃岩島是一個巨大的海底火山,頂底高差達到4000米。在它的底部,探測到了大規模的火山侵入岩體和岩漿上涌通道。珍貝海山的頂面位於水下1480米,漲中海山的頂面位於水下1290米<26>。圖源@文獻<24>
位於西沙群島永樂環礁的琛航島也已被證實存在火山成因。在880米厚的珊瑚礁石灰岩下方,有著1900萬年前的火山噴發產物<16, 25>,這說明永樂環礁至少曾有過一座古火山,只是如今早已死亡,隨海底緩緩沉降,被數百米厚的珊瑚礁石灰岩深深埋藏。
西沙群島永樂環礁 | 琛航島位於上圖環礁的八點鐘方位,而著名的永樂藍洞則位於四點鐘方位。圖源@VCG
黃岩島和琛航島體現了一種緩慢的火山死亡方式,火山沉降的速度小於等於珊瑚礁向上生長的速率,後者可以一直處於淺海的環境裡,保持環礁或礁盤的模樣。
若火山突然加速沉降,超過珊瑚礁向上生長的速率,就會讓珊瑚礁一起殉葬。在西太平洋,人們叫它平頂海山(guyot),那些原本在海面附近形成的珊瑚礁,現在已經沉入數百甚至數千米深的海底<27-28>,在黑暗、高壓和低溫的海水裡逐漸死亡。
平頂海山結構示意圖 | 磚塊紋表示的是珊瑚礁石灰岩,它們原本在海面附近緩慢生長,後因火山快速沉降而沒入深淵,在頂部堆積遠洋深海沉積物。圖源@文獻<28>
人們在南海發現了許多平頂海山<19>,甚至連頂部不那麼平整的玳瑁海山,也通過鑽井採樣證實具有類似的地層結構<26>。它的山頂現在已經位於1978米深的水下,說明南海的火山常常帶著自身頂部的環礁一起步入深淵,這是一種激烈的死亡方式。
南海海盆中部主要海山的位置分布圖 | 玳瑁海山位於南海海盆北部。圖源@文獻<30>
緩慢和激烈的火山死亡方式在南海共存,左右著珊瑚的命運,同時造就了南海的海面環礁和深海海山,將南海塑造成今日的模樣。
南沙群島司令環礁航拍 | 有一種觀點認為,南沙海域的「島下必有火山」<29>,但目前我國學者並沒有本區的鑽井資料來證實或者證偽。圖源@VCG
除了死亡的火山,南海同樣也有著沉沒的陸地和丘陵<29,31-35>,它們用更加龐大的身軀承載珊瑚的生長,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上左右珊瑚的命運。歷經數千萬年,形成了西沙和中沙的大型珊瑚礁群。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死亡,是大地陸沉式的死亡。
火山的死亡和陸地的死亡,最後全都匯聚到珊瑚的死亡上;各種宏大的或者細小的力量彼此交融,最終也全部匯聚到了珊瑚的身上。
珊瑚,就這樣被強行賦予了一種重任,在自身努力奮鬥成更大的珊瑚礁時,也被納入了南海演變的歷史大進程,塑造了今日我們可以感知的南海諸島。
西沙永興島海灘 | 細膩的珊瑚砂和大塊的珊瑚礫混合在一起。常年的海浪負責堆積細砂,偶爾發生的強浪負責堆積大塊珊瑚。圖源@VCG
無論南海將要去向哪裡,珊瑚就在那裡。
無論南海的火山會變成什麼樣子,珊瑚礁們就在那裡。
無論生還是死,珊瑚都會在那一抹遙遠的蔚藍里,繼續譜寫南海的故事,留給人們去不斷探尋,直到天荒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