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06日 -
:
親子讀寫
李硯馨同學:
這個問題中包含了三個小問題:
1、家庭中會討論藝術方面的話題嗎?會,比如媽媽去中國美術展看了捐贈者畫展,會拍很多照片給我看;如看中國大寫意的畫,也會與我交流哪一點會震撼她,也會問我的意見。如講流民圖,1941年日寇踐踏艱難的生活,這幅畫中有近一百名人物,各式各樣的難民形象,這幅畫和四世同堂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媽媽會與我討論當時日寇踐踏時社會是怎樣的,還會和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一起進行探討。
不僅討論西方的油畫,還會討論中國工藝美術,如刺繡、玉雕。帶我去國博看元青花的展覽,講一些相關知識。還買了純手工制作的兩個杯子,顏色叫隱青,特別好看,細節上面還有匠心獨運的刻字。帶我去景德鎮瓷都看瓷器和手工匠人如何熟練地制作,一筆在一個杯子上畫一個圈。
2、希望家庭中常討論這樣的問題嗎?希望這樣可以讓我接觸一些藝術方面的知識,傅雷家也是這樣做的。在1961年2月6號,講了關於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其中對照了文藝複興時期古代希臘文化是怎樣的,進行了中西文化的對比。傅聰比較喜歡蘇伯特的作品,所以傅雷會說“高薄灑脫,遺世獨立,解脫一切”。
在1961年4月25號信中介紹了石刻藝術,這些也是中西藝術的對比,如:你在歐洲隨處可見希臘羅馬雕塑的照片,如何能沒有祖國雕刻的照片呢?另外會說《春秋》、《左傳》、《戰國策》這樣的作品,同時也是寄了石刻過去,關於拓片重點還說了“拓片只可非常小心的壓平,切勿用力拉直拉平”時,告訴傅聰給彌拉細說如何欣賞拓片。親子氛圍也很好,這是一種平等的交流,即“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但不要求你的觀點必須和我相同。”
3、如果父母一方長期在外出差,討論什麼話題會有利於建立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我覺得是聊一些高雅的話題,瓷器、書法是我們家的話題,站在平等的角度探討。傅雷是一個文藝評論家,和傅聰討論時相當於找到了一個知己。
和知己討論時傅雷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同時有人願意傾聽。傅聰也願意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親子之間就會更加和睦。
李硯馨媽媽:
很感謝翁老師給我這個機會,令我受益匪淺。我第一次讀時深深為傅雷所折服,其中就有關於藝術哲學層面的話題的討論。
整個傅雷家書中,如果分類的話可以分兩部分,一個是藝術哲學層面,也就是詩和遠方;另一個層面是現實生活中對人對事的指導,即如何去對應物質生活上一些指導和要求。
傅雷自己本身是在巴黎大學哲學系,是文藝評論專業,在藝術層面的探討本身是他專業,所以探討得相當深入和具有相當高度。傅聰是演奏藝術家,去波蘭學習時在技巧方面導師會給很具體的指導。對傅聰來說,傅雷應該是位博學多才的父親,對他成為鋼琴演奏藝術家是一個很寶貴的資源。
就我的理解而言,鋼琴和音樂除了技巧外,真正要成為一個大家,最重要的是對人生的感悟。對藝術、繪畫、文學的理解應該可以幫助傅聰達到一個真正的高度,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傅雷對傅聰的愛以及在事業上對他的輔助。
同時傅雷在家書中提到了家國情懷,在2月6號信中,講了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觀點後,提到了他的最終落腳點,也就是非常希望經過這樣一些觀點的碰撞,使得傅聰這樣的一個遠方遊子永遠和他的民族,撫養他的祖國,灌溉他的文化能血肉相連、息息相通,在這一點上對傅聰非常有營養。同時,家書形式留下來也對中國文化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
我們自己在生活方面也完全只是個愛好,了解也不深,覺得我自己喜歡就會給孩子嘮叨兩句,也不知道孩子能了解多少。看到傅雷家書中4月25號說拓片知識時自己也會想這是不是一個好的引導,雖然都是藝術層面的交流,但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在第一封信中關於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傅雷給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探討,但是在石刻拓片的信中,給出的是細節的知識分享。對於這個我有時候是矛盾的,對於這些知識性的分享孩子到底有多少是喜歡的,填鴨式的嘮叨有沒有用,引導式分享還是知識性分享更好呢?如關於瓷器,小時候並不了解,直到後來帶她到景德鎮看怎麼做她才有興趣,再去國家博物館看到文物實物時,從她的眼神就可以看到她是真喜歡了,這可能會有個過程吧。
反思對她的教育,我經常猶豫,到底是忍不住給她分享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還是慢慢等到成長起來,引導她真的發自內心的興趣才能學到更多?我們一直也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平衡中,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期待,應該很快,珍惜現在,有一天就離開我們了,我們會看到她的背影,什麼時候是我們退出的時候呢?
劉向宇同學: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我們家討論的多是哲學、歷史和政治方面的,因為我媽媽是歷史老師,所以會給我說一些書以外的獨特的見解和觀點,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包括一些名人、史事背後更加真實的情形,甚至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就比如翁老師一年級時候講的郭沫若此人背後的故事,打破了我對人物和事件以往固有的認知。這些交流拓寬了我的思路。雖然目前以我的水平來說,看法和想法都還不夠成熟和深入,很幼稚,但我也有一些拓展一點的觀點和想法,可以和媽媽進行一些交流。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認知和主觀想法,才能稱得上交流、互換想法,達到交流的效果,就區別於課堂上單方面向老師的學習。關於政治和哲學方面,有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是一次我在做期末政治複習時,爸爸在“學習強國”,然後我們就根據自己手邊現有的資料和知識等進行交談,雖然看起來耽誤了各自的學習,但是我覺得有意義,有了對這方面更深刻的認知。
對於第三個問題,由於我家長沒有長期的出差,所以可能不太有發言權,但根據短期出差的經曆,我希望可以聽到在家裏聽不到的見聞、當地的特色、今天工作值得分享的事情、想法,這些應該不錯。
劉向宇媽媽:
翁老師好!大家好!我簡單說說“家庭中的親子閑談”這一問題。
我是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在與孩子交談上有一定有利條件。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家在餐桌上、睡覺前都會進行簡短交流。我個人是非常注意從不同角度解釋某個問題,非常樂意鼓勵孩子講話,鼓勵思考,願意在與孩子的思想交鋒中得到一點認識。
我很少跟孩子講公主類的故事,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故事,如晏子使楚、三家分晉、將相和等。這些故事其實是常讀常新的。可以說這些故事我給孩子之間恨不得說了八十遍了,最後劉向宇都會講了。我是樂意深挖一個或幾個故事,學透、理解透,不貪多。
歷史人物他們的經曆和言談,蘊含了非常多的智慧,學習到一點就受益匪淺。但是這些歷史認識都需要有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所以我們家更多的是在碎片時間中隨時隨地說上幾句,我更樂意鼓勵孩子多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些時候我們倆看法不同,兩人就辯論起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親子感情、語言能力、思辨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你可能還想看:
“閱讀藏在身邊”系列之 清華父子的親子共讀(下)
“閱讀藏在身邊”系列之 清華父子的親子共讀(上)
親子共讀《傅雷家書》:聰明的父母怎麼教孩子做選擇
親子共讀《駱駝祥子》:出租車司機是不是現代社會的黃包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