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古代百姓的視聽盛宴,淺談古代戲曲的發展曆程


2021年5月21日 - 歷史小編 大誒講曆史 
   

大誒講歷史

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也是中華文化遺產裏最耀眼的那一朵花。在經過了上千年的磨礪中,戲曲將無數個經典故事匯聚在一起,以其細膩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

從古到今,戲曲這門藝術總會給人留下意猶未盡的感覺,每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打扮成戲曲演員的模樣,揮一揮衣袖,領略中華之美。倘若把戲劇稱為西方國家的歌謠,那戲曲就是我國五千年最璀璨的歌謠。可為何沒人說得清戲曲的起源呢?是歷史太悠久還是故事太古老,隨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上古時期的戲曲起源

說到戲曲的起源,那可是有的聊了,第一種就是戲曲來源於宗教儀式。古時候的人們信奉鬼神一說,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戲曲與古人對鬼神信崇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還有一種說法,說戲曲是從原始社會的歌舞演變過來的,由此戲曲並沒有固定的文化地點,這也是很多人都傾向的一種。原始社會的歌舞雖可以模仿,但其宗教信仰就確定了它不能成為戲曲,但好在這時候已經有了一些戲曲的框架,我國戲曲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開始了成長之路。

第三種說法是戲曲從古代宮廷發展而來,戲劇只有上了舞台才得以生存,如果沒有人去演可能就不會有戲劇的出現。上古時期宮廷裏的“俳優”算得上是最早的演員了,這些人能歌善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優”就相當於現在的實力派演員,這些人為戲曲的發展累積了底蘊。

最後一種就是說傀儡戲了,就是後台操控木偶表演的一種戲曲。
在沒有戲曲之前,傀儡戲就在各個地區都十分盛行,古人們能在茶館坐一天就只看傀儡戲,傀儡戲主要以表演人物故事為主,比較貼近生活,所以又被叫做“戲曲之源”。傀儡戲基本確定了戲曲的藝術風格,也突出了其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性質。

漢唐時期的戲曲萌芽

到了漢朝,就出現了“百戲”。“百戲”聽起來就像這個名字一樣,是將漢朝的雜技、角抵、歌舞演奏等所有表演形式與技藝融合在一起的表演,所以漢朝又把“百戲”成為“角抵戲”,受到了每個漢朝百姓的歡迎。《東海黃公》就是比較初凝的角抵戲,故事說的是秦朝晚期有一位法術高強的黃公去東海治服白虎時,法術失效被白虎殺害。

漢朝百姓在演繹該劇情時活靈活現地刻畫了白虎與人的打鬥細節,固定的服裝與結局已經脫離了角抵的競技模型,所以戲曲在漢朝的這種表演上初步成形了。不光在漢朝,“百戲”發展到魏晉六朝、隋朝時仍頗受歡迎,“百戲”也變成了戲曲萌芽的搖籃。

到了唐朝以後,唐朝百姓在“百戲”的基礎上又創立了一種新的表演形式——弄參軍。弄參軍是根據角色命名的,參軍在唐朝就相當於芝麻小官,“弄”代表的是百戲中角色或節目的統稱,就比如漢朝有“弄丸”、唐朝有“弄蘭陵王”一樣。
弄參軍把這兩種模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唐朝戲曲的專有名詞。無論是在唐朝的宮廷上,還是民間組織離都能見到弄參軍的表演,這種表演不分性別,周季崇與他妻子就曾經出演過《望夫歌》。

宋金時代的戲曲發展

宋朝時候社會上開始有了大規模的“演唱會場地”,宋朝百姓叫這為“瓦舍”。戲曲開始以獨立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的大舞台。宋朝為戲曲搭建了固定場所、收獲了固定人群,並且當時還有“宋雜劇”,這越發戲曲的獨立成長鋪墊了基石。宋雜劇主要聚集在商業區,類似於北宋時期汴梁、南宋時期的臨安這種人流密集的大都市。雜劇發展到北宋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範圍限定,而是把唐朝的弄參軍與各種不同風格的表演結合在一起了。

宋雜劇的表演風格相對比較活躍,把宋雜劇按照表演風格統分為兩大類:滑稽戲與歌舞戲,這兩種都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演繹,題材也很豐富。在這兩種表演風格中,“滑稽戲”的占比偏多,《宋官本雜劇段數》二百八十個劇種中就有一多半都屬於滑稽戲,但歌舞戲也在宋雜劇中享有一定的地位。直到北宋被金滅亡後,北宋的雜劇也流傳到了金,金人把宋雜劇改成“金院本”。

金朝也是十分重視中原文化的,畢竟當時的金朝領土已經占據了北方的大部分領土,境內的漢人數量也達到了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所以這些漢人也對原來的雜劇有所發展。金院本除了與宋雜劇名字不一樣,其他的全部都一樣。只不過金人稍微又潤色了一點,這就是金朝的北方派雜劇。金雜劇是將戲曲從宋朝過渡到元朝的重要一步,進一步推動了戲曲在中國史上的發展。

戲曲的成熟期

繼唐朝的“百戲”與宋朝的“宋雜劇”以後,戲曲又來到了元朝。元朝時期的戲曲有元雜劇與散曲,二者並為“元曲”。直至今日,“唐詩、宋詞、元曲”這三大文化都是中華歷史上最美的篇章,是華夏民族的精髓所在。元雜劇與散曲雖合在一起了,但單說元雜劇就很具有影響力了,元朝百姓的也把元曲叫做元雜劇,元曲說白了也就是元朝的戲曲。戲曲發展到元朝時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經過元朝百姓的的改良變得更加成熟。

元朝初期,戲曲從故事情節上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物情感也更加細膩,還吸收了其他的藝術風格。之後,民間還把雜改編成各種表演,有跳舞、演出和詩歌朗誦等。在元曲的身上,不僅有北方民族的歌舞影子,也能看到百戲的元素。要說元曲有什麼最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唱。元曲把文字和音樂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說唱式的表演,在唱的同時還夾雜著各種動作。元曲代表的是元朝,隨著元朝的興盛而興盛,最後又跟著元朝一起走向了覆滅。元曲作為戲曲發展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元朝滅亡後,元曲也慢慢淡出了歷史的舞台,南戲取而代之,戲曲又迎來了第二春。也就在元朝末年清朝初期時,南戲殺出重圍脫穎而出,成為了戲曲史上的“傳奇”。“傳奇”是元曲之後新的出現的一種表演形式,為什麼叫做“傳奇”呢,這是從唐朝的奇幻小說中得來的。從明朝以後,社會上慢慢出現了以歌唱南戲為主的戲曲,象征了傳奇和新穎。

明清時期的傳奇在之前幾個朝代上又加以改進,對於場景、道具的要求更高。人物的妝容方面,也分成了俊扮和醜扮,為了突出性格還添加了不同顏色的臉譜。清朝時期的傳奇作品共有兩千六百多種,流傳到今天的就超過了六百多部,傳奇不愧為傳奇。

清朝靜警局流派也是衍生了很多,全國各地的創作者根據自己的方言形式、各地人民的喜好創作出來了一大批的戲曲劇本,有的甚至還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編纂到一起,出現了關公戰秦瓊、鍘美案裏宋朝的白面包公鍘了明朝的清官陳世美等等。雖然不符合事實,但也是應時代創造出來的虛擬演義。

到了後來徽班進京,迎合皇室口味對昆曲等戲種采百家之眾長,融合創造了京劇這一新的戲曲品類,成為了中國當之無愧的“國粹”,以至於傳承至今,讓我們仍然能夠聽到《鎖麟囊》、《定軍山》、《貴妃醉酒》等優美的唱腔。

結語:

戲曲誕生在上古最原始的神靈崇拜時代,起初只是人們對大自然的位置和恐懼而誕生出來的申領信仰,他將語言、音樂和舞蹈相結合,形成了我過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直到周朝的時候,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人的感受,甚至開始“敬鬼神而遠之”,戲曲也逐漸不再是給神靈所看,轉而變成給人的娛樂活動了。

中國戲曲發展了幾千年,在元明清三朝到達了巔峰。延至近代,隨著電影、電視劇等諸多藝術形式的出現,戲曲漸漸變得小眾起來,雖然也不乏《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朝陽溝》等新的血液加入,但戲曲的沒落已經是肉眼可見的一種現象。但是戲曲中的臉譜、唱腔等因素卻是逐漸融合到了現代的一些新興事物當中,所處可見的臉譜圖案、火鍋店內的變臉表演、流行歌曲中的戲腔唱詞等等。

所以說,戲曲並不是沒落,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被年輕人所傳承、發展,畢竟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味追求傳統只是因循守舊,不符合時代發展,遲早要被淘汰。藝術本就是時代的縮影,只有汲取新的時代氣息,中國戲曲才能長久不衰,繼續生存下去。