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用一場穿越歷史的旅行,圍觀考古現場,見證人類文明的偉大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13日 -
:       
 

漠鷹茶館

首先一定要厘清盜墓與考古的區別。考古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考古工作者進入陵墓當中主要是為了研究,一定避免破壞墓室中的一絲一毫文物,如果不具備挖掘條件,那絕不會進行挖掘,就像是秦始皇帝陵,雖然早已經確定了它的位置,但是一直好好保護,並沒有挖掘。

盜墓則完全是沒有道德底線的,什麼值錢就拿什麼,至於說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在他們看來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這也導致了大量的文物被毀壞,被盜賣,給國家造成極大的損失。

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是來源於西方的。但是知道嗎?中國在古代也有自己的考古學,不過當然不是曹操的“摸金校尉”,而是北宋時期的呂大臨,編著過《考古集》,算是中國最早的考古著作了。

西方現代考古學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其本質是歐美國家在殖民基礎上的文物瓜分,雖然為歷史開創了科學研究的先河,但是對當時各個國家的文化掠奪是觸目驚心的。據推測,僅僅是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就達數百萬件。

就像是《圍觀考古現場》中提到精絕古城的發現過程,就頗讓人感覺唏噓。1900年時,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偶然發現集市上有兩片寫著佉盧文的印度古文字,他誘使當地向導帶他前往發現木片的遺跡,結果發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精絕古城。斯坦因一共從精絕古城的遺址中掠走了十幾大箱子文物,其中就包含595 件佉盧文木牘和漢簡、皮革文書,這比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有刻有佉盧文的文物數量還要多。這種無道德的考古,其實跟盜墓也差不多了。

讓人感覺揚眉吐氣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考古科學,馬王堆遺址、定陵、滿城漢墓、曾侯乙墓、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等一個個考古歷史的發現,讓中國的考古科學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圍觀考古現場》這本書中對這些考古成就有著相當詳盡的說明,其中曾侯乙墓文物在國家歷史博物館有過一次專題特展,得以有幸在國家博物館中一睹曾侯乙文物的陣容,心中實感無比的震撼。

當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創造了許多文物之最:世界最早的二十八宿星圖、先秦最大最重的青銅酒器、最早的竹簡、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等等。其中大部分國寶都在這次特展中展出,讓人不禁感歎中國先人們那無與倫比的藝術造詣及精湛的工藝。展覽中最吸引眼球的無疑是曾侯乙尊盤了,該盤飾有龍84條,蟠魑80條,工藝極為複雜,造型奢華美觀,即使使用現代工藝,都無法做出一件複制品來。這也是目前發現的先秦青銅器中最複雜最精美的一件作品,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制作工藝的巔峰。

這些文物是怎麼挖掘出來的呢?有一件重要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洛陽鏟。這件在小說影視中經常出現的“盜墓神器”是真實存在的,包括現在的考古隊還一直在用。洛陽鏟結構非常特殊,鏟子頭是半圓筒狀,筒形有一定的弧度,下大上小,鏟子能夠輕易地帶出地底的土壤,讓使用者觀察土壤的成分、顏色、氣味等,來判斷地下有沒有墓穴。這樣一件“神器”,在盜墓者手中,幹盡了讓人深惡痛絕的壞事;而在考古工作者手中,又成為保護文物的急先鋒,可見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具備有正反兩面性的,連洛陽鏟也不例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傳統探索手段之外,人們又增添了 “十八般科學秘籍”。

秘籍之一,“火眼金睛術”,也就是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遙感技術,讓人們對大規模地下探測成為了可能,遙感也就是從高空遠距離、非接觸式的獲得信息,除了可見光之外,還可以用紅外等輔助手段,近些年隨著衛星、火箭、無人機的發展,遙測更是成為考古勘測的“撒手鐧”。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眾多大墓,在遙感的幫助下,已經確定了具體的位置。

秘籍之二,“黃金之瞳”,也就是碳14同位素檢測法,通過利用文物中碳14不斷衰變的原理進行斷代的技術,這讓人們對文物的大致年代可以用科學的手段加以定量分析,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假文物的流通。

秘籍之三,“知微見著”,也就是現代顯微技術,最早是用顯微鏡來觀察文物的細小構件和微觀結構,後來的掃描電鏡、X射線分析儀、拉曼光譜分析儀等更是如虎添翼,讓人們將文物由內到外,將中國古老的文化研究得極為透徹。

在首都博物館的婦好墓特展中,還曾經體驗過一次利用VR技術模擬挖掘現場,一層層地剝離封土,古老的墓室展現在面前,各種陪葬、占卜龜甲,揭開了婦好這位歷史上傳奇女子的真實面紗。VR為考古插上了科學的翅膀,給大眾們也帶來別樣的體驗,仿佛正在圍觀考古現場一般。

利用考古知識,發掘歷史,用歷史文物這一把把追溯歷史的鑰匙,將人類文明的歷史鏈條補充得更為完整,是考古的終極目標。就讓我們跟隨著考古知識大V,成為歷史的旅行者,圍觀11個考古現場,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