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長城建築史——世界建築史的偉大奇跡,人類文明史上的豐碑


2021年5月15日 - 文明小編 無價講曆史 
   

無價講歷史

在我國北方的遼闊土地上,有一條橫亙東西,氣勢雄偉,綿延21196180米的萬裏長城,被視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長城以其雄偉浩大的工程、豐富悠久的文化內涵,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散發著熠熠光輝。

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修築

長城,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各諸侯國為了保衛疆土,防禦侵略,紛紛在原有關隘的基礎上,大肆修築防禦工事,並用重兵把守。“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蹊徑”成為了一時要事,長城便在此時誕生。

圖1

在諸侯雄起,競相攻伐的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作為一個工商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很容易招致其他諸侯國的侵略。同時,齊國“南有泰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的特殊地理因素,又有著“四塞之國”之稱。因此,齊國在以“四塞”為天然屏障的基礎上,借助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從而形成了齊國特有的防禦體系。

據學者研究表明,在春秋晚期,齊長城的修建就已經開始了,而最早開始修建的是齊長城的西段部分,目的可能是在古濟水堤壩的基礎上,再築牆加固而形成的。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楚國的大肆北上,使得齊國南部局勢緊張,於是齊宣王就“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裏。”但由於設防的高山長嶺之上,山高坡陡,地勢險峻,而需要修築長城的地方土少石多,於是就因地制宜,取石築城,這也是長城曆經千年風雨而屹立不倒的原因。

圖2

同時齊宣王時期的在國防線上的修築工程,將齊長城的山地防禦、濟水防禦、東海防禦兩位一體,極大的保證了齊國的安危,扼制住了齊國西南境的交通往來,也充分體現了長城的海防戰略意圖。齊長城的修建不僅大大加強了齊國的防禦體系,也為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些盟國,例如魯國、晉國、吳國等國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抵禦三晉和楚國威脅的作用。

齊長城以其全局性、永備性的軍事戰略意圖,成為了齊國最為重要的一條防線。
不僅僅維護了齊國本土的安全,也大大促進了齊國對外的相融互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齊國開放的傳統政治格局。而齊長城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開啟了我國波瀾壯闊的長城建築史。

秦朝時期——大規模的修築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於宇內”,秦國以其長期積蓄的軍事實力,和種種的戰略謀劃,先後滅掉了韓、魏、楚、趙、燕、齊六個諸侯國。一舉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

圖3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大統一之後,在鞏固其內政的基礎上,也尤為關注北方邊疆地區的安全,為防禦匈奴的南下騷擾平原,秦長城的建立也相繼展開。於是秦始皇就命蒙恬率兵30萬,大動人力、武力、財力,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成一線,重新進行修繕和增築,來保障邊疆地區的安寧。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兆,至遼東,延袤萬餘裏。”秦長城大體分為西、中、東三段,一路蜿蜒曲折,總長度超過萬裏,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長城的大規模修築。

圖4

關於秦代萬裏長城的修建時間,學術上一直說法不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秦長城的修築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有得認為第一階段是從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第二價段則是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後共計約12年之久。不過也有得對此持不同看法的,在此就不做過多贅述。

然而在學術界得到普遍認同的是,秦朝勞動人民為秦長城的修建,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和巨大的代價。《水經.河水注》中引言“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用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由此不難看出,秦長城的修築大規模動用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修建人數多達百萬人。

秦長城的防禦體系也是相對完整的,長城在以用夯築或石塊堆砌而成的城牆為主體的基礎上,同時建有大量的城、障、亭、標,來大大加強了長城的防禦作用。秦長城的萬裏建築,一直遵從“因險制塞”,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則。不僅在軍事上給予了匈奴沉重的打擊,也確保和鞏固了邊防、國家的安全。

圖5

“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秦始皇在長城上的修築雖然並沒有保障“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但其對後世的影響之大,是不容忽視的。
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明確表示,秦始皇這個人雖然不怎麼樣,但他修築長城的功勞堪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確實,如果沒有長城數千年來對中原的捍衛,我們可能看不到漢唐時代的興盛。正因為長城的存在,才使得中華民族“雖一亡於蒙古,而蒙古為我所同化;在亡於滿洲,而滿洲亦為我所同化。”到現如今中華26個民族的繁榮昌盛。

秦長城延綿萬餘裏,在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自然變遷下,其遺跡已屬罕見,但在深山人跡罕至處,依舊可以從幾百裏的長城遺跡中,勘探其雄風。此後,萬裏長城的修築被一代代的封建王朝統治者所鞏固、發展和完善,其規模越來越宏偉壯觀。

漢代時期——就地取材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中原王朝百廢待興,為鞏固中央政權,安定百姓,同時為了抵禦匈奴的騷擾,加強與對外的貿易往來,於是在西漢時期,經河西走廊張掖、酒泉、敦煌等,直至敦煌西湖的馬迷途中建起了長城。漢代的長城共計有11500千米,堪稱中國歷史上防線上最長的長城了。

圖6

漢長城的修築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城牆的修築上選用了紅柳、蘆葦、羅布麻等植物與砂石混合作為地基,頗有點“粗制濫造”的成分。但恰恰是漢長城的因地制宜,在其建造結構上也頗具成就。例如,用來觀察腳印的“天田”,其原理就是在長城內的低窪初鋪蓋細沙,來達到特有的防禦作用;或者“舉燔苣,燃積薪”的報警方式等等,都對漢長城在抵禦匈奴不斷挑釁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裨益。

漢武帝曾設四郡修築長城,距今已有2100對多年的歷史,經過長久的風雨洗禮,至今在郭煌境內仍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長城遺跡,其中殘高仍有2.6米,基地寬約3米。王之渙詩中的“春風不度玉門關”,其說的就是敦煌郡中的關塞要地。

漢長城的建築作為漢代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不僅僅抵禦了匈奴的侵擾,也迎來了中原繁盛的商貿往來,為今後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明代時期——長城修築結束

公元1368年,統治中國近百年的元朝滅亡,大明王朝隨之建立。為保證北部疆域的安定,明王朝也開始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修築長城。

圖7

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受命修築居庸關長城,經過長達200年左右的不斷修築和發展,在鴨綠江和嘉峪關之間,形成了長達12700裏的長城建築。明朝270多年中,長城的修建活動從未終止,是其中歷史上記載的大規模修建次數就有20多次,加上沿途天險,明長城的總長度達8800多千米之長,可謂是中國長城建築史再次超級大營建。

這也與明朝自始至終十分重視北方防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明朝百年間的發展中,不僅僅長城、關隘、墩堡的修築未曾中斷,明朝還逐步建立了“九邊”防區,來保障北方地域的安定。明長城的修建極大的鞏固了明朝的政權,也極大的促進了北部地區的農牧業發展,更為國家的安全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圖8

現今我們所能看到的萬裏長城大都是明朝時期所修建的,這條綿延萬裏的防禦工程,承載了大明王朝276年的起起落落,更埋葬了數以萬計勞動人民的生命。萬裏長城如一條巨龍一樣盤旋萬裏,橫貫東西,屹立不倒。這一道道銅牆鐵壁,一座座雄關險隘,構築了中國千年的不朽傳奇。

結語:

萬裏長城自戰國時期誕生,到明王朝時期結束,在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修繕和擴築,一條總長度超過20000千米,貫穿我國15個省份的偉大建築,橫亙在我國的北方沃土,成為了我國軍事築城史上的偉大奇跡,至今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參考文獻:

《萬裏長城縱橫談》

《中國長城建置考》

《中國的萬裏長城》

《長城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