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4日 -
:
瘋狂的賽先生
科學愛好者
01
前言
在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有最適宜的生活範圍,而溫度是最關鍵的環境因素之一。生物的生存、生長和發育都會受到溫度的顯著影響。極端的溫度條件,無論是高溫還是低溫都會對生物產生傷害。
從19世紀初開始,生物學家確定了多種"法則"來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的影響。
非洲狐的大耳朵
其中,艾倫法則認為,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動物一般長著更大的附肢 (如耳朵、喙等),以幫助身體散熱,比如北極狐的耳朵短而圓,而非洲狐的耳朵長而大
。
北極熊比棕熊更高大
另一條伯格曼法則則認為,在任何動物群體中,最大的動物一般居住在離極地較近的地方,比如北極熊比中緯度的棕熊更高大
,因為較大的身體更有利於保持熱量。
而以德國生物學家康斯坦丁·格洛格命名的格洛格法則
則認為,溫暖地區的動物通常體表顏色較深,而涼爽地區的動物則顏色較淺
。
生物學家康斯坦丁·格洛格
在哺乳動物中,深色的皮膚和毛發被認為是為了抵禦紫外線,而赤道地區的紫外線更強。在鳥類中,深色羽毛中的特殊黑色素似乎可以抵抗細菌的侵襲,這在熱帶地區是一個優勢。
02
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動物顏色變得更深?
田力博士
2020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的田力博士和布裏斯托大學的邁克爾-本頓教授利用這些法則來預測氣候變化如何重塑動物的身體,重新喚起了人們對這些基本被遺忘的法則的興趣。其中,他們根據格洛格法則提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大多數動物的顏色會變得更深
。
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該研究為部分生物類群如何適應未來溫室氣候變化做出了精准預測,除了告知要對這些變化有所准備,更提醒大家要對無法產生這些相關適應的類群或物種投入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盡管很多人把全球氣候變暖視為發達國家的謊言,但是近現代的多種地表災難都可能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比如洪水/幹旱、台風、空氣汙染和瘟疫頻發、物種多樣性降低以及眾多物種瀕臨滅絕。
同時,田力博士還指出,適用於動物界的一些法則同樣適用於人類。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未來人類有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小不點’和‘大長腿’,活動範圍和中心也會向更高緯度遷移
。
03
爭議不斷,真相到底如何?
但是,上述結論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爭論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鳥類研究所的鳥類學家卡斯帕·德爾萊認為:結論不遠遠不止這麼簡單,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證明結論的合理性。德爾萊在過去幾年裏主要的工作是:推翻格洛格法則,並用更准確的理論將其取而代之。
鳥類學家卡斯帕·德爾萊
2020年12月,德爾萊和三位同事在《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回應。他們的主要異議是,格洛格法則將溫度和濕度混為一談
。
濕度會導致植物生長茂盛,從而提供庇護以躲避捕食者
。因此,動物在潮濕的地方往往會顏色更深,以達到偽裝自己的目的。德爾萊指出,許多溫暖的地方都很潮濕,但像塔斯馬尼亞的那些涼爽濕潤的森林,往往有暗色羽毛的鳥類。
他認為,如果你控制了濕度,格洛格法則就會被推翻,對於冷血動物來說尤其如此。昆蟲和爬行動物都依賴於外部熱源,在寒冷的地方黑暗的外表有助於吸收陽光,德爾萊將其稱之為"熱黑色素假說
"。
04
溫度升高,導致動物不得不做出改變
當然,在有些案例中,溫暖氣候下動物顏色變暗的預測是成立的
。比如,芬蘭的灰林鴞通常是赤褐色或淺灰色的,冬天的白雪可以很好的掩蓋灰色,從而躲避天敵:因此種群中的淺灰色灰林鴞占有極大的比例。
灰林鴞的顏色對比
但是,隨著溫度升高,芬蘭的積雪逐漸減少,導致淺灰色不再像之前那麼容易隱藏於雪地之中,赤褐色的灰林鴞已經從1960年代初期的約12%增加到了2010年的40%。
當溫度和濕度都發生變化時,對氣候驅動的顏色效應的預測會變得特別棘手
。氣候模型預測亞馬遜叢林會變得比現在更熱、更乾燥,並將使動物的顏色變淺。但西伯利亞北方地區的森林則可能會變得更熱、更潮濕。在這種情況下,溫度和濕度的預測就會發生沖突。
即使保持大趨勢不變,預測單個物種將如何變化仍然很棘手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勞倫-巴克利研究了高海拔地區的蝴蝶顏色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蝴蝶通過沐浴在陽光下,但只有翅膀底部的一小塊地方真正吸收了熱量。
顏色的變化也很可能取決於動物的溫度調節系統:冷血動物的顏色普遍較淺,而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顏色範圍更廣
。
隨著全球溫度繼續升高,科學家們可能很快就會有更多關於這個話題的新數據和新結論。
如果全球升溫的警告真的變得可怕,即使是最久經考驗的生態地理法則也可能被證明毫無意義,因為如果棲息地消失了,物種也就隨之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如果未來果真如此,無論科學多麼耐人尋味,結果都將只剩下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