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肇慶市高要區旅遊景點介紹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4日 -
:     
 

寒夜吹笛

優質創作者

高要區,廣東省肇慶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遊,距廣州90千米、香港138海裏,高要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有華僑13萬多人,分布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要地處以廣州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內,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地絲綢之路對接的交通樞紐,屬珠江三角洲、廣佛肇經濟圈和肇慶市經濟發展中心區。

01

學宮

學宮四周築以石欄,連接東西街,樹牌坊四個:“嵩山起鳳”、“端水蛟龍”、“崇儒”、“貞教”,中間為青雲路,路盡處兩旁有賢關、聖域兩坊,連接入學宮通道。頭門稱文明門,二門上榜書“黌宮”。泮池上建三孔橋,通大成門。門內為丹墀,丹墀北面高台上是大成殿。殿前東西兩側為廡廊。殿後有尊經閣、明倫堂、名宦祠、鄉賢祠、敬一亭等。民國13年(1924年)開馬路,黌宮門及其以南的石欄等建築物全部拆除。民國22年在原黌宮門建圍牆,上榜書“文廟”二字。抗日戰爭期間遭日機轟炸,大部分建築遭到嚴重破壞。

學宮現僅存大成殿和西廡,另有碑記10多通。占地面積為3037平方米。大成殿建築面積448平方米,面闊五間23.5米,進深五間20.8米,高12.3米,重簷歇山頂。全殿豎36根大楠木柱,微側腳,柱礎為石質花籃形。下簷正面除柱頭鋪作外,當心間置補間鋪作2組,次間置補間鋪作1組,梢間不置補間鋪作。鬥栱用足材,外施六鋪作單抄雙下昂。殿宇高大莊嚴,雕梁畫棟,結構複雜,是廣東保存較好的明代學宮建築藝術珍品。1959年和1986年,先後對大成殿台基和大殿進行加固維修。

02

文明塔

文明塔,又名文風塔,位於湖州市德清縣城關鎮東北二公里處,坐落在下蘭山之陽,餘不溪畔(今德清縣糧食收儲有限公司文明塔糧倉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八月(1594)。建塔初意是堵塞下流,振興文運,故取名文明塔。塔八角七級樓閣式,厚磚實砌,高約十八米。各層均有棱角腰簷,除下兩層有小佛龕相間外,每面有壺門式壁龕或磚雕魁星像相間布置。塔身自下而上,各層逐一縮小,塔的轉角有磚砌倚柱,每層腰簷均以鋸赤形磚築裝飾外展,第二、三層每面居中置壺門式小佛龕和正方形磚雕魁星踢鬥像間隔飾置,其餘每面居中均嵌魁星像石刻,魁星像面目猙獰,赤發環眼,頭長兩角,右握毛筆,左持墨鬥。魁星掌管文運,以配合建塔目的。

康熙《德清縣志》記載:萬曆甲午年(1594年)知縣連繼芳、教諭彭同魁相此為天柱,方建之以塞下流,振邑之文運……。

民國《德清縣新志》卷三·建置志記載:文明塔,在下蘭山之陽。每層塔磚有魁星像。其塔尖聞清道光初被大風吹去。塔下有關聖祠,今廢。以上續侯志。此塔由時任知縣連繼方和教諭彭同魁兩人發起建造,三月開建,八月落成。

塔於1979年底層用水泥封閉。2008年,因塔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塔體圍廊缺失,塔身磚塊時有掉落,塔刹塔簷損毀嚴重,塔頂樹木叢生,德清縣博物館委托浙江勻碧文物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對塔體進行複原並加固,恢複文明塔的塔刹、塔簷及一層塔體的回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