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政治

政治制衡的簡單分析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08日 -
:   
 

東北峰言

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質是多主,即由多個力量共同主導政治。多個力量能夠共同主導政治,依靠的不是理想,不是境界,不是修養,而是力量相互制衡。政治本身依靠利益維持運動,對利益的制約也必須依靠相同的力量——利益。換句話說,政治本身是一種物質力量,因此對政治的制約也必須依靠物質的力量。馬克思說暴力也是經濟力。戰爭是暴力的高級形式。戰爭理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9頁)可以用作政治制衡理論的根據。中國封建皇朝大多設置了言管,諫官。這些言管和諫官對皇上的獨斷專行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原因就是皇權是一種物質力量,而言管諫官僅僅是思想的力量。

截止目前,國家是體系最完整,權限最廣大的政治形式。這也決定,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是政治關系。就世界來說,由不同國家構成的世界格局,本質上就是政治關系。有政治關系的存在,就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世界的政治格局也需要改變。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根據。

以工業革命為轉折點,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發生的演變路線基本相同,那就是從皇權的單極主導政治制度轉向到民主的多極主導政治制度的轉變。多極的民主制度的精髓就是相互制衡,以西方普遍實行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分立的所謂三權分立政治制度最具有代表性。一般認為這其中發揮作用的是啟蒙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批判過這種觀點。起根本作用的不是啟蒙思想,而是資本開拓世界市場的需要。

制衡制度是一種政制度,它沒有消滅政治鬥爭,只不過使政治鬥爭表面化了。鬥爭是政治的本性,只要有政治存在,就有政治鬥爭。在皇權政治制度下,攝於皇帝的淫威,政治鬥爭隱藏在道貌岸然的政治交往後面。由於皇權的無制衡性,導致皇帝與其他政治力量的鬥爭表現得非常殘酷。“懸肉為林”( 《史記.殷本紀》)很常見。當政治制衡被三權分立理論制度化以後,政治鬥爭也從幕後走到前台,從暗流湧動演變成狂風暴雨。目前,西方政壇亂象叢生,都是三權分立政治制度的政治鬥爭表面化。

政治制度從皇權到民主的變化,是人類社會的一次重大進步,是人類共同創造的偉大社會文明。對於20世界的世界政治制度而言,經曆了正好與人類文明相反的過程。目前世界動蕩,戰爭、難民、極端主義、恐怖主義,都是世界政治制度後退的必然結果。二次大戰以後,世界建立了以蘇聯和美國為兩極的相互制衡的世界政治格局。兩極格局雖然並不完美,但是相對於單極格局是進步的。由於蘇聯制衡美國,美國制衡蘇聯,所以二十世紀蘇聯解體之前世界是在相對平靜的狀態下運動。雖然其中也發生了幾次戰爭,比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中東戰爭,但是由於制衡力量的存在,戰爭的結果都以各種力量達到平衡,形成一個相對公平的世界秩序而結束。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單極獨大。蘇聯的制衡力量消失了,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民主的力量消失了,美國重建的是皇權獨裁的世界政治格局。目前世界的所有亂局,都是蘇聯解體以後美國追求皇權獨裁統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