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合成生物學初創新紀錄誕生!藍晶微生物完成近2億元融資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26日 -
: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官方百家號

高瓴資本聯席首席投資官、高瓴創投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負責人易諾青表示:“藍晶微生物是一家世界領先的合成生物技術企業,公司開發了生物可降解材料 PHA 的工業化生產技術,系統化降低了 PHA 的生產成本,是全球第三、中國第一家顯著降低 PHA 成本達到可規模化銷售的公司。”

光速中國助理合夥人高健凱認為:“在商業應用領域,合成生物學市場預計到 2025 年將以近 30% 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速增長。我們看好藍晶團隊出色的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特別是其核心技術,在可降解塑料領域解決了多年來成本高、產量低、性能不穩定的難題,使得這一環保技術能取得突破性發展,無論對於商業應用還是綠色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

藍晶微生物成立於 2016 年底,聯合創始人兼 CEO 張浩千是北京大學整合生命科學(物理學方向)博士;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總裁李騰是清華大學生物材料學博士,他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第二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榜單。借此融資之際,生輝SynBio獨家采訪了藍晶微生物的兩位聯合創始人:張浩千和李騰。

圖丨藍晶微生物的 PHA 生產(來源:Bluepha)

“目前,我們 PHA 的市場反饋非常好,我們已經與幾家食品和消費品行業頭部企業展開合作開發相應的應用場景,包括紙塑複合材料和吸管,這些產品預計明年下半年將會與大家會面。” 張浩千說。

獨特技術平台,加速新產品管線落地

如何高效地設計和獲得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生命體,不僅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核心命題,也是工業、農業和醫學等各類應用領域的前沿趨勢。然而,合成生物技術的應用落地過程往往高度複雜,依賴多要素的整合,而這些要素背後所需的能力差異巨大,這無疑給合成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增加了更大的難度。

兩位創始人均表示,藍晶微生物的本質是一家擁有持續創新能力的生物技術企業。為了在PHA之後持續推出新產品,公司在過去四年間,成功整合了合成生物學、發酵工程、材料科學和數字與自動化技術四大要素,構成了自己獨特的創新平台優勢。

傳統的生物代謝工程通常選擇對微生物天然的代謝通路進行設計和改造,設法讓原料一步一步被轉化成具體目標產物。而藍晶微生物采用了不同的思路。

圖丨采用 “平台分子” 思路,合成新型分子和材料(來源:Bluepha)

“平台分子”(platform molecules)在傳統化工行業裏是指合成各種複雜分子和材料時會被反複使用的基本元件。例如,在石油化工中,石油首先被煉化成乙烯、甲苯等分子,這些分子會作為最初的基本單元,經過化學反應組裝成各種複雜的分子與材料。

藍晶微生物創造性地選擇了幾種在所有細胞中都存在的生物分子作為 “生物中的乙烯和甲苯”,開發了一系列以糖類或油脂作為原料高效合成 “平台分子” 的微生物細胞作為底盤。

以 “細胞底盤” 為基礎,只要根據合成下遊目標產物的需要簡短補充相應的代謝路徑,就可以獲得合成新分子或材料的工程菌株。

張浩千介紹說:這些細胞底盤可以重複用於不同工程菌株的開發,攤薄研發成本同時又能夠提高研發目標的實現效率。

“此外,我們還對底盤細胞內的所有生物反應進行計算分析,關注每一個原子能夠創造的經濟價值。在微生物天然的代謝通路裏,原料中的許多原子是被白白消耗掉的。而通過設計獨特的代謝路徑,我們能夠讓原料中的每一個原子都被盡可能地利用於產物合成,通過提高原料利用率進一步降低成本。” 李騰補充說。

“平台分子” 和 “底盤細胞”,是研發階段持續創新的基石,而數字化和自動化的整合引入,則是如虎添翼,讓藍晶微生物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建立對應的下遊工藝。

不同於一般發酵工程只關注溶氧量和溫度等基本狀態參數,藍晶微生物與合作夥伴自主開發了一套數字化生物反應器平台,可以實時采集超過 20 個維度的參數,並形成標准的結構化數據。

圖丨數字化生物反應器平台(來源:Bluepha)

李騰告訴生輝SynBio:“生物領域最缺乏的是‘標准化數據’,沒有標准化數據就沒有數據科學可言。只有‘車同軌、書同文’,才能把機器學習等數據工具用到生物技術裏。”

因此,數字化生物反應器平台帶來的數據標准化、結構化,可以促進數據的持續性積累,降低開發成本,實現數據驅動的規模化生產工藝的優化和開發,最大限度地縮短新分子新材料的產業化落地周期。

打造完整閉環,打通全產業鏈

李騰告訴生輝SynBio,藍晶微生物不僅致力於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的設計和開發,還要建立制造和銷售的能力,從而更直接地幫助消費品、醫療保健、農業環保和電子電氣等行業的眾多 B 端頭部客戶在行業內開展差異化競爭。

目前,藍晶微生物正在積極籌建工廠,以實現規模經濟目標,形成 PHA 的全產業鏈閉環。“打造完整的閉環”,采訪中兩位聯合創始人都強調到了這一點。翻看過去不難發現,這也是後來人對於過去十幾年美國合成生物學產業發展過程的觀察和思考。

進入 21 世紀以來,美國合成生物學產業有著兩次的長足發展,分別是在 2006-2012 年和 2014 年至今。2012 年是一個獨特的時間點,在此之前,第一批發展的企業都已經陸陸續續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而反觀那些存活下來的公司,基本都有同一特征:

“能夠同時自主完成從研發到生產的所有環節,形成全產業鏈閉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產業鏈閉環一直都是藍晶微生物核心考慮的目標。類似於 PHA 從上遊研發開始、朝著全產業鏈閉環發力的管線,藍晶微生物其實還有好幾個。

張浩千向生輝SynBio獨家透露道,目前藍晶微生物在 PHA 之外,還有用於緩解焦慮的功能飲料成分和補償人體常見代謝缺陷的新型功能益生菌等新產品管線,布局在消費品、醫療健康和電子材料等領域,多數管線也都在往全產業鏈閉環上推進。

圖|藍晶微生物正在積極推動後續產品管線的研發

在消費品方面,“不論是從既有的國內消費趨勢還是從歐美既有經驗來看,擁有特定功能成分的個人護理產品將會越來越受到青睞。” 張浩千說,正是瞅准這一點,藍晶微生物在個人護理產品領域進行了管線布局和研發合作,而合作的對象中不乏歐萊雅和德國默克這樣的知名巨頭。

此外,在醫療健康方向上,藍晶微生物正在開發一種 “解酒微生物”。張浩千介紹說:“多數東亞人的基因存在解酒的缺陷,而目前市面上的解酒藥品,基本上都是安慰劑或者止疼藥,無法從根本上避免飲酒對身體的損傷,特別是對肝髒的損傷。我們希望通過微生物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於是,藍晶微生物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開發在腸道缺氧環境下能夠有效解酒的益生菌,幫助人們代謝酒精,保護肝髒。

“這條管線我們也在往下遊進行推進。”

從多管線並進的現狀可以看出,藍晶微生物在有了 PHA 落地的經驗之後,進一步實現其他管線的全產業鏈閉環,將會順利得多。

本土學生團隊創業,鑄就獨有文化

從 PHA 到全產業鏈閉環,再到各管線選擇與推進,藍晶微生物在合成生物學領域不斷深耕。

“我們在頂級期刊上發過論文,也在發酵工廠裏扛過麻袋;我們一邊編著程序、讀著傳感器,一邊也談著生意。當我們從北京五道口地鐵站附近的一間簡易辦公室出發時,就打定主意要開發出最具有未來想象力的創新產品。”

李騰分享說。不到五年的時間裏,他們從校園艱難起步,中途一度陷入危機、瀕臨破產,起起伏伏直到現在創下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初創企業融資的新紀錄。

回顧波折的創業經曆,兩位創始人告訴生輝SynBio,他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個時間點。第一個時間點,是 2017 年初天使輪融資,這個時間點,可以說是創業起步。脫胎於學生創業團隊的藍晶微生物在 2016 年底才剛剛成立,而不久之後,他們便完成天使輪,投資方是峰瑞資本。

李騰對此感慨良多:“峰瑞資本我們是在 16 年 9 月份開始接觸的。在當時互聯網大發展的背景下,要投資我們一個學生創業團隊,那是非常需要勇氣的。因為當時投資人都會問創業者,你們開發了什麼 APP 啊,然而我們做生物技術,並不開發 APP。(笑聲)”

圖丨 2016 年下半年,剛剛成立的藍晶微生物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獨立辦公空間;如今,藍晶微生物在北京、深圳、上海均設立了研發中心和辦公室(來源:Bluepha)

而第二個時間點,是在 2019 年的 A 輪融資,這對藍晶微生物而言可以說是 “劫後餘生”。在 Pre-A 輪後的中試生產過程中,濃厚學術背景出身的二人習慣性地延續學校的技術路徑,對於工藝缺乏系統性的考量,導致他們在擴大生產後發現了嚴重的技術缺陷,成本不降反增。

“更加糟糕的是,當時 A 輪的潛在投資方突然撤出。而賬上僅剩的 300 萬現金,只夠維持 3 個月。”“過了幾天供應商上門討債了,才知道實際上公司淨資產是負的。”

兩位創始人沿著深圳灣海岸線走了漫長的 5 個小時之後,重新調整了心態:“如果把那一天當做創業的第 0 天來看,明天我們開始創業,我們賬上還有 300 萬,重新出發,其實還來得及。”

同舟共濟,這是團隊成員們在高壓下的一致態度,李騰抵押了房子、高管們放棄工資…… 在去探望病倒的團隊成員的路上,兩個人在一家小餛飩店一邊吃著雲吞面,一邊探討如何賺錢養著研發。

“後來的半年時間裏,我們淨掙 600 萬人民幣”,張浩千說,“另一方面,我們也調整了組織架構來解決能力錯配問題。在管理理念上,我們更像一家互聯網企業,我們跟字節跳動學習了很多,尤其在乎‘Context, not control’,以目標為導向讓大家在各自崗位上做自我管理,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對於激發大家的戰鬥力非常重要。”

圖丨2018年,藍晶微生物的研發工程師們在山東的生產車間,開展新技術路徑的生產測試。上圖從右到左展現了當時在不同階段采集的、積累了越來越多 PHA 的發酵菌液。(來源:Bluepha)

如今,藍晶微生物有 80 多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占了團隊總人數 3/4 以上,30 歲以下的員工占團隊總人數 3/4,過半員工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曆 —— 這是由一群年輕且充滿激情的人才組成的團隊。

“2019 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分水嶺,我們重新梳理了內部結構,認清了適合自己的路徑,外部環境也越來越好,國內資本也開始關注這一領域。” 李騰說。

“藍晶微生物的團隊在今年還會擴張,而且會持續吸納專業領域和行業內的競爭型人才。預計今年內會擴張到 200 人左右。” 張浩千補充說。

最終,曆經千帆的藍晶微生物順利完成了本次 B 輪融資,關於未來的上市計劃,李騰回應:“上市,是在我們能夠服務更多的客戶、能夠產品落地之後,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蓄勢待發的藍晶微生物,對於自己的願景正在不斷明確和落實:“與夥伴聯盟締造 1 個產業,開發落地 100 個產品,影響全球一半的人。”

“企業的本質是利他,是讓大家都能從企業的發展中獲益。以利他之心作為判斷基准,才能使一個企業長期持續地增長。” 張浩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